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好較長時間應對外部環境變化的準備

2020-04-14     珠海香洲

當前全球疫情持續蔓延,境外輸入風險不斷增加,疫情形勢依然嚴峻複雜。任何認為疫情將很快結束的判斷都是不科學的,任何盲目樂觀、放鬆防控的想法和做法都是不負責的,任何不能在常態化疫情防控中推進生產生活秩序恢復的做法都是消極懈怠的。

對於中國來說,新冠肺炎疫情傳播速度之快、感染範圍之廣、防控難度之大,為新中國成立以來之最。而放眼全球,對於許多深陷肆虐疫情中的國家來說,新冠肺炎疫情也是近幾十年「之最」。經過連續三個多月的艱苦奮戰,我國疫情防控取得階段性重要成果,境內本輪疫情流行高峰已經過去。但由於此次疫情全球大流行,世界上只要有一個地方沒有控制好,病毒就可能向全世界蔓延。換句話說,什麼時間完全控制住疫情,不取決於疫情控制得最好的國家,也不取決於控制得最早的國家,而是取決於控制得最差的國家。這便是當前嚴峻複雜的國際疫情形勢,而疫情也對世界經濟造成了難以估量的不利影響。如此局面下,我們如何統籌國內國際兩個大局?如何把疫情造成的損失降到最低限度?關鍵時刻,習近平總書記給出了一錘定音的答案:「面對嚴峻複雜的國際疫情和世界經濟形勢,我們要堅持底線思維,做好較長時間應對外部環境變化的思想準備和工作準備。」

受全球疫情影響,世界經濟下行風險加劇,不穩定不確定因素顯著增多。身處全球化時代,中國對外開放程度比較高,國際交往和合作日趨頻繁,中國市場和全球市場聯繫日益緊密,如今受國際疫情和世界經濟形勢影響自然也比較大。一是疫情對世界經濟和國際貿易投資帶來巨大衝擊,全球股市、債市、油價動盪,這種衝擊和動盪不可避免也傳導至國內;二是疫情嚴重限制了人員、商品的跨國流動,許多行業國際訂單銳減,不少對國際市場高度依賴的國內企業直接面臨生存危機;三是個別主要經濟體借疫情限制對華貿易往來和投資,要求在華外企撤離中國、回歸本國,推行貿易保護主義和單邊主義,對我國外資外貿造成一定影響;四是一些國家為轉移本國疫情應對不力的責任,污名化中國,「甩鍋」中國,對中國的國際形象造成影響。基於國際疫情和世界經濟形勢這些新的重大變化,我們必須居安思危、未雨綢繆,把形勢想得更複雜一點,把挑戰看得更嚴峻一些,提高底線思維能力,做好較長時間應付最壞局面的思想準備和工作準備。

廣東是全國經濟大省、外貿大省,無論境外疫情輸入壓力還是經濟影響都比較大,尤須做好較長時間應對外部環境變化的思想準備和工作準備,準確識變、科學應變、主動求變。要密切關注國際國內疫情形勢變化,把嚴防境外疫情輸入作為當前乃至較長一段時間疫情防控的重中之重,增強防控措施的針對性和實效性,築起應對境外疫情輸入風險的堅固防線,不能出現任何漏洞。要抓好常態化疫情防控條件下經濟社會發展各項工作,千方百計創造有利於復工復產的條件,不失時機暢通產業循環、市場循環、經濟社會循環,堅持投資、消費、出口齊發力,加強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快推進生產生活秩序全面恢復。要加強對國際經濟形勢的研判分析,及時制定有針對性的政策舉措,積極開展線上商務活動,幫助企業深化國際合作、拓展國際市場,保持國際供應鏈暢通,保障各類經貿活動正常開展,努力穩住外資外貿基本盤。要危中尋機、化危為機,抓住產業數字化、數字產業化賦予的機遇,不斷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大力推進科技創新,著力營造良好營商環境,不斷壯大新的增長點,積極培育發展新動能。

做好較長時間應對外部環境變化的思想準備和工作準備,在常態化疫情防控中加快推進生產生活秩序全面恢復,是對幹部擔當作為的重大考驗。全省廣大幹部務必深入學習領會習近平總書記對當前國內外疫情防控和經濟運行形勢的分析判斷,充分估計面臨的新問題新風險新挑戰,切實做好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較長時間「雙線作戰」的準備,堅決克服麻痹思想、厭戰情緒、僥倖心理、鬆勁心態,在做好疫情防控前提下儘快全面復工復產,更好推進經濟社會發展,力爭把疫情造成的損失降到最低限度,決不能讓來之不易的疫情防控持續向好形勢發生逆轉,決不能讓加快恢復的生產生活秩序出現阻滯,奮力奪取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雙勝利」。

來源:南方網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k/PYzreHEBnkjnB-0z7epk.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