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富泉村防疫不誤春耕 扶貧產業有序生產

2020-02-18     新京報鄉村

新京報訊(記者 王紀辛)仰賴農田為生的人們並沒有因為疫情而耽誤勞作。近日,隨著氣溫的回升,山東臨沂市莒南縣十字路街道富泉村的日光溫室里,米豆苗已經躥起一尺來高,長到小腿高度的西紅柿苗開出金燦燦的花。「這段時間是給米豆、芸豆、西紅柿系牽引繩、掐枝的時候,豆角一個月以後就可以採收上市了,」不過目前,進棚幹活都戴口罩,富泉村黨支部書記曹佃振告訴新京報記者,「不會因為疫情耽誤生產,村裡的44棚蔬菜直接關係到周邊17個行政村500餘名扶貧戶的收益。」


現在正是給米豆、芸豆、西紅柿系牽引繩的時候。受訪者供圖


富泉村,沭河岸邊的一個自然村。據莒南縣政府公開資料,富泉村現有村民450戶,1260人,是莒南縣美麗鄉村建設示範村。

據曹佃振介紹,大棚里除了豆角類蔬菜,還有平菇,「平菇行情不錯,批發價一斤在3元左右,主要在莒南縣銷售。米豆、芸豆等蔬菜採用的是訂單種植,不愁銷路。」

村裡養殖的平菇行情不錯。受訪者供圖


富泉村的變化是在2017年前後。當年,村兩委圍繞土地流轉,發展集體經濟。實行統一耕作、統一供種、統一管理、統一組織作業、統一收費標準,按照「個體所有、聯合經營、風險共擔、利益共存、共同發展」的模式進行運作。

同年,富泉村獲得十字路街道的專項扶貧資金。村黨支部書記曹佃振僅用3天時間,騰出150多畝地,將扶貧資金專項用於扶貧產業,建起日光溫室大棚。截至目前,用於扶貧產業的耕地已達200畝,44棟大棚,大棚蔬菜的收益也將定向幫扶周邊17個行政村500餘名扶貧戶。


和大棚內火熱的生產狀態不同,在室外,120畝露天草莓仍「沉睡」在地膜下。這片草莓園也是富泉村集體以每畝1000元的價格從村民手中流轉過來的。據介紹,富泉村的草莓也是採用訂單種植,由一家公司統一收購,通過FD凍干技術加工成果乾,對外出口。

近年,富泉村發展集體產業已見實效。扶貧項目園保障貧困戶增收之外,為本村及周邊村民提供就業崗位,單日工資100多元。

疫情防控啟動以來,富泉村成立了值勤組、巡邏組、消毒組等,種植、加工區也按公共區域進行消毒,確保防疫、生產兩不誤。


飼料加工車間也在一直生產。受訪者供圖


據介紹,作為富泉村的另一項扶貧產業,富泉養殖專業合作社的飼料加工車間也在持續生產。曹佃振告訴記者,「為了不讓養殖場斷料,加工廠一直在生產。利用春節前儲備的40噸玉米,每天生產飼料4-5噸,」曹佃振說,「近期玉米2200元一噸,比往年偏高,節後玉米漲價也屬正常,目前主要從山東省內調運玉米原料,生產的飼料供應村子周邊的養殖合作社。」

新京報記者 王紀辛

編輯 張樹婧 校對 李銘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k/Nd8SWXABgx9BqZZIGfj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