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好老闆,有很多種定義。
有人認為要有好脾氣。時不時搞搞團建,團結上下,該花該用的從來不拖泥帶水。
小編以前所在的公司,就有這樣一位老好人老闆。手底下的人忠誠度也極高,一口氣跟著干就是七八年。
他做了人力部門該做的事:多謀福利,團結員工,但唯獨做不好老闆。在盈利不樂觀持續幾年後,公司無期限休業。現在回想起,仍不甚唏噓。
也有人認為是負責任。里外一把手,善於以身作則,當下很多商界領袖都自帶這樣的光環。這種負責可以到什麼程度呢?簡單來說,就是凡事都操心。
朋友公司就有這樣一位巨負責的老闆。從客戶維護、簽約、採購、生產、出貨甚至打樣、樣品快遞都要過問。年底對帳,會安排銷售、財務對一次,發現有異樣,自己還會親自過一遍。天生勞碌命,不過30齣頭就早早白了頭。
隨著公司新建兩處廠房,員工數量突破500人,這會老闆忙得更歡了。
當然,更多人認為是能幹。比如王石。可即使是這樣的人物,依然有很多閒言碎語。
很多人都知道王石酷愛運動,此前一年中有近三分之一的時間花在登山、跳傘、玩極限等戶外運動上。為此有股民抨擊他:「不務正業」。
性格、行動、能力,都不是衡量好老闆的唯一指標。那什麼才是?
實踐證明:做好老闆,先得做好管理。
關於企業管理哲學,目前很多企業家主要通過3方面獲取:個人經驗、自身實踐和課堂教學(如總裁培訓班、EMBA等)。
靠實踐,周期長,還需要不斷刷新。經驗論和方法論,雖然有一定參考價值,缺乏對實際的分析,依然可能淪為雞肋。
如此一來,如何有效應對新時期的管理難題?在陳諫、黃樹輝、楊劍俠合著的《互聯時代的管理變革》中,作者提出了5大經營模式下企業管理的重心。
什麼是5大經營模式?書中分為:個體模式、作坊模式、集中模式、細分模式和跨界模式。
從規模及分工看,個體戶、私營企業、國有企業、新型企業等都包含其中,生活、工作、自由三方面各有側重。
為什麼有些老闆「事無巨細,萬事皆管」?不在其他,只因為他們「為工作而生活」,而集中化管理,可以嚴格控制成本,還能高效協調資源。
但這種模式放在大企業,多半會加重底下人的負擔,剝奪員工的施展空間。死磕細節還會顯得鼠目寸光。當然,最關鍵的,累死也沒人打賞。
在產業橫向打通、縱向不斷深入的大前提下,主打精細化分工與合作的細分模式成了主流。同時作者認為:在網際網路應用和思維的衝擊下,定時定點集中的工作模式正逐步被回歸「原本」的自由選擇所替代,「跨界模式」在未來會比較吃香。
弄清了當前主流的經營模式,那有哪些管理辦法?
關於如何做好管理,書中提煉出5種管理形態:「隨意管理」、「任務管理」、「過程管理」、「結果管理」、「形散管理」。隨著經營模式不斷演變,企業管理風格也在經歷變革。
「隨意管理」主要針對個體經營戶,以親情、友情、感情為紐帶。前期的管理,原始粗獷,除了利益均沾,基本上是無序的。有個主心骨,找到好隊友基本就能搭台唱戲。
不過,當其發展成家族企業,管理會發生質變。目前,國際性家族企業並不少,從全球金融世家——羅斯柴爾德家族,到富可敵國的韓國百大家族企業,因為管理要兼顧僱傭和血緣關係,領袖號召力、配合緊密度、內外公平性等顯得越發重要。
「任務管理」與「過程管理」是企業發展壯大後會經歷的過渡階段。前者以上傳下達、跟進、完成任務為主,後者強調各業務環節的有效配合與運作。這時候,分工明確,規範流程,強化各業務環節的管控顯得很關鍵。
結果管理,間接等於績效主義或數字激勵。這時,老闆可以不必事必躬親,但一定是公司戰略的制定者、決策者、監督者,善於發揮員工主觀能動性,帶著全員一起拼一起闖。
因為市場變化莫測,而老闆承擔的角色比較特殊,此時決策正確合適與否,往往是企業的生命線。
固步自封,容易被後來者趕超。戰略天天變,朝令夕改,則可能導致「一將無能,累死千軍」的局面。
形散管理,有點「甩手掌柜」和「無為而治」的意味,但核心在「形散而神聚」。這意味著:不必管太死,讓大夥放手干;管理和工作方式應該多樣化,彈性開明。
基於形散、合作、信任、契約式的「隨意形散化」風格,目前部分網際網路公司已經在嘗試,間接還帶來了僱傭制的變化。
談了這麼多,總結起來,就是:從實際出發,不同情況不同打法。書中認為靈魂在於:「最好的管理就是沒有管理」。沒有管理,不是任其自生自滅,而是不橫加干涉,適時引導,抓關鍵點做關鍵事,有所為,有所不為。
當管理有章可循,能夠收放自如,就離打造好老闆和好企業不遠了。藉此,推薦一款個人成長課,涵蓋「管理、運營、 營銷、激勵、領導力、團隊、戰略、商業、業績、文案」等,實用落地。
如果感興趣,請點擊下面的"了解更多" 連結,助你2019,變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