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期腹部脹滿疼痛、噯氣,根源除了肝氣鬱結,還有脾氣鬱滯

2019-07-21     中醫五養同調館

最近有很多朋友,總是問這麼一個問題,「長期腹部脹滿疼痛、噯氣,是怎麼回事?」

中醫認為,引起長期腹部脹滿疼痛、噯氣的原因,不單單是肝氣鬱結,還有脾氣鬱滯。今天,我們就來聊聊它們。

什麼是肝氣鬱結和脾氣鬱滯?

1、肝氣鬱結證,是情志不遂,肝之疏泄失職,氣機郁滯所表現的證候。臨床常見胸脅、乳房、少腹脹悶竄痛,婦女月經不調等症狀。

2、脾氣鬱滯證,凡由飲食停積,或寒濕、濕熱之邪,壅遏中脘,以及情志不暢,肝鬱犯脾,導致脾土壅滯所表現的證候。臨床常見脘腹痞滿脹痛,嘔吐,納差等症狀。

肝氣鬱結和脾氣郁滯病因是什麼?

1、肝氣鬱結證

情志抑鬱,悶悶不樂,憂愁過度,使肝失條達、宣暢,氣機疏泄不及而致肝氣鬱結。或突然受到精神刺激,驚恐、慌亂,亦可導致氣機郁滯。肝病多與情志有關,肝主調暢氣機,情志所傷多影響肝臟調暢氣機的功能,而變生諸多病變。

正如邵新甫所云:「蓋因情志不舒則生郁,言語不投則生嗔,謀慮過度則自竭,斯罷極之本,從中變火,攻衝激烈,升之不熄為風陽,抑而不透為鬱氣,脘脅脹悶、眩暈、猝厥、嘔逆、淋閉、狂躁、見紅等病,由是來矣。古人雖分肝風、肝氣、肝火之殊,其實是同一源。」

2、脾氣鬱滯證:

暴飲暴食,飲食不化,停蓄中脘,壅遏脾氣,「飲食傷,氣滯而積者,脾之實也」(《景岳全書》)。或過食辛辣油膩,釀生濕熱,或外感寒濕,蘊胃呆脾,脾氣鬱滯,因而《傷寒指掌》云:「……如內生之濕,留於臟腑者,乃從飲食中得之,凡膏粱酒醴,甜膩厚味,及茶湯瓜果之類,皆致內濕……。」

若情志怫鬱,憂思不解,肝失疏泄,脾傷氣結則致氣機郁滯不利,故《醫門補要》說:「善怒多思之體,情志每不暢遂,怒則氣結於肝,思則氣並於脾,一染雜症,則氣之升降失度,必加嘔惡、胸痞、脅脹、煩冤。」

肝氣鬱結和脾氣鬱滯的病機是什麼?

1、肝氣鬱結證:

肝為剛髒,性喜條達柔順,主調暢情志,儲藏和調節血量,有助於脾胃的消化吸收,若肝木郁滯,橫逆克犯脾胃,脾胃氣機升降不利,則可導致胃脘痛;若胃失和降,胃氣上逆,則為嘔吐。

若肝木氣逆犯脾,肝脾不調,脾失健運,清陽不升,濁陰不降,則出現泄瀉,腹脹滿,食欲不振等症。若肝失條達,肝氣橫逆,循經上攻頭目,亦令頭痛。若因惱怒或驚駭忿郁等情志因素,致使氣機閉塞,肝氣橫逆,氣逆於上,壅遏元神心竅,而見氣厥:突然昏倒,不省人事,四末厥冷等。若氣鬱不解,則為氣逆,逆而為疝。

肝氣鬱結證,日久不解,常可氣鬱化火,形成肝火上炎證,火邪耗傷陰血,則易導致肝血不足證和肝陰虛證,肝之陰血不足,陰不斂陽,則可出現肝陽上亢證,陽亢風動,肝陽化風,又可引起肝風內動。若肝血、肝陰不足,也可引發血虛生風和陰虛動風。

總之,肝氣鬱結證,既可以導致肝血虛證和肝陰虛證,又是肝陽上亢證、肝火上炎證和肝風內動證的病理基礎。肝病又多侵犯他髒,如肝鬱克犯脾土;肝火上侮肺金;肝陰不足常累及腎精虧虛,而致肝腎陰虛;肝血不足,肝失所藏,心失所主,而致心肝血虛等等,其中以肝氣橫逆,延及它髒而常見。

2、脾氣鬱滯證:

脾為濕土,喜燥而惡濕,外感寒濕和內生濕熱均易困遏中土,脾失健運,變生氣滯濕阻水停諸症。

此外,食積、停飲,鬱積中焦,亦導致脾氣鬱滯,氣機不利。脾氣鬱滯,也更易導致痰飲、食積、水濕等病理產物的形成。因脾主運化,脾能勝濕,脾氣被困,運化無權,水谷不化精微,反為痰濁、食滯、濕阻。

若肝鬱氣滯,克犯脾土,脾失健運,則氣滯濕阻,壅遏脾土,而病發鼓脹、脹滿之證。肝氣鬱結證,常影響脾的運化功能,即肝木克土,若脾氣壅滯,反侮於肝,使肝失疏泄,即土壅侮木,肝氣鬱結證和脾氣鬱滯證常可互相影響,終致肝鬱脾壅並見的病理轉歸。

總結

總而言之,雖然肝氣鬱結,還有脾氣鬱滯,都會造成長期腹部脹滿疼痛、噯氣,換句話說,就是長期腹部脹滿疼痛、噯氣,是肝氣鬱結和脾氣鬱滯的共有的症狀。

這一期就先介紹到這裡,下一期,我們會著重聊聊肝氣鬱結,與脾氣鬱滯之間,有著什麼不同點。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k/NvSDH2wBmyVoG_1ZE9Ci.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