朱亞文說「你太牛了」,看完《中國機長》才懂,他配得上這樣讚美

2019-10-03   腔調電影

坦白說,在去年「5.14」川航事件之前,一提到飛機,立刻浮現在我腦海里的,就是漂亮的空姐以及關於她們的各種亂七八糟的八卦。

這麼說吧,作為一個普通直男,在此之前,我僅有的一點航空「知識」就是,空姐一般長得很漂亮,她們的私生活貌似很有話題性。

社交網絡上也樂於討論空姐空少的私生活,以及空姐的品行……人們對那些自己不了解的漂亮姑娘,充滿了好奇,有時,甚至不乏個人色彩的詆毀和惡意。可是 對於那些真正掌控飛機的人,以及他們具體如何操縱飛機,缺乏關注和興趣。



這種情形是從什麼時候開始稍稍有所改觀的呢?就我自己而言,是從「5.14」川航事件後。在那一天,劉傳健帶領著川航3U8633航班的所有機組成員創造了航空史上的一個奇蹟:在飛機擋風玻璃破裂的情況下,克服零下40度的低溫,克服惡劣的天氣,成功備降成都,將機上119名乘客安全帶回了地面。一時間,劉傳健成為了航空英雄,話題人物。於是,機長這個職業才走向了聚光燈下。

但作為一個普通網民,其實經過這次事件,也僅僅只是知道劉傳健創造了一個航空奇蹟,做成了一件幾乎不太可能做到的事。但具體他是怎麼做到的,他們當天在飛機上經歷了什麼,吃瓜群眾其實並不能通過新聞的隻言片語知道。

這就是我們關注《中國機長》的原因,結果我們是知道了的,所以我們期待能看到細節,期待通過這個故事,真正了解劉傳健究竟創造了怎樣的奇蹟。



《中國機長》對川航3U8633航班事件的還原,可以說是非常詳盡了。

影片沒有玩什麼高深的敘事技巧,而是選擇了順敘的手法,按照時間線去講整個事件。這麼做的優點是,很容易把觀眾代入電影所設置的那個情境中,觀眾可以跟著電影去旁觀這一天,親眼「目睹」空難發生的全過程,見證事件的發生,發展,陷入絕境以及大家的死裡逃生。這可以說,是非常震撼和刺激的。

也正因為採用順敘敘事,《中國機長》在前半部分,事無巨細地展現了航空人的工作細節,這也是普通觀眾平常難得一見的幕後故事。

比如在起飛之前,為了確保安全,會有一堆繁瑣的檢查要進行,空姐們檢查完了,乘務長要找機長簽字確認,機組會由內及外確認飛機的狀態,並時刻和地面保持聯繫。這些細節,一方面可以滿足觀眾的好奇心,另一方面,也可以讓更多人了解航空人的工作內容,打破某些不該有的偏見。

就像影片的前半段,就有乘客對空姐發難說:「你不就是端茶倒水的?「

空姐們只是端茶倒水的「高級服務員」嗎?不是,除此之外,她們在關鍵時刻,可能還會憑藉自己的專業技能,救乘客的命。



導演對人物性格和人物關係的塑造,非常簡潔明了。

影片開頭部分,只一段機組人員在餐廳就餐的戲,就把人物塑造得立體起來了。

張涵予飾演的機長少言寡語,別人都在邊吃飯邊開玩笑,他卻埋頭專心致志地吃飯,從而可以知道,這個機長比較嚴肅,不苟言笑,而這樣的人做事會比較守規則;不太容易受環境影響。



歐豪飾演的副駕駛徐奕辰是個剛開始飛的年輕人,戴著墨鏡,斜插著兜,看起來有點痞氣。吃飯的時候,都不忘記跟漂亮空姐獻殷勤。而除了副機長梁棟,無論是機長,還是空姐,一開始並不太喜歡他。這從他給機長連續打兩次招呼,機長懶得搭理他就可以看出來。



