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王朝前後綿延二百七十餘年,但在其見過不到百年的時候,差點經歷了一場滅頂之災。這就是土木堡之變,因為明英宗的愚蠢,幾十萬明軍精銳盡失,更讓遷都沒幾十年的北京城門戶大開。面對俘虜了皇帝的瓦剌,明朝少忠肅公于謙以一介文人披甲上陣,打贏了一場京師保衛戰。這場戰爭,挽救了一個立國剛剛百年的王朝,讓明朝免受南宋的遭遇。
明英宗正統十四年,中原王朝再一次經歷了近三百年前經歷過的事情,自己的皇帝被北方草原民族俘虜。只不過與宋徽宗在家裡被人捉住不同,明英宗算是自己給瓦剌送上門的。
活捉了明朝皇帝的瓦剌,體會到了當年金朝人俘虜宋朝皇帝的快樂,不斷用明英宗威脅明朝,企圖用這張"大王"牌從明朝身上得到更多的東西。
【土木堡之變】
只不過,大明朝廷的選擇卻讓瓦剌首領也先失望了,在明英宗被俘不足月余,宣宗皇后、皇太后孫氏在文武百官的尊請下立監國郕王朱祁鈺為帝,改元景泰,是為明代宗。
如意算盤沒打成的也先惱羞成怒,進犯明朝京師西北咽喉紫荊關。明軍雖拚死抵抗,但精銳全都在土木堡被英宗和王振糟蹋掉了,最終紫荊關還是失守,瓦剌軍長驅直入,撲向北京。
新帝已立,但國家的危機並沒有解決,反而更加的麻煩。面對呼嘯而來的瓦剌大軍,大明朝廷竟亂作一團,像無頭的蒼蠅一樣慌亂。
以翰林侍將徐有貞為代表的的大臣,用星象為依據,力主遷都回南京。但火線升任兵部尚書的于謙認為:"京師天下根本,一動則大事去矣"。並以宋朝南遷的故事為例反對遷都。稱:"言南遷者,可斬也"。
成為兵部尚書的于謙被任命全權負責京城的防禦,為了彌補土木堡損失的明軍兵力,于謙緊急調集南北兩京、山東、河南等地的軍隊,並派人四出招募民兵,令工部趕造兵器戰車,令各地動員百姓協同攻守。
明英宗為輕率出戰付出了代價,慫恿其出征的太監王振則在土木堡的亂軍中被護衛將軍樊忠亂錘打死。雖然"罪魁禍首"王振已死,但民憤依然未平,二為了凝聚人心,王振的全族不得不因為他而一起付出了代價。
都御史陳鎰等奏請族誅王振以安民心,景泰帝於是命錦衣衛指揮馬順前往王振家抄家,但由於馬順是王振黨羽,群臣不滿,竟當場將馬順打死。
在如此混亂局面下,又是于謙挺身而出對景泰帝說:"殿下止,振罪首,不籍無以泄眾憤。且群臣為設稷耳,無他。"景泰帝於是下旨將王振的侄子王山凌遲處死,王振家族無論老少一概斬首,籍沒其家產。
【明英宗朱祁鎮】
王振被滅族,雖然平息了民憤,但並不代表能夠解決北京以及明朝的困境。于謙開始調兵遣將,嚴令諸邊守將竭力防遏也先的進犯。他命楊洪守宣府、郭登守大同、韓清守紫荊關、羅通守居庸。
隨後兩京、河南、山東等地的勤王部隊也陸續趕到。于謙整軍備戰,並選撥新進將領操練軍兵,並命令邊防部隊加緊修固沿邊大小關隘。
而瓦剌過了紫荊關後,經河北易州、良鄉到達北京近郊的盧溝橋,隨後抵達北京城下,列陣於西直門外,京城保衛戰一觸即發。
