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體內的微塑料:那些被扔掉的垃圾,正以這種方式回到了身體

2020-02-17   木棉說


最近,看了環保真人秀《小小的追求》。


冰川消融、北極熊消失,讓人看到環境保護已經迫在眉睫。


尤其在疫情之下,人與自然的關係更值得反思。


北極離人類很遠,卻因人類而正消失


周冬雨、黃子韜、尹正、王彥霖一行四人登上科考船,前往寒冷的北極圈,開啟尋找北極熊之旅。


可他們在海上航行了兩天,只看見消融的冰川.....


人類體內的微塑料:那些被扔掉的垃圾,正以這種方式回到了身體


王彥霖說:


「明明這裡離人類那麼遠,冰川為什麼會融化?」


我想,答案是什麼?


你我都清楚。


北極沒有城市污染,沒有工廠,但全世界所製造的污染,都在這裡被體現了出來。



自1982年開始,麥斯船長就在這艘船上,守護北極有37年了。


他帶著四人在北極找尋北極熊,整整兩天,卻遍尋不獲。


因為北極已經沒有多少北極熊了。


冰川越來越少,沒有食物,沒有棲息地,北極熊這個物種正一步步走向滅絕。


麥斯船長說「人們都以為獅子是百獸之王,但北極熊的力量足以撕碎一頭獅子」。


就是這樣一位極地之王,竟遇上了自己的「天敵」——人類。


即便人類的腳步,還沒有攻占這片土地,卻給它們帶來了滅頂之災。



冰川融化後,它們為了覓食,只能被迫跳海遠渡,去尋找新的居住地。


可往往是沒有靠岸,它們就因為體力不支,溺亡了,或是活活餓死了。



幸運上岸的北極熊,也只能在人類的垃圾桶里翻尋食物。

冰雪王國里驕傲的捕獵者,竟淪落成了撿食人類殘羹的拾荒者。


何其悲哀!


人與自然,不是毫不關已之事


或許有人會覺得北極熊太遠,又或者覺得「關我什麼」。


可正如劉慈欣在《流浪地球》寫道:

起初,沒有人在意這一場災難,這不過是一場山火、一次旱災,一個物種的滅絕、一座城市的消失。


直到這場災難和每個人息息相關。


深以為然。


這一句話點明了人與自然的關係。


人面臨環境變化太掉以輕心,忘記了環境跟我們每一個人密切相關。



記得之前看《奇遇人生》時,有一幕印象特別深刻。


科科斯群島,原本是一個美麗的小島。


可近年來,越來越多的垃圾漂浮到了小島,越來越多的生物因塑料垃圾而死。



環保守護人詹妮弗曾在一個瓶子內找到了526隻寄居蟹的屍體,島內每年死於塑料的寄居蟹竟然高達60萬隻。


何其巨大的數字。


同樣,信天翁不能識別垃圾,常因誤食垃圾而死。


更可悲的是,鳥媽媽會將垃圾喂食給鳥寶寶,只能眼睜睜看著鳥寶寶難受而死。


你能想像,一位媽媽看到自己的孩子痛苦地死去的悲痛嗎?



在整理垃圾時,詹妮弗指著一個眼藥水的空瓶說:

「這上面可能是日語吧,好神奇哦,這些東西居然能漂到這麼遠的地方來。」


可瓶子上是中文。


蘇有朋和阿雅羞於承認,只能尷尬地相視一笑。


人類體內的微塑料:那些被扔掉的垃圾,正以這種方式回到了身體


我想每一個人遇到這樣的情況,都會感到羞愧,即便那個垃圾不是自己丟的。


因為在我們的內心深處都知道,製造垃圾、污染環境是錯的。


只是,當這件事沒有落到自己頭上就覺得無關緊要罷了。


可當真無關緊要嗎?



人類扔給自然的垃圾,正被自然還回來


2018年,颱風「山竹」來襲,深圳、香港等沿海城市,一夜之間,垃圾圍城。


那些我們扔掉的垃圾,終於被回來的。


只可惜,大自然將垃圾還回來的方式不是如此簡單。


「國家地理雜誌」曾報道過一項最新研究:


全球餐桌上90%的食用鹽都含有微塑料,等於每個人平均每年食用2000個微塑料。


而韓國仁川國立大學的研究表明:最「不幹凈」的就是亞洲產的鹽。


也就是說,亞洲人每年食用的微塑料超過2000個,如果你愛吃海鮮的話,每年則有可能吞下多達11000顆的微塑料!



而這些微塑料會進入血液、肝臟、淋巴系統,遍布體內的每一個角落,引發未知的疾病,導致人類患病,甚至是死亡。


這不是危言聳聽,科學家已在人類糞便中檢測到微塑料,而平均每10g的糞便里就有20顆微塑料。


如此,我們人類和那些因為環境污染、塑料垃圾而死的動物們,又有何區別呢?



《小小的追求》中有句話很對。

中國有14億人口,把14億人口對力量全部凝聚起來,你們可以改變世界。


對於環境問題,很多人認為自己的力量太渺小,而不願努力。


勿以善小而不為。


哪怕個人力量再微弱,滴水成河,也可改變世界。



讓每個人都像麥斯船長那樣投身於生態保護,並不現實。


只希望,大家看完這篇文章後:


以後能少一張紙,就少用一張紙;


出門隨手關燈,少用一度電,是一度電;


使用塑料製品時,多想幾秒,能多用一次是一次。



去年上海市全面實現垃圾分類,一開始雖心有埋怨,但每個人明白:


這是為了我們共同的未來。


個人的力量雖小,但多一個人是一個人。


我相信,我們做過的每一件小事,地球都記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