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名臣張之洞:一生致力於富國強兵,無奈無力回天,慨然逝去

2019-11-02     歷史天下

晚清四大名臣,指的是曾國藩、張之洞,李鴻章、左宗棠四人。

左宗棠上篇文章已經寫過,曾國藩,李鴻章有所爭議,之後幾篇分別列述。

今天這一篇,說一說晚清四大名臣,之一,張之洞的故事。

秉性聰慧,才思敏捷

張之洞,字孝達,號香濤,後官至總督,稱"帥",故時人皆呼之為"張香帥"。 是直隸南皮(今河北)人,晚清名臣、清代洋務派代表人物,生於貴州興義。

幼年稟賦聰慧。五歲入家塾,從小讀書用功,才思敏捷,受過嚴格的儒家思想的教育薰陶。

13歲以前,就學完四書五經等儒家經典,兼習史學、小學、文學及經濟之學,又自學了《孫子兵法》、《六韜》等多篇兵學名著,打下日後從政和治學的初步基礎,並在12歲那年刊刻了名為《天香閣十二齡草》的詩文集。

挑燈夜讀

少年張之洞有夜讀靜思的習慣。曾經晚上點上油燈,想書中要義,到夜半時分才放下書本,"嘗篝燈思索,每至夜分,必得其解乃已"。

這種作息時間其實是不對的。後來他回憶說:以後為官時治理文書總是通宵達旦,跟小時候喜歡夜晚獨自讀書,有關係。

"後服官治文書往往達旦,乃幼時好夜坐讀書故。"

這種夜間工作的習慣,跟現在的有些年輕人,包括小編的習慣相同,曾被人指為"興居無節",就是作息時間沒有規律的意思。

道光三十年(1850年),不滿14歲的張之洞回原籍南皮應縣試,得中第一名秀才,進入縣學。兩年後16歲,又以順天府鄉試第一名中舉,取得參加會試得中進士的資格。

同治二年(1863年),他如願以償,得中第三名進士及第,進入翰林院,被授予七品銜編修,正式步入仕途。同治三年(1864年)參加會試、殿試,中一甲第三名,授翰林院編修。

歷任教習、侍讀、侍講、內閣學士、山西巡撫、兩廣總督、湖廣總督、兩江總督、軍機大臣等職,官至體仁閣大學士。

歷任教習時,張之洞就以一介文士儒生,得到掌管重要機務的職位,遇事敢於發表別人所不敢說的見解。

清流首領

光緒五年,清廷因俄國侵占新疆伊犁,派左都御史完顏崇厚赴俄國交涉索還伊犁。崇厚昏庸無知,與俄國簽定了喪權辱國的《里瓦幾亞條約》。這一條約名義上收回伊犁,但西境、南境被沙俄宰割,伊犁處於俄國包圍的危險境地。

消息傳來,輿論大嘩。

當時,張之洞、寶廷、張佩綸、黃體芳稱翰林四諫,號為清流派。他們擁戴軍機大臣、大學士李鴻藻為領袖,而實際上張之洞是清流派的首領。

張之洞上《熟權俄約利害折》、《籌議交涉伊犁事宜折》,分析俄約有十不可許,堅持必須修改這個條款,最好假裝武備,暫緩立約,並要求治崇厚的罪。

上折之後被慈禧、慈安太后召見,特許其隨時赴總理衙門以備諮詢。

他同張佩綸、陳寶琛共同起草奏摺19件,提出了籌兵籌餉、籌防邊備的積極建議。

在中俄交涉事件中,張之洞的聲望提高了,並且得到了慈禧太后的賞識。

鎮南關大捷

光緒十一年(1885年)正月,法軍侵占中越邊境重鎮鎮南關(今友誼關),形勢危急。

張之洞奏請調前任廣西提督馮子材、總兵王孝祺等援桂,駐鎮南關。70歲的老將馮子材終於在晚年有大展身手的機會,之後馮子材父子率軍,奮力殊死抵抗,在鎮南關大敗法軍,扭轉了整個戰局,史稱鎮南關大捷。

法國茹費理內閣因此倒台。但是清廷卻決意乘勝求和,命令前線各軍停戰撤兵。前線將士聞訊,"皆扼腕憤痛"。張之洞接連電奏緩期撤兵,竟遭李鴻章傳旨斥責。

1885年6月9日李鴻章與巴德諾在《中法新約》上簽字畫押之後,清朝承認越南為法國的殖民地,中法戰爭宣告結束。

世人因此約喪權辱國,且簽訂於清軍作戰獲勝的時候,故稱中法戰爭的結果為「法國不勝而勝,吾國不敗而敗」。並且在以後長達一個世紀的時間內,這種說法不絕於耳,普遍為人們所接受。

