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腳寫一部致敬黃河的大書——記青年作家扶小風徒步走黃河120天

2019-10-31   掌上扶風

 3年前,寶雞扶風籍80後青年作家扶小風以20萬字的文化散文集《湋川筆記》回報桑梓;3年後,他尋著夢想再次出發!這一次,他要沿黃河徒步行走,完成一部真實反映黃河兩岸歷史變遷的人文地理著作。今年6月28日,扶小風從東營黃河入海口出發,逆流而上,開始了他的文學壯舉。4個月過去了,他走到了哪裡?看到了什麼?請讓我們跟著這位勇敢的鄉黨的腳步,聽他講120天中與母親河朝夕相處的感動記憶——

用腳寫一部致敬黃河的大書

——記青年作家扶小風徒步走黃河120天

寶雞日報記者 王卉

(本文刊於寶雞日報2019年10月30日第六版)



黃河全長5400多公里,是中國第二長河,流經的省區為青、甘、川、寧、內蒙古、晉、陝、豫、魯,是孕育中華民族燦爛文明的母親河。它西起青藏高原巴顏喀拉山脈北麓的約古宗列盆地,東于山東墾利入渤海,在祖國的山川之間,重重地寫出一個大大的「幾」字。

生命的遠行書寫理想

扶小風本名李宇飛,是一名建築工程師,業餘創作以散文隨筆見長,近幾年作品見於《湖南文學》《延河》《青海湖》等期刊,著有長篇小說《左年》、散文集《湋川筆記》。他的第一部作品《湋川筆記》出版後連獲陝西省第四屆柳青文學獎優秀散文集獎和全國第七屆冰心散文獎。扶小風現為中國作家協會會員,陝西省作協、陝西省青年文學協會、寶雞市職工作協會員,是一位有潛力、有實力的青年作家。



在青島工作生活近20年的扶小風經常出差,每到一處,他都會以作家的敏感去感受當地的歷史人文。他發現越來越多的地方記憶中,黃河成為「出鏡率」最高的關鍵詞。黃河口鎮、寧海鄉、清河鎮、張秋鎮、花園口、會盟鎮、榮河鎮、壺口鎮、秦東鎮……他只要到黃河邊的某一個城市,都會特意到黃河岸邊去看看,哪怕只是在大堤上站上幾分鐘,對他來說,那都是一種內心久久無法平靜的喜悅與幸福。

扶小風有意識地查閱起關於黃河的書,黃河五次大改道的脈絡在他心裡日漸清晰。黃河貫穿著中華五千年文明史,如此厚重、如此古老、如此輝煌、如此磅礴,讓他心潮澎湃、心懷敬畏。他被隱藏在民間和志史中鮮為人知的人與事吸引著,他被寫下《黃河漂流日記》的王力雄以及「黃河漂流探險隊」的無畏精神和英勇事跡激勵著。他發現有限的學術文獻和水文資料已不能滿足自己的探求,作為一名青年作家,他有責任從文學角度完成對黃河的書寫!

「我要從黃河口走到黃河源頭,我要創作一本關於黃河的人文地理書。」扶小風決定去尋找母親河隱藏在歲月中的歷史遺蹟,這不是青年人一時的頭腦發熱。近3年的準備,他為自己制定好了路線圖,這本40多頁的《沿黃河行走路線圖》里,密密匝匝記錄了整個行程的路線、里程,沿途經過的遺址、景區、古蹟、村莊名稱、住宿地點等。他有計劃地進行著體能鍛鍊和學習戶外知識,從最初每天行走5公里,到負重20公斤輕鬆完成30公里,掌握了相關的戶外知識和技能後,他知道自己可以出發了。

堅定的初心不懼艱難



長途跋涉的未知,讓親朋好友為扶小風擔心,而他卻說這是自己享受快樂的開始。他記起少年時,每年隨母親走親戚至外公家,從青龍廟步行至絳帳鎮,往返20公里。他一路上從不曾感覺到累,那幸福快樂的腳步是他童年的印記、無比歡愉的印記。如同童年時走親戚一般,扶小風的步伐緩慢而從容,感恩且歡愉。