瓦剌兵分兩路,也先和脫脫不花率瓦剌主力,擁挾朱祈鎮,掠過大同,大舉入寇,另一隊自古北口進犯密雲。由於實力不濟,白羊口守將謝澤戰死,紫荊關則因投降瓦剌的宦官喜寧引導瓦剌軍偷越山嶺內外夾攻也最終失守,堅守的右副都御史孫祥亦戰死。
北京受到了瓦剌從紫荊關和白羊口的兩路進攻,處於危急之中。對於如何保衛北京,或戰或守,諸將觀點不一。總兵官石亨提議全軍退入城內,盡閉九門,堅壁清野。于謙則堅決主張出城迎戰:"奈何示弱,使敵益輕我。"
【于謙】
于謙把兵部日常事務交由副手去打理,自己身披甲冑,親臨德勝門外戰鬥前線,下令"悉閉諸城門",嚴肅軍紀,"臨陣將不顧軍先退者,斬其將;軍不顧將先退者,後隊斬前隊。於是將士知必死,皆用命。"
于謙分遣諸將帥兵二十二萬,陳於京城九門"。其本人和石亨、范廣鎮守德勝門;都督陶瑾鎮守安定門;廣寧伯劉安鎮守東直門;武進伯朱瑛鎮守朝陽門;都督劉聚鎮守西直門;副總兵顧興祖鎮守阜成門;都指揮李瑞鎮守正陽門;都督劉德新鎮守崇文門;都指揮湯節鎮守宣武門。待明軍布陣完成後,于謙下令"悉閉諸城門",擺出背水一戰的架勢。
面對銅牆鐵壁一般的京城,不善攻城的瓦剌一時也不知如何是好,於是也先再次搬出被俘的明英宗,想以送還明英宗為誘餌,將于謙等人騙出來,藉機扣押,以使北京城不攻自亂。景泰帝詢問于謙的意見,于謙說:"今日止有軍旅,它非所敢聞。"
於是景泰帝下令繼續堅守,而于謙識破也先計策,一面派王復、趙榮去瓦剌軍營進見英宗,另一方面則積極備戰,其他一概不聞。
無計可施的也先最終決定強攻北京城,也先的第一個選擇便是于謙親自把守的德勝門。于謙派石亨帶兵預先埋伏於德勝門外路兩旁的民房中,只派少量精騎接戰,佯裝敗退。
瓦剌軍以萬餘騎追來,待瓦剌軍進入明軍伏擊圈時,范廣指揮神機營突發火炮、火銃,同時,石亨所領伏兵突起夾攻。瓦剌軍大敗,也先之弟孛羅和平章卯那孩都中炮身亡。
瓦剌軍又轉攻西直門,明守將都督孫鏜率師迎接。孫鏜奮力抵抗,但因瓦剌人多勢眾,逐漸不支,便想退入西直門內。這時監軍程信為了不挫明軍士氣,閉門不讓孫鏜退回來,並親自上城樓擂鼓,激勵孫鏜再戰。
孫鏜等人雖拚命殺敵,但力量有限,眼看明軍即將全軍覆滅。這時都督高禮等人帶領增援部隊趕到,遺憾的是高禮不幸被流矢射中,危機再度來臨。說來真巧,生死關頭,總兵官石亨帶領大隊人馬殺到,瓦剌軍終於支撐不住,敗下陣來。
瓦剌軍在德勝門和西直門受挫後,又攻彰義門。于謙派武興、王敬、王勇率軍接戰。"以神銃列於前,弓矢短兵次之,報效內官數百騎列於後",明軍神銃、弓矢、短兵前後相繼,挫敗了瓦剌的前鋒。
但在形勢大好的時候,又是太監壞了大事。排列在後面的數百個宦官組成的騎兵敢死隊按捺不住了,心想立功的機會不能全讓神銃營搶去,於是紛紛從後面躍馬而出。剎那間,明軍軍陣大亂,原先殺傷力很大的神銃火器失去了攻擊力。瓦剌趁機反攻,追擊到土城。明軍都督武興中箭身亡,手下將士死傷甚多,土城被瓦剌包圍。
好在此時土城百姓紛紛登上屋頂,用磚頭瓦塊投擲敵人。一時間"號呼投磚石擊寇,嘩聲動天。"瓦剌猝不及防,給了明軍喘息的時間,隨後明援軍趕到,瓦剌軍倉促退去。
