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國內影視劇主人公出現一種原型熱現象,就拿電影《小兵張嘎》來說,自稱張嘎原型的人至少有5起之多。這些原型不僅上了大小報紙,登上電視螢幕,拍了專題片,風光無限。豈不知,小兵張嘎實際上是從《平原烈火》里遷來的移民,他在平原烈火中叫「瞪眼虎」。瞪眼虎」在《平原烈火》是個聰穎智慧、頑皮可愛的小偵察員,年齡不過十二三歲,搞起偵察來,起到成年偵察所起不到的特殊作用。小兵張嘎之父徐光耀說,小兵張嘎是個綜合了的藝術典型,如果非要找人物原型的話,那便是抗戰期間聽到的趙縣縣大隊那兩個小偵察員「瞪眼虎」和「希特勒」,徐老一語定乾坤。
徐光耀
1、《平原烈火》中的「瞪眼虎」
《平原烈火》中的「瞪眼虎」是這樣出場的:錢萬里想來想去,又回到當前的情況上來了,便出了東屋,想到南屋草棚子裡找周鐵漢商量一下。剛走到院裡,不巧得很,一個十二三的要飯小孩跑進大門來了,錢萬里要抽腿回來已經來不及。
那小孩正想開口喊大嬸,猛見一個挎盒子炮的出來毫不遲疑地跑上來張著手道:「八路叔,給塊窩窩吃吧。」錢萬里摸摸衣袋道:「你看,沒有。」小孩說:「不就倒給我點米。」「哪有米?」
小孩歪著頭咧開嘴說:「我知道,你們米袋裡有米。」錢萬里道:「我們是區里的,沒有米袋。小孩卻搖搖頭全不相信地說:「區里沒有扎皮帶的你哄我!」
錢萬里攪不過他,又怕凈跟他纏有人來看見,就把他帶到草棚來,給了他一塊谷麵餅子,對他說:「不許嚷,坐在這兒吃,吃完可不許走了。」小孩卻笑笑說:「就怕你們攆我走哩。」
一句話碰著了錢萬里的心坎,就走上來扶住小孩的頭,推他到明快的地方,仔細打量起來。小孩是個瘦瘦的個兒,約摸一張桌子高,一個圓腦袋,兩隻眼特別叫人注意,大杏兒似的,圓鼓鼓凸出來老高。錢萬里把他的頭轉了一下,從側面看,嘴唇向里卷著些,顯得又狠霸又調皮。底下一個鼓繃繃的大肚皮子,把褲子頂起老高來。錢萬里伸手在大肚子上彈了幾下,小孩捂著肚子眯起眼晴說:「不用敲,糠瓤的。」錢萬里越看越愛,蹲在他跟前仔細盤問起來:「你叫什麼?」小孩答說:「小老虎兒。」「多大了?」「十三啦。」一個戰士說:「聽這名字,瞧這模樣,一準是個小嘎子。」
原來小老虎的父親當村副,暗裡抗日,不知怎麼走漏消息,被日本鬼子抓去,棍子打折三根,用刺刀挑了。臨走把房子放上一把火,家當片瓦無存。母親抱著剛滿月的弟弟逃荒去了,他跟著唯一親人70多歲的奶奶討飯,最後奶奶也餓死在廟裡。錢萬里聽到此,徵得他的同意,參軍留在縣大隊,當了小偵察員。
2、徐光耀把《平原烈火》中的「嘎芽兒」找回筆下
1956年以後,徐光耀被打成"右派"。血氣方剛之年,人被翻了一個過兒。苦悶,焦慮,狐疑,死亡,黑障般一齊向他襲來。為了使自己「集中精力,轉移方向」,讀書之外,最有效的辦法是創作。此刻,他想到《平原烈火》出版之後,有個小鬼「瞪眼虎」,出場時,曾是挺活躍的人物,最後寫丟了。
於是,他決定把那個「嘎芽兒」再找回筆下來。他回憶說,1942年至1944年,我在寧晉縣大隊,寧晉縣和趙縣是鄰縣,我們兩個縣的部隊經常在作戰中有一些軍事配合,平常也有一些交往。我們寧晉縣大隊也有一些十二、十三歲的小偵察員,但他們沒有做出什麼突出的貢獻。鄰縣趙縣的兩個小偵察員「瞪眼虎」和「希特勒」就不一樣了。他倆不僅在趙縣很有名,而且在鄰近的幾個縣也聲名遠揚,是當時已經帶有英雄色彩的人物了。
那時,冀中地區經過了1942年的「五一大掃蕩」,以後「變質」成為敵占區,縣大隊一般白天都在村裡隱蔽,晚上才能出來活動。這樣,白天的時候,大隊就派一些偵察員到村子外或路口設些暗哨,監視敵人的活動。例如,當時我聽到過關於他倆的這樣兩個故事:一次,「瞪眼虎」和「希特勒」被派出去監視敵情。兩個小偵察員都是孩子,呆久了他倆就開始玩起來了,忘了執行任務的事兒。沒想到,敵人突然出現在村口,等他們發現的時侯,已經來不及回縣大隊報告情況了。這時如果往回跑,會讓敵人起疑心。怎麼辦呢?這兩個小偵察員就假裝打架,一個被另一個打哭了,撒腿就往回跑,另一個在後面追。就這樣跑回去報告了情報。還有一次,兩個小偵察員化裝成要飯的,背了一個糞筐,到敵人的據點去。結果,他倆不僅帶來了敵人的數量、裝備等情報,還把敵人的槍和手榴彈也偷回來了。
