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冬已至:來自冬天的「敲門」聲

2019-11-08     炫美視覺

11月8日迎來立冬節氣,這意味著冬天正式開始。立冬,是24節氣的第19個節氣,意味著開始進入冬季。此後,草木凋零,蟄蟲休眠,萬物活動趨向休止,全國各地氣溫進一步下降。

溯 源

立,建始也;冬,萬物收藏也。

古人的立冬,是秋季作物全部收藏入庫,動物也已藏起來準備冬眠。立冬又叫十月節,傳統二十四節氣的「立冬交十月」。

三 候

我國古代將立冬節氣分為3個5天,並由此定出三候。

一候:水始冰

立冬之日,此節氣水已經能結成冰。

二候:地始凍

又五日,土地也開始凍結。

三候:雉入大水為蜃

又五日,雉入大水為蜃。蜃為大蛤。

立冬後,野雞一類不多見了,而海邊卻可以看到外殼與野雞的線條及顏色相似的大蛤。

習 俗

迎冬

立冬與立春、立夏、立秋合稱四立,在古代社會是個重要的節日。封建社會,朝廷會舉行郊外迎冬的儀式,並賞群臣冬衣、撫恤孤寡。

《呂氏春秋·孟冬》:「是月也,以立冬。先立冬三日,太史渴之天子。曰:『某日立冬,盛德在水。』天子乃齋。立冬之日,天子親率三公九卿大夫以迎冬於北郊。還,乃賞死事,恤孤寡。」

賀冬

賀冬亦稱「拜冬」,在漢代即有此俗。東漢崔定《四民月令》:「冬至之日進酒肴,賀謁君師耆老,一如正日。」宋代每逢此日,人們更換新衣,慶賀往來,一如年節。清代「至日為冬至朝,士大夫家拜賀尊長,又交相出謁。細民男女,亦必更鮮衣以相揖,謂之「拜冬。」

民國以來,賀冬的傳統風俗,似有簡化的趨勢。但有些活動,逐漸固定化、程式化、更有普遍性。如辦冬學、拜師活動,冬泳等,都在冬季舉行。

補 食

時序進入冬令,民間有「入冬日補冬」的食俗。古人認為天轉寒冷,萬物皆藏,此時最應該補充身體營養。人參、鹿茸、狗肉、羊肉及雞鴨燉八珍等滋補食品,成為人們「補冬」首選。

北方有諺語說「立冬不端餃子碗,凍掉耳朵沒人管」。立冬時節,人們吃餃子、餛飩,也象徵咬破混沌天地,迎來新生之意。

餃子源於「交子之時」之說,立冬是秋與冬相交的日子,過年是兩歲相交,故「交子」之時的餃子不能不吃。餃子的原名叫「嬌耳」,是我國醫聖張仲景首先發明的。他的「祛寒嬌耳湯」的故事至今還在我國民間流傳著。

養 生

羊肉:性溫,補精血,益虛勞,溫中健脾,補腎壯陽,養肝。

栗子:性溫,味甘,可健脾養胃、止血消腫、強筋健骨。

蘿蔔:性涼,味辛甘,有消食、化痰定喘、清熱順氣等功效。

立冬之後,氣溫下降,飲食上,大家可從以下三個方面做好禦寒措施:

  • 多食用產熱營養素類食物,如羊肉、牛肉、雞肉、海參等。
  • 多食用含碘食物,如海帶、紫菜、菠菜、大白菜等。
  • 適當增加動物肝臟、胡蘿蔔、深綠色蔬菜、新鮮水果等富含維生素A和維生素C的食物攝入,有助保護血管,預防心腦急症的發生。

值得提醒的是,人有男女老幼之分,體(體質)有虛實寒熱之別,所以「冬令進補」應根據具體體質、有針對性地調理,切不可盲目「進補」。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k/OXAWSm4BMH2_cNUg8G6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