前半段之所以著力去塑造人物,其實是為了和後半段做對比,從影片前半段可以看出,三個駕駛飛機的男人中,除了機長,剩下兩個,都不是啥「正經人」。

可是呢,當飛機出現故障,擋風玻璃出現破裂時,他們都像是變了一個人。

徐奕辰不再嬉皮笑臉,而是迅速遵照機長的指令,向地面彙報了情況,並做了一系列應對措施。可是情況卻急轉直下,擋風玻璃瞬間破碎,徐奕辰在氣流的作用下,半個身子都被拉向了機艙之外。這個細節也是高度還原了川航事件的,機長劉傳健在採訪中有提到,擋風玻璃破碎後,副駕駛有半截身子露在了機艙外,他試圖拽副駕駛的褲子,把他拖回座位上,但風力太強,根本沒有作用,於是他只好開始操作飛機。



飛機出現故障前,梁棟本來在客艙和美女搭訕,可是當擋風玻璃破裂,飛機產生震盪,他迅速直覺到出了問題,立刻離開,回到了駕駛艙,一邊協助聯繫地面,一邊揉搓機長的肩膀,用最原始的辦法,幫他保持體溫。

無論空難發生前,他們是怎樣的人,但空難發生時,他們都變成了專業的航空人,用自己的技能去解決眼前的困難。

《中國機長》最刺激緊張的部分,就是從擋風玻璃破裂開始的,玻璃破裂後,飛機迅速與地面失去了聯繫,機組人員,不僅面對著飛機的失控,更面對著乘客的失序。駕駛艙里,機長劉長健在竭盡全力掌控飛機,尋找正確的返航路線,而乘務員們,也在努力平復著乘客的情緒。

印象深刻的是,飛機失控後,袁泉飾演的畢楠的眼中其實也充滿了恐懼,她蜷縮在乘務艙,甚至身體在發抖。可是當有乘客起來鬧事兒時,她卻站了出來,告訴他們:「我們是專業的,我們需要你們的信任。」

作為一個人,她也怕死,也怕回不去,但是作為一個乘務長,她又是堅強果敢的。



專業,沒錯。看《中國機長》之後,我有一個很深的感悟,那就是在任何行業,專業都太重要了。那些足夠專業的人,有時候就是可以救人於絕境的上帝之手。

劉長健能最終帶著一百多人成功返航,不是憑藉心中「我要把119人帶回地面的信念」,而是憑藉他的冷靜和專業。

在此之前,他曾是空軍飛行員,而轉業成為民航飛行員之後,光是西藏這條線,他就飛了上百次,漫長的飛行生涯中,他積累了足夠的經驗,所以他可以在遭遇狀況後迅速判斷該備降成都,在遇到積雨雲後又在空中繞了個圈,等到積雨雲的形態發生變化後再鑽進去。如果沒有專業判斷和操作,等待我們的,只會是個悲劇。

在看《中國機長》前,看到有不少人拿這部電影和《薩利機長》比較,我也抽空看了遍《薩利機長》。巧合的是,這兩部電影給了我相同的感受——這兩個航空奇蹟,都是因為機長夠專業,夠冷靜。奇蹟,往往都是那些專業的人創造的。



當然,專業之外的一些相關積累,在關鍵時刻對解決問題也大有裨益,比如我一直不明白《中國機長》原型為什麼能在高空低溫狀況下還能操控飛機,冷靜處置,但是看了《中國機長》中張涵予扮演的劉長健那一段洗冷水澡的戲後,突然就明白了。常年洗冷水澡,不僅可以鍛鍊意志,更可以鍛鍊一個人的耐寒能力吧!

另外,我看到不少人拿《中國機長》和《薩利機長》,去看《中國機長》之前,我也看了遍《薩利機長》。我的感受是,拿這兩部電影對比,很不公平。

儘管兩部電影都改編自真實事件,但側重點就有所不同,《薩利機長》在於展現美國的航空監管部門對一個航空英雄的質疑,以及薩利機長對整個迫降過程的反思。事實上,就是一群非專業人事對專業人事圍追堵截,雞蛋裡挑骨頭,最終被專業打敗的故事。

而《中國機長》則側重於還原事件的細節,讓觀眾了解整個事件的細節。

兩部電影都是值得一看的電影,而兩部電影一個共通的地方是,它們都強調了專業的重要性。它們另一個重要的意義在於塑造了航空英雄,將我們的目光,從空姐的身上,拉到了那些英雄身上。

最後,我想說,相比《薩利機長》中航空管理局的咄咄逼人,我更喜歡《中國機長》中朱亞文飾演的航管處的人的態度,他走進機艙看了一圈後,對劉長健說:「你太牛了」!

你太牛了!敬畏生命,敬畏職業,他配得上這樣的讚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