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對於教育問題的重視程度在逐步提高,學生的課業負擔也隨之變得越來越大。這其中,一個比較典型的現象就是學生補課的行為變得越來越廣泛,甚至達到了「泛濫成災」的境地。
曾有知名人士呼籲過,上個世紀的學生沒有補課的,照樣可以考上大學,因此建議在全國範圍內,全面禁止中小學生各種形式的補課行為,還給孩子一個真正快樂的假期。但是,隨著教育制度的發展和日趨完善,一個顯而易見的現實就是,這種全面禁止補課行為的提議,已經變得越來越不可能實現了。
猶如人的生活,即需要一日三餐保證正常的機體功能,也需要零食來補充一些額外的消耗一樣,教育也是如此。課外輔導機構,作為正規學校外的一種教育補充,除了給學生提供了一個比較良好的學習環境外,也讓學生擁有了能更好地梳理和掌握所學知識的條件。
所以,課外輔導機構的存在是有著其本身的意義和價值的,其在教育中也是占有著不可磨滅的地位的。所以,除了表現出來的讓學生背上了沉重負擔的缺點之外,課外輔導機構所擁有的優點同樣不可忽略。
對於每個學生來說,寒窗苦讀十載,最後所為的只是能在高考的考場上異軍突起,從而奔向夢想中的象牙塔。不可否認,在殘酷的高考制度下,高考分數占據了所有學生和家長的內心,以至於為了能在高考中獲取更多的分數,學生和家長都在繁重的課業中疲於奔命,不敢停歇。
為了能獲得更多的分數,為了能把學習的效果提到最佳,於是家長就為孩子選報了諸多的輔導班,給孩子背上了沉重的枷鎖。其實,只要換個角度看待這個問題,就會發現輔導機構對學生的沉重負擔,其主導因素還是在家長和學生的心理上,在分數至上的制度上,並不是輔導機構本身的錯誤。
如今我國教育事業上面臨的一個嚴重弊病就是,教育資源的極度不均衡。在一個地區,區分著重點學校和非重點學校,甚至在一個學校都區分著重點班級和非重點班級。這種教育資源的不均衡對於學生來說,就表現成了學習條件和師資力量的差異。
不同地區不同學校,甚至不同班級的學生所接受到的教育水平的不同,使得學生在學校的學習中,對知識的掌握程度不盡相同。
但是高考對於每一個學生來說都是相同的,無法躲避也無法改變。
所以,對於難以接受到重點教育資源的學生來說,想要彌補這種不公平,課外的輔導機構自然就成了最佳的選擇方案。否則,教育資源本就不均衡,若在全面禁止補課行為,那樣只會讓非重點班級和學校的學生更加難以有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