選擇6月底出發,是因為黃河全程5464公里的河道,估算步行得超過6000公里,越接近源頭海拔越高、難度越大,其中途經達日縣到瑪多縣的一段無人區,秋季那裡會有野狼出沒,所以,他必須趕在明年夏季結束前到達青海省曲麻萊縣麻多鄉的黃河源頭。自出發以來,13個地市、33個縣區、84個鄉鎮……路上的意外情況不計其數。「過中條山那天晚上,螢火蟲在眼前拉起一道道幽幽長線,我從來沒聽過那麼多的貓頭鷹在叫,咕咕咕地不停……」回憶起途中見聞,扶小風說得輕鬆而有詩意,他沒有告訴家人,那天的大雨從早到晚就沒停過,山裡的草一人多高,沒有路,也沒遇到一個人,直到天黑他也沒找到落腳的地方;手機電量也沒剩多少,山里沒信號,他一步也不敢停,堅持著往前走,終於遠遠地望見一孔有著亮光的窯洞,再一看錶,剛過9點。不敢想像,如果那戶以放羊為生的人家早一點熄了油燈,扶小風穿著渾身濕透的衣服,要怎樣在大雨中熬過一夜。

我們知道,在城市平坦的大路上走,與穿行在戶外的山路是不同的,何況每天30公里路途中,那些從未遇到過的山間小路、羊道、掛壁道……扶小風的雙腳在出發後不久就磨出了水泡,家人的擔心每次都被他輕描淡寫地搪塞過去。他要走向盼望許久的清澈美麗的三江源頭,去尋找內心那個最純真的夢想。「再不手術,恐怕你就再沒機會走完!」看著醫生嚴肅的表情,扶小風的眼淚奪眶而出,他知道三伏天的傷口會感染,可他僅用一個月,就已經走了800公里,走完了1855年的黃河新河道。他知道出膿的傷口已經開始變黑,每走一步都鑽心地疼,他不想放棄,可也沒了退路,只好含淚回到青島進行了手術。20天後,他又回到「跌倒」的地方,繼續前行。那顆心更加堅定,激情滿懷。

輕盈的腳步走向遠方

扶小風的日記本不僅是他的歷險記,還記錄著他滿滿的感動。扶小風記下了那天中午又熱又累,村口的大楊樹用濃密的樹蔭擋住陣陣熱浪,他在樹下美美地睡著了。醒來時,對面院子的老奶奶送來一盤已經削了皮的西瓜,老人家笑盈盈地說:「你過路的吧,這個西瓜給你吃。」鮮紅的西瓜飽滿多汁,扶小風一口也不敢浪費,全部吃進了肚裡。他記下了同意他留宿的獨居大叔的名字,那位不善言談的大叔甚至沒問扶小風的名字就進了灶房,騰出他家柴火上正熱著剩飯的唯一一口鍋,仔細洗刷乾淨,又從缸底拿出平日捨不得吃的雞蛋,為風塵僕僕的遠道客人做了一碗熱騰騰的西紅柿雞蛋刀削麵……



120天裡,扶小風行進軌跡圖顯示,他沿黃河走了2500多公里,東營、濱州、濟南、聊城、濮陽、菏澤、開封、鄭州、洛陽、三門峽、運城、渭南、臨汾、呂梁、延安、榆林……這些地方在他的地圖中已被「蓋章」。利津水文站、花園口水文站、小浪底水文站、二道拐水文站……這些打卡地在他的《沿黃河行走路線圖》中被重點標註。那天,扶小風坐在橫跨黃河的鋼纜吊箱裡,來到有著「黃河孤島」之稱的龍門水文站。這裡的「黃河技術能手」「治黃英雄」「全國先進工作者」的故事遠比他之前了解的還要多、還要感人。他被水文站一代又一代的黃河水文人的堅守與奉獻激勵著、震撼著!當扶小風再次邁步進入吊箱時,已沒有了之前的膽戰心驚,黃河水文人投身事業的責任擔當,給了他繼續徒步黃河更大的勇氣與信心!

一路走來,扶小風那個形影不離的背包,不僅裝滿了帳篷、睡袋、鍋、頭燈、充電寶、水袋等日常必需品,還一一不落地收入了各地影像、文化見聞,綿亘不絕的呂梁山脈、鬼斧神工的晉陝大峽谷、保存完好的清長城遺址……每一處都是那樣雄偉壯麗,尤其是現代建設的機械化,讓治理後的堤下灘涂變成黃河大壩的穩固後方,就連原來沒有路的地方也出現了一條條坦途,方便著人們的出行,也更新著扶小風手繪地圖中的預期路線。

120天,他看到過黃河岸邊的老村落,也聽過船工和縴夫的故事,更拜訪過中條山抗日烈士跳黃河處……這是發現隱秘的中國,也是發展和弘揚我們未知的黃河文化。歲月滄桑,大河湯湯,長路漫漫,人在征途。「因為腳步輕盈,所以才能走得更遠。」扶小風在日記本上寫下這樣一句話,他正一步一個腳印,堅定地走近自己的理想,用堅韌的精神,鼓舞著身邊的每一個人!

我們預祝扶小風順利抵達黃河之源,更祈願他早日平安歸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