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面管教》管的是成年人的情緒控制,教的是成年人的自我認識。

2019-07-29     未滿7685

面對一個自卑的人,大家都會有同情的心理,而面對一個自大自滿,目中無人的人呢,才會覺得他可憐!像是如來佛祖手中的孫猴子,洋洋得意,卻不知早已被人看穿了一切,你說可笑不可笑。

Jane Nelsen的《正面管教》是一本自1981年第一版出版之後,就一直在暢銷的書,已經成為了很多中外父母,老師管教孩子的「黃金法則」。

很有幸,我遇見了它,並且從中認識到了真正的自我。

在本書第四章:重新看待不良行為中,我看到了原原本本的我,我發現了這樣的我是多麼的可怕。

我們家四世同堂,祖母在我三歲半的時候去世了,但映像中總是抱著我,給我糖吃。

從記事起,便是同爺爺奶奶睡,農村的夜晚總是來得很快,去得很慢。我坐在床沿邊,晃著一雙腳丫子,聽奶奶在唱純樸的山歌,爺爺坐在矮凳悠悠揚揚拉著二胡伴著奏,最後伴著稀奇古怪的很久很久以前的故事入眠。

雖然當時的農村絕大部分重男輕女,但我從來沒有在爺爺奶奶這裡受過委屈,我是他們的心肝兒,是他們的寶貝兒,更捨不得讓我磕了碰了。

母親父親也很疼愛我,在其他小朋友需要學著做飯洗衣的時候,我還是個被媽媽放到小凳子上幫洗腳的寶寶。

很溫馨,很有愛,對不對?的確如此,之後便有了現在這樣的我,敏感,受不得委屈,更沒有一點的歸屬感。

在我家先生面前我把自己完完全全的暴露出來,我尋求過度的關注,我尋求權利。

在得不到過度的關注時,我的內心就會抓狂,啊,他不愛我了吧,是我太自以為是了吧,之後就自暴自棄,對我們的愛情沒有一點兒信心。

很多事情只有當我說了算或至少不能由你對我發號施令時,我的內心才會安穩,才會踏實,才有歸屬感。

為什麼會這樣呢,很想否認的答案,因為我是從小被寵愛放縱大的孩子。該讓我做的事情不用我做,該讓我承擔的不用我承擔,全部人都圍繞著我,讓我發號施令,滿足不了一點就是「哼,不行,你們不愛我」。

我就是要操縱別人為自己奔忙或得到特殊服務,唯有這樣,我才有歸屬感,唯有讓你們為我團團轉轉時我才重要。

很可怕,對不對?很幸運的,我認識到了自己的這副模樣,趁還沒有趕走身邊的人,慢慢改變自己,為時不晚。

我生活在一個特別美麗的城市,不管春夏秋冬,在湄公河畔的趕擺街上,每晚都是人聲鼎沸,好不熱鬧。

可就在這樣的鬧市,卻有一副靚麗的風景。那是一位趕擺街上的攤主,兒子大概十二三歲的樣子,一開始攤主只是罵罵咧咧,後來發展到吼來吼去,最後在孩子身上用力打了幾拳。

這是一個母親,做出如此荒繆的事情,只是因為兒子有一道題總是做不對,講幾遍也沒有理解透徹,僅此而已!

母親的一切做法只是單純的因為孩子做不對題嗎?我想答案是否定的,她只是把自己的辛苦,把自己的情緒通通通過習題而發泄在孩子身上而已。

很不負責任的行為,對自己,對旅客,更是對孩子,想一想,這得給孩子留下多大的心理陰影。

如果這位母親能控制一下自己火爆的脾氣,這一切都不可能會發生,她不知道的是以後自己的孩子會有多自卑,會因為喪失信心而做出多少行為不當的事情。

忘了是從哪裡看到的一則小故事,母親正在電腦面前忙於工作,孩子高興地跑過去把手上的冰淇淋遞給母親,想讓母親嘗一嘗這可口的味道。

母親一開始很溫柔的拒絕了,讓孩子等一等,忙好手上的工作再去品嘗。孩子安靜地坐在一邊等啊等,可等到的確是一頓罵,只因為母親的工作做得不滿意,而孩子手中的冰淇淋卻有很多化了滴到了地上。

孩子說不出的委屈,如果母親能在第一時間嘗一口冰淇淋,如果母親不被情緒所左右而忘了自己跟孩子的約定,如果母親能控制住情緒而對孩子說一聲,「對不起呀,媽媽一時忙忘了還有你在等我」,之後嘗一口冰淇淋並且適當的夸一下口味,孩子又會如何呢?

有句古話「棍棒底下出孝子」,在這裡我想問一句,出的是孝子還是窩囊廢?打出來的是自己的痛快還是孩子的悔過?

不要讓自己的情緒毀了自己的下一代,學會控制情緒是和呼吸空氣一樣重要的事,不要以為自己直爽,儻盪,其實那只是包裹自己野蠻的一件錦衣罷了。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k/PeLzQWwB8g2yegNDZis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