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星?糟心

2019-07-29     成功快車

「造星」類綜藝節目十年後再次成為螢屏和網際網路熱門。

最早的明星偶像依賴於星探挖掘,然後由經紀公司傾斜資源進行包裝,小虎隊組合以及大部分藝人、歌手等都是這種途徑產生。

而現在所謂的「流量明星」,仿佛都是工業化的產物,統一制式,統一出產,不同的只有造星工廠給他們套上的一層層人設

網際網路養成類偶像,呈現低齡化、高素質、個性人設的特點,粉絲和偶像的互動、期望共同成長成為非常重要的關鍵點。

說白了,就是抓著用戶的爽點進行精準打擊。

在我的印象里,造星經濟的歷程表是這樣的

早期-《超級女聲》,《我型我秀》

中期-《中國好聲音》

高潮-《中國有嘻哈》(現已更名《中國新說唱》),《明日之子》,《創造101》《偶像聯繫生》等

然而,原先相對單純的「粉絲投票」模式,已升級演變為赤裸裸的「粉絲付費」模式

粉絲為了力挺自己心儀的選手沒日沒夜的 「肝」票,一些選秀節目粉絲集資動輒千萬元,節目總決賽的門票甚至被炒到了近兩萬元。針對青少年群體的偶像選拔節目本該是勵志的範本,卻逐漸演變為一場 「錢規則」為上的注意力經濟「惡戰」

各大經紀公司如同 「捕魚達人」爭搶著人才。號稱偶像和粉絲共同成長,但「魚兒」成長的 「休漁期」卻幾乎不在資本的考量之內,快速變現的商業手法無視青少年人才成長規律,近乎 「竭澤而漁」 日前,娛樂偶像選拔類綜藝 《創造101》收官,11位票數最高的女選手從101人中脫穎而出,組成 「火箭少女 101」,正式宣布出道。截至決賽當晚,這檔綜藝節目網絡總播放量已經超過44.4億,微博話題討論高達9000多萬。

來自中泰證券的分析報告顯示,預計到2020年偶像市場總規模可達1000億人民幣。報告中分析師從核心音樂層、衍生層等幾個方向進行了估算。

核心音樂層方面,根據艾瑞諮詢和《2016中國音樂產業發展報告》數據和預測,包括唱片、數字音樂(PC和移動端,不包括電信增值)、演唱會及周邊和網際網路演藝等在內的核心音樂市場2015年為255.59億,2020年可達762億,其中偶像音樂市場規模在涵蓋周邊衍生 品後2015年規模約100.28億,預計2020年可達494.59億元,CAGR為31%。

衍生層方面,包括影視、網劇/網大、廣告、綜藝和二次元在內,中泰證券預計2020年偶像市場的衍生層市場規模可達550億元。

是不是很誇張?數據是不是很好看?但在我看來,這樣的表象後面,隱藏著巨大的荒誕。

網際網路時代,公眾情緒帶著一擁而上的單調性與消耗性,短暫性的話題根本無法在信息大流之中留下水花,之前如薛之謙頂級流量的明星連續劇一般的爆料事件在微博上的熱度不過一個多星期,而現在甚至沒有微博熱搜對公眾進行話題提示,一個星期後,公眾還會關注誰?

網絡時代話題和情緒像浪花一樣一波接著一波,事件的覆蓋最終讓公眾什麼都沒記下,無法輸出持續性的熱度就只能被遺忘。明星流量則是更不確定的東西,這一點無論是流量明星還是非流量明星,都是通用的。

一年內,有多少人紅極一時,然後就寂靜無聲。

我並不反對「造星經濟」的存在,但我對「造星經濟」壟斷我們的娛樂視野感到厭惡,如果沒有jay的打榜事件,人們是不是還任由著所謂的「流量明星」和「流量粉絲」橫行於娛樂世界。

希望不要有一天,待聚光燈暗下,人群消散後,只空留一地虛無。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k/Oem4RGwB8g2yegNDrb8O.html


















短命的綠洲

2019-09-05





造星?糟心

2019-07-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