【京師保衛戰布局圖】
德勝門、西直門、彰義門三戰打下來,瓦剌鬥志全無,原本以為明軍不堪一擊,北京城唾手可得,沒想到卻遭此困境。
不僅如此,另一支攻打居庸關的軍隊同樣遇到了困境,明守將羅通利用天氣大寒,汲水灌城,令牆壁結冰,經七天戰鬥,瓦剌軍的攻勢均被擊退。進攻不利,部隊厭戰心理高漲,又聞明朝援軍不斷趕到,也先恐怕退路被截,最終在十月十五日夜裡下令北退。
于謙命明軍乘勝追擊,大破瓦剌軍,附近百姓也紛紛組織起來襲擊瓦剌軍殘部,奪回了為瓦剌所擄的許多百姓和財物。十一月初八日,瓦剌軍完全退出塞外,于謙一介書生擊敗了草原的武夫也先,京師之圍遂解。
京師保衛戰明軍獲勝,使明朝度過了一次嚴重的危機。翌年,明代宗改元景泰;也先見所俘的英宗失去利用價值,乃遣使與明朝議和,並答應釋放英宗返京,與明朝恢復朝貢貿易關係。
不過景泰帝慮及皇位不保,不願接回英宗,最後在於謙的勸說下,應允講和,接回朱祁鎮。太上皇朱祁鎮回宮後隨即被軟禁,與不願放棄帝位的朱祁鈺關係緊張,後來終於引發奪門之變。
【景泰帝朱祁鈺】
這場戰爭帶來了很嚴重的後遺症,奪門之變使得于謙這個挽救了明朝危局的英雄慘遭滅門棄世的下場。
而與此同時,以徐有貞等為首的一干奸佞登堂入室,甚至坐上了內閣首輔的高位,太監汪直也開始執掌朝政。雖然之後奪門之變的諸多罪魁禍首都受到了嚴懲,但明朝的弊病,包括吏治腐敗、宦官擅權也都是從此開始愈演愈烈。
儘管之後的成化皇帝朱見深恢復了大量叔叔朱祁鈺的善政,並未于謙平反,但終究沒能將已經歪掉的明朝走勢掰正回來。
不過,儘管如此,京師保衛戰依然是明朝前期最重要的一場戰役,因為儘管它帶來了後遺症,但如果這場戰爭沒有勝利,後面的後遺症都根本沒機會生成。
面對洶湧而來的草原民族軍隊,明朝在於謙的力挽狂瀾下,避免了重蹈南宋的覆轍,使得中原王朝免於再次偏安江南。
如果說一場戰爭就拯救了一個王朝,這樣說一點都沒有誇大。但除了記住這場保衛戰的作用以外,引發這場戰爭的原因同樣令人深思。
歷史上一直都是描寫為明英宗寵信太監王振,聽信讒言而貿然出兵,親證過程中又因王振的"搗亂"而軍隊大亂,最終導致明朝精銳盡失,英宗被俘。
【英宗諭祭王振碑拓片】
但事實上,明朝雖然出現了嚴重的宦官擅權問題,但事實上,每個擅權的宦官,最終被清除的過程都非常容易,只要皇帝一聲令下,無論是汪直,還是後世勢力更大的劉瑾、魏忠賢,頃刻間就灰飛煙滅。
因而,明英宗也未必會被王振控制,王振的慫恿只是給了英宗順理成章出兵造了一個舒服的台階。
如果沒失敗,一切就都不會有問題,但可惜明英宗實在不是個多麼合格的皇帝。王振雖然罪惡,但也可以說給明英宗背了鍋,畢竟真正應該被批評的,是愚蠢的決策者明英宗。
而他的愚蠢又不僅僅是當年的土木堡,還再一次受人蠱惑發動了毫無意義的奪門之變,並在重新奪位後因為一己私仇而殺了于謙。如此皇帝,不僅是明朝,在歷史上也都找不到幾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