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過那些「殺死自己」的人

2020-10-04     第十放映室

原標題:放過那些「殺死自己」的人

日本的富士山下,有一片面積約3000公頃的天然林場,叫青木原樹海。

來到這裡,遊客們可以憑最佳角度欣賞到富士山絕美的風景。

然而最近的幾十年里,這卻不是讓它聞名於世的原因。

上世紀50年代末,日本著名作家松本清張寫了一本小說,《波之塔》。

書中,描繪了檢察官與人妻的一場不倫戀,兩人為此而陷入痛苦中。

這段愛恨糾葛,最終以一種天人永隔的悲劇收尾:

絕望的女人走入了讓人迷路的樹海,以平靜又決絕的方式結束了自己的生命。

1960年,日本導演中村登看完這個故事,就將其改編搬上了大銀幕。

視聽渲染之下,青木原樹海「自殺森林」的名號不脛而走。

前往秘境一般的樹海,了卻自己或失敗或迷茫或痛苦的一生。

很長的一段時間內,這幾乎成了日本自殺者們共同的選擇。

自21世紀初算起,青木原樹海里每年發現的遺體數量基本都在50具以上。

這個現象在西方世界有一個特定的概念,叫「維特效應」(Werther Effect)

準確翻譯成中文,即為「自殺模仿現象」。

1774年,歌德的名作《少年維特之煩惱》問世,書中的結局同樣是一起自殺。

而在當時的歐洲社會,這本小說也曾引發過一陣模仿自殺的風潮。

對於「維特效應」,心理學做出了以下這樣一種解釋:

當內心痛苦的人,看到其他內心痛苦的人採取了自殺的形式。

他就會很容易去認同這種消除痛苦的手段。

如今,「維特效應」似乎又正以另一種方式籠罩著日本。

從今年7月份開始,僅三個月的時間,日娛圈就發生了多起自殺事件。

人氣男演員三浦春馬,最先被發現在東京的家中身亡。

這個7歲時因出演日劇《亞久里》而出道,後又因《戀空》《血色星期一》等作品為人們熟知的帥氣男星——

去世時,才剛滿三十歲。

三浦春馬遺作《錢斷情始》劇照

而當所有人還在一陣愕然中時,9月14日,36歲女藝人蘆名星也被發現死亡。

雖然演員出道多年大都是配角,但蘆名星在去年的日劇中已開始挑大樑。

可事業有起色不到一年,她就選擇了以自殺的方式離開人世。

蘆名星主《W縣警的悲劇》劇照

然後在蘆名星之後的僅僅12天,竹內結子又傳出了噩耗。

作為 日本重量級女主,竹內結子曾出演勵志劇《一個好人》,經典恐怖片《午夜凶鈴》。

此外,她也和木村拓哉、堺雅人、松本潤、妻夫木聰等男星有過合作。

竹內結子代表作《冰上戀人》劇照

這樣一位成功女性,卻在9月26號深夜,被發現在家裡上吊身亡。

當晚,她和丈夫外出吃完飯後回家,獨自一人上了二樓。

稍晚些時候,丈夫再進到臥室,才在 步入式衣櫃里找到妻子。

凌晨兩點救護車趕到,可惜此時的她心肺已經停止。

連著三位藝人,都處於事業穩定期,有新作品待播,有廣告代言在宣。

並且生前還都未讓身邊的人察覺到他們有任何的厭世情緒。

他們彼此認識,也合作過,最後一起選擇了殺死自己,離開這個世界。

甚至,他們自殺的方式都一樣,在臥室內上吊自殺。

圍繞名人展開的事件,不可避免總會帶來一系列社會影響。

就在媒體報道了三浦春馬的自殺新聞之後,一個數據顯得尤為刺眼:

根據推特的統計,僅8月份:日本自殺率上升15%,女性自殺率上升40%。

將目光從明星投射到普通人身上,這或許不是一個應該被忽視的現象。

01.

曾經我也想過一了百了

對於現代社會的不少人而言——

生活節奏加快、負擔加重,死亡好像越來越不能稱之為人生中「一件最可怕的事」。

「你做事太慢了,還想不想乾了?」

一個工作多年的工薪族,每天都活在唯唯諾諾之中。

不屬於自己職位的工作,因為能者多勞,所以得做。

新人沒經驗需要人帶,因為資歷略深,所以得管。

出了問題 莫名被甩鍋,因為種種「理由」,所以得扛。

繼續這樣去工作,找不到生而為人的實在感;

可如果選擇放棄,意味著背負失業壓力,沒有了社會尊嚴。

被上司被同事被職場被身邊的所有扼住咽喉,卡在人生的瓶頸,動彈不得。

既沒有力量去改變,又沒有時間去化解。

在事業受挫的人心中,是不是殺死自己,就可以讓一切從頭來過?

「做了母親不都是這樣?我不是有幫你做家務嗎?」

一個初為人母的女性,沒日沒夜履行著所謂的「職責」。

家庭瑣事一概不管的丈夫,時不時會對自己進行言語暴力;

不分場合哭鬧的孩子,總等待著有人耐住性子去哄;

看似和藹可親的公婆,看吧,馬上又要來頤氣指使教育自己了。

作為母親,作為妻子,作為兒媳,好像都低了人一等。

全心全意的扮演好他們想要的角色,然後呢?獨獨就是不能做回自己。

在被家庭折磨的人心中,是不是殺死自己,就可以迎來一種解脫?

「明明還那麼年輕,就得了那種病,真可憐。」

一個厲害的體操選手,因罹患不治之症,餘生只能靠輪椅度過。

當命運摧毀了明媚的未來, 當失去就是人生,當整個世界變得滿目蒼夷。

陌生人的俯視與同情下,是無止盡的崩潰、憤怒、哀慟。

宣洩過後,頹然望向鏡中,仍是那張與健康毫無干係的,蒼白的臉。

在身患絕症的人心中,是不是殺死自己,就可以重新點燃希望?

