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個孩子,大的就是哥哥或姐姐,小的就是弟弟或妹妹,對於此,您習以為常,司空見慣:父輩們都這麼做,身邊人都這樣做,早出生的可不就是老大嗎?
哪怕是剖腹產的雙胞胎兒子,哪兒哪兒都像並且幾乎同時出生,父母也一定會分出個老大和老二來。原因何在?是為了區分?不,兩個孩子都有自己的名字,父母叫各自的名字就好了,何必自找麻煩,日後還得面對小的不服老大時的刁鑽問題:「憑什麼早半分鐘,他就是哥哥?」
在那個講座上,朱教授說,在我國歷史上,真的曾有理學家提出,雙胞胎中先出來的那一個才是弟弟。這位理學家認為,是做哥哥的在媽媽的子宮裡就已經有了謙讓之心,特意讓弟弟「先行」。
如果我們真的順應這位理學家的思路,那麼沒準兒,雙胞胎中的老大老二次序就要全部調換了。
(一)它意味著排序。
古有「兄友弟恭」的美德,時代發展到今天,在我國不少農村地區,還保留著老大如果不結婚,家裡就不同意老二結婚的傳統風俗。
(二)它意味著責任順位。
「父債子償」的說法從古到今都被人們所接受,而哪怕是如今隨著科技的發展和生活的快節奏,人們不再局限在一個村,一座城,一個國家,但不管人們走到哪裡,在哪裡紮根,「長子如父,長女如母」的品質依然被不少家庭中做「老大」的孩子傳承著,溫暖著小的,也讓年邁的父母雙親能安心。
(三)它更意味著權利分配。
朱教授在講座中講了俄狄浦斯王的兩個雙胞胎兒子的故事。父親死後,由於沒有明確誰是老大,誰是老二,為爭奪王位,兩個兒子大打出手……
當然,您可能會說,哪怕是明確了長幼,但如今為了房屋拆遷款等巨額利益,兄弟姊妹之間鬧得不可開交的事還少?但您別忘了,人們在評價此類事情時,多半會搖著頭感慨說:「大的不像大的,小的不像小的。」
言下之意是,在內心深處,我們還是對「長幼有序」抱有期待。這是我們最樸素的價值觀,也是我們一致認同的。
長幼有序,老大有老大的責任和擔當,小的有小的該有的尊重和敬仰,在同一個屋檐下,為人子女,各行其是,不僅能減輕父母的監督和陪伴成本,還能防止內部競爭過於激烈而產生內耗。
中國人自古講究「度」,凡事過猶不及,適度才最有活力,最能長盛不衰,有序發展。家是最小的社會單元,「長幼有序」這四個字在家庭的傳承和繁衍生息上發揮著巨大的作用。
到這裡,您是不是也跟我一樣,感慨老祖宗的智慧?哪怕是同時出生的雙胞胎,也要分出個老大老二,這背後的道理可真是不簡單。如果下一次您家的孩子再哭著問:「憑什麼他是哥哥,我要做弟弟?」時,您知道用什麼方式來回答了吧?當哥哥可真不是那麼輕鬆的事呢。
本文參考:朱蘇力教授,《齊家、治國與基層政權建設》講座
我是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也是一個男孩和一個女孩的媽媽,關注孩子的身體健康,更關注孩子的心智成長。我相信,做父母是需要終身學習和不斷修煉的。歡迎您關注我,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