興起洋務運動

中法戰爭,法國不勝而勝,當時的中國不敗而敗的結局,深深刺痛了張之洞。張之洞恥於言和,徐圖自強。設立廣東水陸師學堂,創立槍炮廠,開礦務局。上疏奏請大練水師,每年用專款購買兵艦,又設立廣雅書院,武備教育事業同時興立。

之洞恥言和,則陰自圖強,設廣東水陸師學堂,創槍炮廠,開礦務局。疏請大治水師,歲提專款購兵艦。復立廣雅書院。武備文事並舉。

之後,轟轟烈烈的洋務運動興起來了。

洋務運動,又稱自救運動、自強運動。是19世紀60到90年代晚清洋務派所進行的一場引進西方軍事裝備、機器生產和科學技術以挽救清朝統治的自救運動。洋務運動前期口號為"自強",後期口號為"求富"。

洋務運動的主要指導思想就是"中學為體,西學為用" 八個字。前四個字"師夷制夷" 表明洋務運動與外國資本主義侵略者的關係,即魏源在《海國圖志》中提出的,師夷長技以制夷,用以抵制西方的侵略道路。

洋務運動進行30多年雖然沒有使中國富強起來,但洋務運動引進了西方先進的科學技術,使中國出現了第一批近代企業,創辦漢陽鐵廠、大冶鐵礦、湖北槍炮廠(抗戰時期風靡一時的漢陽造步槍,就出自這個廠)等,在客觀上為中國科學技術的革新和發展起到了促進作用。

甲午中日戰爭

(894年8月1日,中日宣戰後,張之洞曾奏請派馬隊"馳赴天津,聽候調遣",並想以"外洋為助"。他鑒於"倭勢日強,必將深入",建議"慎固津沽及盛京"。10月26日致電李鴻章,提出"購兵船、借洋款、結強援"三項主張。

10月底,日軍強渡鴨綠江後,遼瀋危急,張之洞再提出"購快船、購軍火、借洋款、結強援、明賞罰"五事。11月2日,調署兩江總督。11月7日,他在致李鴻章電中指出"無論或戰或和,總非有船不行"。11月下旬,日軍圍困旅順,張之洞先後致電李鴻章、李秉衡,要求急救旅順,均無效。

甲午中日戰爭中國戰敗後,張之洞灰心至極,在短暫的消沉後,積極支持百日維新,開展戊戌變法,以圖中國富強。日本伊藤博文遊歷到北京,曾對總署說:"變法不從遠大始,內亂外患將至,中國辦事大臣,惟張香帥一人耳 。"不久,慈禧太后發動戊戌政變,殺害了"六君子",百日維新失敗。張之洞急電挽救他的得意門生楊銳而不得 。

最後的尾聲

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10月,光緒帝、慈禧太后相繼逝去,溥儀繼位,改年號宣統。醇親王載灃以攝政王監國,滿族親貴乘機集權,排斥漢官。袁世凱是當時權勢顯赫的漢族大官僚,加上戊戌變法時出賣光緒帝,為載灃等皇族親貴所忌恨。於是,載灃等密謀殺袁。對此,張之洞表示反對,認為"主少國疑,不可輕於誅戮大臣"。

宣統元年(1909年)正月,清廷以袁世凱患"足疾"為名,讓他回河南養疴。六月,張之洞病重。8月21日(七月初六日),奏請開去各項差額,攝政王載灃親臨探視。

當臨終的時候,末帝溥儀的生父、時任攝政王的載灃雖然與之政見不合,但也是親臨床榻看望。張之洞畢竟是四朝老臣,臨死之時還是念念不忘天下安危,提出要善撫民眾。攝政王載灃揚揚得意道:"不怕,有兵在。"張之洞從此再無一語有關國計民生的大計獻於攝政王之前。當天,張之洞在哀嘆"國運盡矣"聲中去世。清廷諡以"文襄"。

參考文獻:清史稿 張之洞傳

本文由歷史天下原創,歡迎關注,帶你一起長知識!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k/OV32PW4BMH2_cNUg7ChL.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