像知曉蒼蠅掉進牛奶,黑白一目了然那般,我們同樣也知曉著:

死亡會給萬物帶來終結。

然而世間許多事是可以瞭然於心,只一點,僅限關於你的自身。

很少有人會站在自殺者的角度,去理解並心疼他們或晦暗或苦澀的情緒。

日劇《非正常死亡》中,描述了一場死亡直播。

飽受校園霸凌的少年,將自己偽裝成他殺,想以此來換取別人的關注。

十萬人的線上圍觀,爭相互動猜測兇手,再到最後真相揭曉——

有人表示不解,「幹嘛自殺而不是去殺了欺凌者?」

有人表示不贊同,「活著不好嗎,為什麼非要想不開?」

有人只覺得沒勁,「自殺啊,太無聊了」。

所以你看,這才是現實。

刀子已然沒入了身體,他們無法拔出來,更無法插在別人身上。

感受不到疼,也理解不了他們想要離開的心。

沒有人是真的不想活下去,但凡有丁點希望誰也不會想要殺死自己。

可原因就在於,你沒法想像一個人能有多麼的絕望。

有輕生念頭的人,最常聽到的安慰,「世界是美好的,會有人愛你的」。

可如果這個人想的是「這個世界很美好,可是我不配」,要怎麼辦?

生活在一片黑暗中的人,常被建議「去看看風景,吃些好吃的,會開心的」。

可如果這個人就是在這些趣事裡,找不到應有的趣味,又怎麼辦?

人生本就是一個難題沒錯,但衡量的標準對每個人而言,並不相同。

電影《丈夫得了憂鬱症》中,男主髙野干夫在巨大的工作壓力下,每天都過得十分消極、恐慌、鬱鬱寡歡。

他內心的苦痛不知道怎麼排解,他沒有一個地方可以療傷,只能縮在殼裡。

他沒有精力去社交,與身邊人漸漸疏遠,卻還要裝作沒事的樣子。

他是能聽到別人跟他說「可以理解你的遭遇」,可他也是真的覺得沒人能帶他逃離。

當深夜到來的時候,失眠交織著痛苦掙扎無措襲來。

一夜過去,盯著那張疲倦、死寂、渙散的臉,他陷入僵直,無法動彈。

人們總說生命是可貴的,可他思考的卻是 自己為什麼沒有延續生命的動力。

與其再這麼悲傷地活下去,還不如結束自己。

他太累了,他偽裝得太久了。

而從電影回到現實,又何嘗不是,大家都偽裝得太久了。

02.

有人像你一樣存在

哲學家尼采說過,每個人的內心都是一座橫屍遍野的戰場。

我們每個人小的時候,應該都曾相信:

世界是美好的,會有人愛我的,我能實現各種期望中的可能……

然而長大後,一路奮戰下來,等待我們的只有種種失望和不為人知的自我救贖。

成人世界布滿抑鬱和焦慮,這個事實的確有夠消極。

可儘管消極,我們依舊不得不把它說出來。

因為這就是許多人想要發泄的真情實感,這些東西不能也不該用糖衣去粉飾。

明明是得了抑鬱症而處於痛苦中的 人,卻壓抑著自己的情緒向身邊人道歉。

明明是受到性侵,被傷害侵蝕的女孩,卻一次次責備著自己,「都怪我太軟弱」。

日劇《療愈心中的傷口》,心理醫生是這樣告訴他們的:

任何人在任何時候,都能夠以最真實的自己生存,這本是一件值得自豪和驕傲的事。

而一直以來不可言說的自殺, 其實換個角度看,也是讓人明白:

可以在我願意的時候離開這個世界,這令生命變得可以承受,而不是毀掉它。」

認清了這一點,我們才能有勇氣去接受另一則事實:

生命諸多不美好的背後,仍有無盡的可能。

當你依舊保持著對工作對家庭對人生的自尊心,當你很努力,很直接的在堅持。

雖然很累,但這些遲早會被注意到。

當你沉溺於水底依舊能看到一絲光亮,當你掙扎後探出水面深吸了第一口氣。

生命,也終會讓你感受到它的美妙。

青木原樹海里一個個放棄生命的人,或許都覺得自己是在孤獨中死去。

但其實,並不是這樣。

他們看不到,那裡常年擺放著人們送來的鮮花、漫畫、巧克力……

他們也看不到,護林員會對陌生的男子表示關心,然後微笑說一句,「很高興見到你」。

每個人都會面臨難捱的低谷,而他們卻沒能被提醒——

想要看見濃烈的希望,就必須先穿過窒息的黑暗,人生如此。

寫在最後

對於已經離開的人,活著的我們必須明白一點:

沒有人自殺是為了想要死去,他想要的只是痛苦停止。

大家可以關注自殺現象,但不應該放大自殺個案,或者把它作「娛樂化」處理。

維特效應每每出現,毫無疑問,都將是整個社會和無數家庭的悲劇。

電影《太陽照常升起》上映時,很多人不明白黃秋生飾演的梁老師最後為什麼要自殺。

人們湧向導演姜文,想向他請教出一個答案。

姜文對這點疑問,就只給出了一句話:「我也不知道為什麼。」

今天,當我們看著別人走向死亡的時候,與其脫口而出為什麼,然後揣測評判他們的過往——

不如默默哀悼,像尊重他們曾經活著那樣,尊重他們的離開。

對待自殺,你怎麼看?

[email protected]

隱秘的角落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k/NxuO9XQBd8y1i3sJD_lg.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