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刻,他竟然是個天使!
1985年,德國著名作家派屈克·聚斯金德出版了一部作品,連續幾年高踞德國暢銷書排行榜的前十名,已被翻譯成二十七種文字。
這本書講述了一個曠世奇才謀殺26個少女的故事。
這似乎是一部充滿血腥和罪惡的作品,然而,不是我們理解的驚悚懸疑題材,這本書給我們展示了一個一直以來被忽視的人類感官,用充滿寓意的手法,一步一步撕開人性的面具。
為此,作者創造了這個天才——格雷諾耶。
他天生對氣味敏感,可以辨別超出人類已知的不同氣味,而且,他對氣味的迷戀到了一種病態。
如果說氣味這個詞,跟人類相去甚遠,但是,迷戀,卻是人類亘古不變的思維。
慾望、罪惡、毀滅,往往都是迷戀導致的。
派屈克在書中說:
「人可以在偉大之前、恐懼之前、在美之前閉上眼睛,可以不傾聽美妙的旋律或誘騙的言詞,卻不能逃避味道,因為味道和呼吸同在,人呼吸的時候,味道就同時滲透進去了,人若是要活下去就無法拒絕味道,味道直接滲進人心,鮮明地決定人的癖好,藐視和厭惡的事情,決定欲、愛、恨。主宰味道的人就主宰了人的內心。」
我們所講的七情六慾,也不過如此。
所以,這部作品,主角是格雷諾耶,他的原罪是對氣味的迷戀。
而深層次的,其實是在解剖人類,解剖人性。
這部作品叫《香水——一個殺人犯的故事》。
2006年,一個叫湯姆·提克威的導演(代表著《羅拉快跑》),改編了這本書,片名還叫《香水——一個殺人犯的故事》。
豆瓣評分8.5分,證明著他的改編是成功的。
我在第一次看這部作品時,印象最深刻的,就是最後格雷諾耶在廣場被審判,他用自己研製的一瓶香水,讓廣場上的所有人為之傾倒,改變了原先對他「殺人犯」的認定。
大家都說,他是天使,他怎麼會是殺人犯呢?
之後,這群廣場上的人,在香水的作用下,開始了一場浩浩蕩蕩的露天群P。
這一場面充滿了宗教意味,而諷刺的是,現場宣布格雷諾耶犯罪並處以死刑的,正是教會主教。
那場群P戲,主教也不能倖免。
如果說,其他的鋪墊都只是旁敲側擊。
那這場戲,是通過格雷諾耶的眼睛,讓我們看到人性的脆弱,也徹底打開了人心底最原始的慾望。
也正是這場戲,讓格雷諾耶找到自己罪惡的起源。
格雷諾耶天生對氣味敏感,當他後來發現,自己的知識儲備已經不能夠用來描繪所感知的氣味時,他開始了自己慾望之路。
與其說是慾望之路,不如說他就是慾望。
18世紀的一個炎熱下午,歐洲最大的城市巴黎邊上,一個充滿惡臭的魚攤上,格雷諾耶出生。
在格雷諾耶之前,他的母親已經生了5個孩子,但都是直接扔在魚攤下垃圾堆中。然後在黃昏後,被收拾垃圾的人,一起拖到河中。
格雷諾耶的出生,其實對應的是性慾望。
母親懷過6個孩子,但她不曾想過孩子的成長,對她來說,孩子的到來只是意外。
在那個充滿惡臭骯髒的世界,大家能活下去,就是最大的滿足,母親在尋求了自身的刺激之後,是不曾對家庭有過奢望。
然而,他沒想到的是,格雷諾耶的生命力異常頑強。
一聲啼哭暴露了母親想要拋棄孩子的企圖,好事者一擁而上,一位婦女指著母親脫口而出:她要謀殺自己的孩子。
於是把母親送上了絞刑架。
為何是性慾望?
母親即將臨盆,卻還要在魚攤前工作。當她被送上絞刑架,沒有男人過來解救她,或者為她求情。
這說明母親並沒有一個穩定的家,她的生活處於放縱的性之間。這也造成了她並不想要孩子,每次生下來,都是扔在垃圾堆里自生自滅。
性慾望有何不妥?