有一次,趙縣和寧晉縣大隊聯合作戰,我就很留心觀察誰是「瞪眼虎」,誰是「希特勒」。我在戰壕上看見一個小戰士,他倒背著一條馬槍,槍口朝下,穿的是便衣,頭上卻歪戴著一頂八路軍的軍帽英氣逼人,也就十二三歲的樣子。尤其是他的帽子一歪,就有一股野氣、一股嘎氣。別人告訴我,他就是「瞪眼虎」。
1958年我醞釀「張嘎」時,第一顆在心中萌發的種子,就是他們。當時我以私人的名義給趙縣武裝部去過一封信,詢問有關「瞪眼虎」和「希特勒」的情況,但沒有得到迴音。於是把平生所見所聞,所知所得的嘎人嘎事,盡力搜尋,桌上放著紙,想起一點記一點,憶起一條記一條,大嘎子、小嘎子、新嘎子、老嘎子,都蹦蹦跳跳奔涌而至。伴著硝煙戰火,笑眯眯地爭先趕來。不幾天,那具有情節功能的嘎人嘎事,竟拉成一個長長的單子。這樣把單子從頭細看,加以去粗取精,編排調整,一個嘎眉嘎眼的嘎子形象,便出現在眼前了。
3、《小兵張嘎》在河北文學上發表後,拍成電影
1961年,《小兵張嘎》在河北文學上發表。幾家電影製片廠導演看後都說是個好題材,但一聽作者是「摘帽右派」,誰都不願惹這個麻煩。只有上影女導演歐陽紅纓看了小說,說別人不敢拍我拍,即使擔點風險也不怕。於是她與北影著名導演崔巍聯手讓徐光耀把小說改成電影劇本,1963年在白洋淀拍攝成電影。從此這位英勇機智的烽火少年,便走進尋常百姓家,成為新中國幾代人的小英雄楷模。
《小兵張嘎》小說和電影雖然生不逢時,極少有人品析評論,但書還在一版一版地印,電影也在一場一場地放。進入新時期,命運漸漸變好。1980年,第二屆全國少兒文藝評獎會上,小說和電影雙雙獲得一等獎;1995年,小說被五大部委評定為「百部愛國主義圖書」之一;與此同時,電影也被評為「百部愛國主義影片之一。翌年,中國影評學會又把《小兵張嘎》評為10部「謳歌反法西斯戰爭優秀影片」之一。
4、尋找「小兵張嘎」的原型「瞪眼虎」
徐光耀要尋找的「瞪眼虎」,本名叫韓志誠,生於1928年6月,河北省趙縣大馬村人。他出生的時候,父親看他長得一雙大眼睛,虎頭虎腦,就給他起了個乳名「瞪眼虎」。「瞪眼虎」的父親早年因吸食大煙去世,把家也敗盡了,母親一個人拉扯三個兒子,吃了上頓沒下頓。後來,八路軍的隊伍從村裡過,母親把大哥韓志勤送到隊伍上後,便一手拉著10歲的韓志誠,一手拉著弟弟靠逃荒要飯為生。
1942年秋天,娘仨討飯來到與大馬村相鄰的前大章村,這個村是八路軍根據地,冀中六分區第44地區隊就在這一帶活動。這天,政委康萬聚正和趙縣縣大隊領導研究反「清剿」,「瞪眼虎」冒冒失失就闖了進來。他看見身穿紫花布衣褲、腰挎盒子炮的政委便纏住要吃要喝、要當八路。康萬聚看這孩子長得機靈,覺得他如果搞起偵察來會起到成年人起不到的特殊作用,便想留他參軍。縣大隊的領導也覺得「瞪眼虎」是塊偵查員的料兒,兩家爭搶著要,康萬聚忍痛割愛成全了縣大隊,從此,縣大隊多了一位小偵察員。
一次,縣大隊派「瞪眼虎」和另外兩個小偵察員去大呂村送信。走到半路上,身後傳來陣陣自行車的聲響,和「瞪眼虎」一起的小偵查員喊道:「幹什麼的?」「你們是幹什麼的?」那人接腔。「我們是送信的。」小偵查員失口道。話音未落,騎自行車的就到了他們跟前,是個偽軍!那人拉了一把槍栓,黑洞洞的槍口逼住了他們:「給誰送信,是小八路吧?跟我走!」偽軍覺得是幾個孩子,掉以輕心了,也沒有搜身。他肩背槍、手推車押著三個小偵查員往炮樓方向走。「瞪眼虎」假裝提鞋,落在後面,掏出了藏在身上的手槍,「啪」地一槍結果了偽軍的性命。三個小傢伙,七手八腳摘下長槍,推起倒地的自行車,一溜煙返回了營地。
後來,「瞪眼虎」出了名,不少偽軍和漢奸都認識他。一天,他剛進入一個村子裡執行任務,被幾個出來催糧的偽軍認出來。「小八路,你跑不了了!抓住他!」「瞪眼虎」見勢不妙撒腿就跑,偽軍們連喊帶叫地追趕他,雙方在村子裡開始「捉迷藏」。當「瞪眼虎」跑到一家門前時,看見一個帶孩子的婦女,那婦女雙手托著男嬰的胳肢窩,讓小孩在一個柳編圓笸籮里跳著玩兒,就說:「大嬸,漢奸追我,快把我藏到笸籮下吧。」婦女慌忙用笸籮扣住他,仍讓嬰兒在上邊玩耍。偽軍追過來,問道:「看見有人跑過去了嗎?」「朝那邊跑了!」婦女隨便指了個方向,「瞪眼虎」這才躲過一劫。
在縣大隊,「瞪眼虎」還多次參加了鋤奸、破路、打埋伏、端炮樓等戰鬥。1945年8月13日,冀中軍區地方武裝在趙縣大東平村組建冀中七十一團,「瞪眼虎」編入第三營,任排長。解放戰爭期間,他參加了解放石家莊等無數次大小戰役。1999年,「瞪眼虎」去世,享年71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