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照片里的西安人,上世紀50年代開始就愛逛公園

2019-05-14     貞觀


在我小的時候,去公園是一件很值得慶祝的事情。如果父母準備帶我去公園裡過六一,我肯定提前一周就開始興奮。出發前一晚,要裝好去所有公園的吃食。夜裡躺床上的時候還會想著,第二天是選天鵝形狀還是老鼠形狀的腳踏動力船,並默默的祈禱千萬不要下雨。

2000年左右,興慶公園還是西安市內最大的公園,當時的門票5元一張。在兩年後,革命公園、紡織公園開始陸續的向公眾免費開放,「公園免費」開始成為發展趨勢,這也是西安城市公園的公共屬性真正普及的開始。

公園屬於城市中的每一個人。世界上第一座真正意義上的城市公園——紐約中央公園——的設計者奧姆斯特德將公園定義為「城市中能將大量的人近距離集結到一起的唯一場所」。公園的建造者們拒絕了捐助者立碑的要求,儘可能的堅持公園的本真屬性,即對公民來說,公園作為一個令人舒適和娛樂的公共空間,不需要承載過多的宏大敘事和歷史內涵。

我在一家老照相館裡,找到了從上世紀五十年代到八十年代間,西安人在不同公園裡的留影紀念。這些鏡頭裡的影像,黑白灰的底色,頗具年代感的擺拍痕跡,出現在畫面里的小轎車、鮮花、燙髮和羽毛球拍,還有不同的公園大門與地標建築,都向我們展示出當時人們的真實生活狀態,也串聯起西安人關於公園和過去年代的點滴記憶。

興慶宮公園

原興慶宮遺址,1958年正式動工,全市人民踴躍參與公園建設,7月建成開放。2006年7月免費開放。



攝於上世紀六七十年代,興慶公園。這是一個女孩在興慶興慶公園門口和小轎車合影,當時小轎車就不多,興慶公園門口還掛上了「夏季納涼會」的條幅。



攝於上世紀六七十年代,興慶宮公園。興慶公園於1958年7月開放,這張照片里湖邊的樹還沒長高。



攝於1957年,興慶宮公園。此時公園還沒有正式開工,公園對面的交通大學剛剛完成西遷。



攝於1958年,興慶宮公園。「為紀念前往西安一周年留影」。



攝於上世紀八十年代初,興慶宮公園。這三個女孩燙著卷髮當時流行的卷髮,1979年皮爾.卡丹到北京文化宮表演,從前的麻花辮髮型已經不是最流行的髮型了。



攝於上世紀七十年代,興慶宮公園。

蓮湖公園

原是唐代宮城承天門遺址,後為明代秦王的王府花園。民國11年,開闢為蓮湖公園,是西安首座公園。



攝於上世紀五十年代末期,蓮湖公園。蓮湖公園可以追溯到明代秦王的王府花園,清康熙時後改為放生池,但是「非貴客騷人不得游賞」。



上世紀七十年代,蓮湖公園。湖面的亭子,是在1952年以後建造的。

老動物園

1956年建立之初,於革命公園西北角,1977年遷至韓森寨,2004年,因為空間限制、動物數量增加,動物園遷移至秦嶺,老動物園也改建為長樂公園。



攝於1981年,西安老動物園。動物園最早在革命公園西北角,這個女孩雖然沒燙頭,但是衣服是簇新的。



攝於1978年,西安老動物園。這是老動物園遷址後的第二年,原來是在革命公園西北角。軍大衣是當時人人爭相穿著的服飾。



攝於上世紀七十年代,西安老動物園。挎斗三輪摩托車出現於二戰時期,建國後,挎斗摩托多由警察等公職人員使用。



攝於上世紀七十年代,西安老動物園。當時公交車都不多見,小轎車更少,圖中是供拍照的道具車輛。



攝於上世紀八十年代,西安老動物園。「的確涼」布料,是七十年代以後人們最愛的布料之一,半透明質地。

革命公園

民國16年,馮玉祥擊退軍閥劉鎮華「圍城」,在「滿城」廢墟遺址上建革命公園,在園內築兩座大冢。標誌性建築「革命亭」是原華陰廟清貢院明遠樓復建品,



攝於上世紀七十年代,革命公園。



攝於上世紀七十年代,革命公園。八角攢頂的革命亭,是當時去革命公園照相的必有背景。



攝於1956年,革命公園。穿一套少數民族服裝照相,是新奇的體驗。



攝於上世紀七十年代,革命公園。一身軍裝,意味著自己是「最可愛的人」。



攝於1967年,革命公園。文革中,全國有很多公園改名「東風」公園,革命公園也是如此。

這些照片的剪裁、大小完全不一樣,連邊緣都是不規整的,有的照片上還有泛黃、缺角和疤痕。通過掃描和放大,電子版呈現在我們眼前。當我們看到當時的人們去公園時侷促的站姿,鄭重的表情,還有不同年代的穿衣風格等細節信息,會意識到我們對那個年代的懷想,再也不會是缺乏細節的模糊概念,而是一個個鮮活的個人形象。

正如賈樟柯所說,若是遺忘了細節,就是遺忘了全部。

  • 本文所有照片均由梁喜寧先生提供,感謝他的支持。

作者:鐺鐺

貞觀作者

版式設計:霹靂

請關注貞觀新浪微博:@貞觀club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k/MuZ_DmwBmyVoG_1ZjtRf.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