螺螄入選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螺螄粉怎麼辦?還能「嗦粉」嗎?

2020-04-06     柳州潮生活

說起螺螄粉

作為柳州的代表美食

鮮紅油亮、色澤誘人

輕而易舉俘獲廣大吃貨的味蕾

在美食地圖上擁有一席之地


地道的螺螄粉離不開

掌握著味覺密碼的湯底

跟魚香肉絲里沒有魚不一樣

一碗地道的螺螄粉

湯里一定要有新鮮的螺螄



但最近,有細心的網友發現

《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名錄》中

「螺螄」名在其中


有人在社交網絡上問:

是不是再也不能愉快地「嗦粉」了?

這是什麼回事


螺螄入選國家重點
保護野生動物名錄

經過小編一番了解

原來這是一個由於學術界

使用的正式名稱和民間俗名重合

所造成的誤會


擬定入保的螺螄

(Margarya melanioides)

是分布地僅限於雲南高原冷水湖泊的

一種珍稀螺類


螺螄/Margarya melanioides過去也曾經被雲南當地人作為食物,但目前的生存狀況堪憂。由於它們生性乖戾,對環境和食物要求嚴苛,僅以硅藻為食,加上青魚和福壽螺等的入侵,加之湖泊的開墾和水質被污染,破壞了它們的生存環境,還有人類的過度捕撈,使螺螄屬成員已經處於滅絕邊緣,一些物種甚至已經在這幾年間走向了滅絕。可以想見,螺螄/Margarya melanioides進入《野生動物保護名錄》已經是迫在眉睫。


原來

此螺螄非彼螺螄呀!


螺螄粉中的螺螄,實際上是民間所說的「螺螄」,它們基本上都在田螺科石田螺屬的範圍之內,包括耳河螺、中國圓田螺、銅銹石田螺、方形石田螺、梨形石田螺等。這些螺螄野外數量極大,並不是名錄中被保護的品種。吃它,並沒有違反相關法律法規的風險。


到底什麼算「野味」?

可見,對於「啥是野味」

不少人還模稜兩可


按照有關定義,野生動物指的是大自然環境下生長且未被馴化的動物,豬牛羊雞鴨鵝等經過人類長期馴化,已成為家畜家禽,不屬於野生動物範疇。羊駝在南美洲有數千年的馴化歷史,即使長得很「野生」,依然不是野生動物。



一說到「野味」,很多人會想到

天鵝肉、穿山甲、熊掌……

等國家重點保護物種

但其實,遠離野味,不分保護級別

以下兩大類「野味」,須提高警惕!


01

無證野味

除豬、牛、羊、雞、鴨、鵝、魚等常見家養動物以外,不常見的動物被搬上了餐桌,就要懷疑可能是野味。絕大部分野味,基本都來自野外捕捉。


這些野生獸類經常出現在野味市場,不能吃:野豬、野兔、黃麂/麂子、狍子、竹鼠、果子狸、豬獾、狗獾、老鼠、旱獺等。


野生鳥類不能食用,常出現在野味市場的有:麻雀(各類小型林鳥去毛後以麻雀之名售賣)、斑鳩(俗名野鴿子)、野雞、野鴨、大雁、禾花雀(原是黃胸鵐,瀕危後,以栗鵐、普通朱雀、灰頭鵐、黃眉鵐、小鵐等冒充)、猛禽(老鷹、貓頭鷹)、鷺鳥(白鷺、夜鷺)、白胸苦惡鳥(白面雞)、燕雀(俗名虎皮燕)、白腰朱頂雀(蘇巧)、雲雀、竹雞等。


野生兩爬類同樣都不能吃,常出現的有:各種蛇類、青蛙、蟾蜍(俗名蛤蟆、熏拉斯)等。上圖左下方為虎紋蛙,國家二級保護動物,常被當作青蛙誤抓食用。

02

有證野味


一些所謂合法養殖的野生動物,表面上不違反野生動物保護法,但普遍存在野外獲取種源,或證件合法但來源非法的「盜獵洗白」問題。這些物種包含:雁鴨類、鷺鳥、蛇類、果子狸等。

此外,梅花鹿、藍孔雀、大鯢(娃娃魚)、鱷魚(皮革養殖行業廢物利用)、狐狸(皮草養殖行業廢物利用)等,雖然已經實現了人工繁殖,但其進入餐廳,未必符合動物檢疫管理辦法,存在食品衛生安全隱患,仍然不建議食用!


還有一些物種,例如蛇、竹鼠、獾,冠以「養殖」之名,容易產生迷惑,到底能不能吃?我們想說的是,沒有證據表明,養殖野味能夠緩解同一物種的野外盜獵生存壓力,養殖野味催生的消費市場,反而很可能加重野外捕捉。因此,一定不要迷信所謂人工養殖的野味。

吃了野味,後果很嚴重

1.吃野味會感染傳染病;


2.吃野味會感染寄生蟲;


3.吃野味=服毒;


4.吃野味會吃到有毒的重金屬;


5.野味不是美味,更不滋補;


6.吃野味是違法的。

吃野味不僅違反《中華人民共和國野生動物保護法》《中華人民共和國食品安全法》,還有《中華人民共和國動物防疫法》等更多法律!


終於可以放心啦!

今天晚上

一起嗦碗螺螄粉當夜宵吧!

左手點亮「在看」,右手嗦起螺螄粉吧!


編輯:白水君

來源:中國環境、新華社、央視、環球網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k/PG5GUHEBnkjnB-0zzAXH.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