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國古代,有很多生活的條條框框,我們稱之為「四綱五常」,其中「父不進子房」就是古代一種現象。
古語中,「父」指父母,「子」指子女,「父不進子房」的意思就是父母不隨便進子女的屋子。
為什麼古代會有這種規定呢?在古代,人們非常注重個人隱私,不管是受過教育的謙謙公子還是有教養的窈窕淑女都對個人隱私和和個人空間都很在意。即使面對自己的父母,也有權利守住自己的秘密。
當子女保護自己的秘密時,父母表示理解與尊重,不會強迫子女把自己的隱私公眾於世。
父母更不會隨意進女兒的房間,進女兒的房間必須敲門,經得同意後才開門進去。
這是對子女的一種尊重,也是父母贏得子女對自己尊重的一種方式。
古代人尚且懂得保護孩子的隱私,尊重孩子有個人空間。現在的父母卻過度焦慮,不由分說、慌裡慌張的闖入孩子的個人空間,還說是「為孩子好」。
其實,這是父母的一廂情願,是父母害怕孩子擺脫自己控制的一種手段,也是父母自我焦慮的一種投射。
當這種「關心」是以父母的感覺為出發點,而不是以孩子的真正需求為目的時,已經變味了。
如今,越是對孩子過度關注的父母,越是和子女之間存在不和諧現象。
一方面,子女想獨立,想擁有更多的私人空間;另一方面,父母想介入,想參與子女的每一段旅途。
父母與子女的矛盾一觸即發,以下三種警示,才是親子矛盾的罪魁禍首。
【1】窺視兒女隱私
我們知道,進入青春期的孩子,想獨立,想擁有自己的私人空間,想做自己想做的事。
如果這個時候父母還像對待小孩子一樣,對孩子的事情處處插手,處處管制,父母與子女之間勢必會出現矛盾。
有的父母擔心自己的女兒青春期談戀愛,會想盡辦法找出孩子的蛛絲馬跡。
孩子打電話也會在旁邊偷聽,擔心是班裡的男孩子打來的。
父母這種驚弓之鳥的表現是極為不正常的。青春期是一個騷動的年齡,想想我們小時候對同學有欣賞愛慕之情是一種正常的現象,何必為這點事大驚小怪呢?
很多事情,父母越是大驚小怪的,孩子越是小題大做。用一顆理解的心情去面對,反而一切會風平浪靜。
【2】包辦兒女婚姻
古代男娶女架都是父母包辦婚姻,講究的是門當戶對,兩個人甚至沒有見過面,就進入了婚姻殿堂,這叫做「媒妁之言,父母之命」,兒女也心甘情願。
如今講究婚姻自由,如果父母再像古代一樣包辦兒女的婚姻,在外人看來是一件很愚昧的事。
但是,有的父母看不到這一點,還是會插手兒女的婚姻,認為自己為孩子安排的才是最好的。
強行把兩個年輕人撮合到一起,彼此都得不到幸福,到頭來,家庭矛盾頻發,有苦說不出。
【3】介入兒女生活
很多父母想,自己老了以後,就給孩子帶帶孫子,和孩子們住在一起,享受天倫之樂。
但現在很多年輕人都不願意與父母住在一起,希望自己有獨立的空間,特別是在沒有孩子之前,很想過二人世界。
如果這個時候父母強勢和孩子住在一起,會造成不快,雙方心裡都不好過。
明智的父母懂得與成婚的孩子保持邊界感。
即使他們有了自己的小孩,如果不想讓老人帶,老人千萬不要一廂情願。這樣做反而出力不討好。
認識一對老人,因兒子和兒媳婦不讓他們帶孫子而悶悶不樂,甚至氣出病來。
兒子和兒媳婦想的是父母年紀大了,帶孩子是很累的事,不想拖累父母。
父母卻認為是孩子嫌棄他們帶不好孫子,再成為孩子的包袱,因而悶悶不樂。
「養兒防老」是一部分父母的心愿,還有一部分父母寧願自己受罪也不願拖累父母。
把自己的老年生活完全託付給孩子是不明智的。孩子不關注父母老年生活,是不道德的。
所謂父母與子女一場,父母懂得得體退出,兒女知道感恩,贍養,是最融洽的相處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