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寧靜野逸之態,自得天趣

2020-07-17     紅鯉魚文化

原標題:作品寧靜野逸之態,自得天趣

與西方繪畫相比,中國繪畫則更加強調藝術表現中的精神內涵,這種精神內涵具體而言,就是在內容上堅持通靈和詩意。換一種說法就是在形式上追求寫意,通過將篆刻和書法融入繪畫,達到詩意化得筆墨境界,此乃中國畫的靈魂和核心。

通過寫意實現中國畫以形寫神,形神兼備,大寫意雖然在一定程度上衝破形的束縛,但絕不是放棄形式,相反大寫意追求的是形神兼備的效果。當今畫壇不少缺乏相應造型能力,不解繪畫真諦,只知塗鴉者,欺世盜名,敗壞寫意精神。畫家潘曉雲的 寫意花鳥畫卻是「風姿卓然、獨有境界」。

潘曉雲:當代著名花鳥畫家,1958年出生於湖北荊州,1983年畢業於師範美術教育專業,1986年畢業於中國美術學院花鳥畫專業研究生班。中國現代美術研究院中國畫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中國花鳥畫研究院副院長、北京師範大學首屆中國畫高研班花鳥畫專業導師、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中國大學生藝術節評委、中國藝術研究院特聘研究員、湖北省畫院特聘畫家、北京朝陽畫院畫家。

作品入選中國首屆寫意畫展、中國花鳥畫學術邀請展、全球華人精英藝術家作品展、當代中國畫名家邀請展、北京奧運精神·中國畫名家作品展、上海世博會全國美術作品展優秀獎、美國林肯中心繪畫作品展、日本東京都藝術節優秀作品展等國內外大型學術展覽。不少作品已經被中南海、人民大會堂、文化部、民革中央、亞足聯、全國婦聯,聯合國總部、美國花旗銀行、東京都日中友好協會、中國台灣省政府、澳大利亞BHP集團、德國政府機構收藏。

畫家潘曉雲自幼習畫,並受過系統的美術教育,早年從事基礎美術教育工作,而後研究生教育受益於中國美術學院和中央美術學院,這些經歷決定了畫家潘曉雲一方面具有紮實的造型能力,另一方面具有深厚的筆墨功底。

畫家潘曉雲在創作過程中,超脫於萬物之外,俯視萬物,做到萬物皆備於我,做到情借景而傳,意寓景之中,在景物之中,孕育著豐富的思想情感和生活內容。

對具體對象的刻畫上,在做了一些概括和抽象,但總能抓住繪畫對象里最靈魂、最本質的內容,在筆墨運用上,可以隨意揮灑,卻不違法度,大筆縱橫、妙手偶得。

畫家潘曉雲的藝術創作,離不開現實,但又與現實拉開距離,離不開感覺,但又超越感覺,在畫家潘曉雲的繪畫作品中,情景交融互滲,可以發掘出多層情感,而且一層比一層更深的情,滲入一層比一層更深的景中,景中全是情,情具象而為景。

與那些胡亂塗鴉、欺世盜名者劃清界限,展現自己「以我觀物,故物皆我之色彩」的藝術追求,也體現中國畫,「山雖一阜,其間環繞無窮;樹雖一林,此中掩映不盡」的藝術境界。

畫家潘曉雲認為創作中雖有技法,但寫生也非常重要,強調創作中對大自然的體驗,正如大家都覺得,宋畫耐看,就因為它不端架子,不矯情,因為它不是設計的產物,而是真實體驗的寫照。

無論是版納寫生作品,還是西北採風畫作,都有在一種撲面而來的典雅通靈之氣,逸邁恬淡之風,既不像傳統文人畫那樣自憐孤傲,又不像昔日院體畫那樣驕矜艷俗,而是既有傳統的文脈,又有民間的親近,所有儘管法度森嚴,卻不使人覺得陳舊,絲毫沒有「匠氣」。

這是因為畫家潘曉雲的花鳥畫是「寫意」而來,運筆中帶有書寫性,充滿層次與變化,其行筆過程中,不焦不燥,不粘不脫,有干有濕,有骨油肉,從容不迫。

同時畫家潘曉雲敢於用色,且善於用色,在創作時,通常是色墨同用,自淡漸濃,以色助墨,以墨顯色,這種創作手法使得作品氣韻兼得,增加作品的情味與韻致,真正實現作品的「格高而思逸」。

賞讀畫家潘曉雲的花鳥畫作品,不僅可以感受到傳統水墨的無窮魅力,又能深刻體會到他在繼承傳統基礎上,同時執著創新於創新方面所做的不懈努力。

當站在曉雲的花鳥畫作品前時,一股淡淡的人文氣息沁入心田,這種空靈之感,源自畫家洞察人生之後的返璞歸真,以及對待生活的樂觀、洒脫、質樸、平和。

曉雲的作品多源於生活而多寧靜野逸之態,清絕妙造,自得天趣。其虛和飄逸之情,誠可與山水畫中的「可游、可居」媲美,給人以拂拭心靈的感悟。

曉雲還注重師法自然,能把在筆墨間流露的人文情懷融入到大自然的微妙流轉之中,隨物宛轉,與心徘徊,通過其筆下的鳥語花香,描繪出濃郁的自然風情,營造精神棲息的港灣。

畫家潘曉雲在他的花鳥畫中,傾注了他對自然和生命的尊重,表達了對繪畫藝術繼往開來追求,他的創作是真情流露和對生活的謳歌與禮讚。真情融入,賦予作品以生命,才能與時代產生強烈的共鳴。

-END-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k/OBh-X3MBnkjnB-0znchq.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