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喜劇片《中國製造》上映,讚美中國是一個充滿機遇的國家

2019-11-22     緋色的光影時空

由於歷史的糾葛以及地理上的毗鄰關係,印度電影里經常會出現一些中國元素,比如喜劇片《從月光集市到中國》里,主角受到一個中國古代英雄的鼓舞后,開始奮起反抗惡霸,還一路從印度的月光集市,抗到了中國故宮,期間有對中國文化的大量展示,而在科幻片《炸星記》中,中國則成了邪惡大反派,為了實施一帶一路計劃,拿到更多印度基建訂單,阻止印度太空人炸毀砸向印度的小行星。

個人感覺,與好萊塢電影對中國元素的純粹式消費不同,印度電影顯得更為認真地要讓中國元素成為其內容的一部分。

最近,又有一部與中國有關的印度電影上映了,它的片名也很有意思,叫作《中國製造》。

影片的主角是一個印度古吉拉特邦商人,他在本地做生意失敗後,來到中國尋求發展。在這片完全未知的大陸上,他意外得到了啟發,最終成就了一番大事業。

整個故事詼諧、幽默,以喜劇的方式描摹了個體創業的勵志與艱辛,並十分走心地展現了許多做生意的小訣竅,有一位印度網友如此評價:如果你想做個生意人,可以看看這部片子。

片名「中國製造」則是一語雙關,不僅特指主角的發跡地在中國,也是對中國製造拉動的經濟奇蹟的致敬,主角為何能成功?除了其自身的能力,更因為中國是一個充滿機遇的國家。

實際上,這並不是「中國製造」第一次出現在印度電影中。

在戰爭片《世界第三次大戰》里,被俘的印度軍人在生命的最後一刻,堅持與印度媒體通話,呼籲抵制中國製造,因為其強大的侵略性會毀滅印度自身的製造業。

而在喜劇片《印度製造》里,中國製造則成為了主角創業的對手亦或是標杆,他心心念念地就是要打造出優質的印度本土品牌,去戰勝以生產快與產量大壟斷市場的中國製造。

從這些電影里,我們大約能感受到印度人對中國製造的複雜情感,有讚許、也有壓力,甚至還有一點懼怕。

這幾年,印度政府也一直在致力於發展本土製造,甚至別出心裁地提出了「Make in Indian」而非「Made in Indian」,一個字母的改動,讓人能感覺,印度渴望獲得像中國一樣的經濟成就,但它並不想被看作是中國的效仿者或追隨者。

影片於10月25日在印度本土上映,口碑一般,IMDb上得了6.3分,票房累積也只有一億盧比,商業上不是很成功。

主角由拉吉·庫瑪飾演,喜歡印度電影的朋友應該比較熟悉這個演員,他的出鏡率還是挺高的,以前大多是配角,這兩年由於表現好,經常是男一號了,曾出演過《遇見女孩的感覺》、《鬼娘子》、《倔強的牛頓》、《阿里格爾》等影片。

目前,個人還沒看過這個片子,僅從預告來看,感覺還是挺典型的印度喜劇,其中一個畫面竟然是中國商人賊眉鼠眼地推薦主角賣虎鞭,也是醉了。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k/Ou09lG4BMH2_cNUgGbYA.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