其實沒什麼不妥,性是人最原始的慾望,也是人類甚至是生命得以延續的根本。
刀耕火種的時代,性只是功能化需求,到了文明累積的時代,性開始被賦予了更高的精神追求。
這就像廣場上的那群審判者一樣,在格雷諾耶出現之前,惡狠狠的罵出所有難聽的話語,他們代表著道德的制高點,仿佛此刻,每個人都沒有慾望一樣。
然而,最終卻被香水迷惑,直接用性來愉悅自己。
只是,18世紀的歐洲,文明累積還處於一個發展階段。
即使是當時歐洲最大的城市巴黎,城市內和城市外的世界,就完全不一樣。
城內的人,享受皮革,為香水傾倒。
他們追求香味,但往往不是感官上的刺激,而是人人為之追求的身份的象徵。
而,城外的人,生活在惡臭當中,疾病、迫害、死亡等等,是他們的常態。
因此,格雷諾耶的母親,甚至更多城外的人,他們對性的需求,僅僅只是滿足枯燥乏味而且毫無希望的人生一絲解脫的享受。
母親被絞死以後,格雷諾耶被送到孤兒院,一直到13歲。之後因為孤兒院再沒有地方給他住了,院長就把他賣給了制皮匠。工作幾年之後,有了和制皮匠一起進城送皮革的機會,並最終找到了一個落魄的香水製造商。
這一個過程,其實是格雷諾耶從城外一步一步走向城內的過程。其實,也是格雷諾耶見證人對財富的慾望的過程。
格雷諾耶在孤兒院的時候,對氣味的積累已經超過了自己知識的儲備,為此,當孤兒院院長把他賣給制皮匠的時候,他是很高興的。
在制皮匠這裡,格雷諾耶總是最努力的,做事也是最細心的。因為,他想要得到機會進城,去見識更多的氣味。
這一願望最終達成。
在給老闆送皮革的時候,他認識了一個香水製造商,在他的幫助下,調出來當時巴黎最知名最受熱捧的香水。
同時,也是在他的幫助下,對香水進行改良,最終把香水老闆即將倒閉的店,拯救回來。
為了抓住這個財富寶石,香水老闆把格雷諾耶從制皮匠那裡買了回來。
也正是在這裡,格雷諾耶開始學習正規的香水配方和專業知識,同時,他有一個影響他一生的念頭:
保存氣味。
有意思的是,和格雷諾耶的母親一樣,他後來遇到的那三個人,都在自己剛剛離開的時候,死於非命。
孤兒院院長因為賣掉格雷諾耶,獲利十個硬幣,卻在回去的路上被小混混割喉,搶走了硬幣。
制皮匠收了香水製造商50個硬幣,賣掉了格雷諾耶,卻在路邊喝酒被馬車帶到了河裡淹死了。
而香水製造商,在極力榨取了格雷諾耶的香水配方,在城裡名利雙收之後,因為送格雷諾耶去格拉斯學習油脂離析術用來保存氣味,當晚死於房屋坍塌。
他們三者的死,都極具戲劇性。
但都是因為對財富的迷戀。
從十個硬幣,到50個硬幣,再到名利雙收。
格雷諾耶其實就是他們的慾望,當慾望膨脹到一定程度的時候,那也就是覆滅的時候。
所以,他們三者的死,其實是慾望的報復。
這也是作品對人性的隱喻。
當然,除了人性,還有一層意味。
那就是隨著文明的遞進,人會對慾望進行包裝。
孤兒院院長,是最底層的慾望,代表著最直接的生存。
所以,她只需要把人養大,然後進行交易。
她的死也最殘酷,直接被割喉。這是原始社會的處理方式。
到了制皮匠,他有了自己的生意,也有進城的機會。
所以,在這裡,格雷諾耶可以依靠勞動獲得活下去的尊嚴,而制皮匠對他的壓榨,也是通過勞動的形式,進行價值提取。
他的死,相對來說要人性化一點,在路邊因為馬車意外死亡。
最後是香水製造商,他作為城裡利益階層,衣著光鮮,有自己的地位,他對財富的渴望,其實是慾壑難填。
但是,當財富積累到一定階段時,人就會習慣性的拋棄野蠻的做法。
不會像孤兒院那樣赤裸裸的進行奴隸交易,也不會像制皮匠那樣用低效的手段,榨取少量的價值。
他會教格雷諾耶學習香水知識,通過他的付出,自己只需要坐享其成。
因此,他與格雷諾耶的相處要顯得溫和,這是文明社會賦予的社會表象,懂得把慾望掩藏。
當最後香水製造商賺得盆滿缽滿,格雷諾耶離開之前,還要他留下不少於100種香水配方時,慾望大廈坍塌了。
相對來說,他死得最體面。
可以說,格雷諾耶是最掃把星的角色了。
但是,正如之前所說,他其實就是人心中的慾望,他所經歷的那些人,不是死於格雷諾耶的拖累,而是死於自己無盡的慾望。
格雷諾耶的成長,表面上是對氣味越來越豐富的積累,其實也是人在追求慾望的過程中,逐漸不能自拔,甚至迷失自己的過程。
而促使他最終走上謀殺的道路,其實是一個少女的意外死亡。
和其他人死於意外不同,這個巴黎城中的少女,擁有著不同的味道。
她也不像其他人那樣,充滿對財富的迷戀,她會給路邊窮人贈送水果。
這大概是格雷諾耶成長過程中,遇到的第一個美好的角色,而化身為氣味,成了讓他一直無法忘懷的念想。
可是,這種念想因為他的失誤,最終消散。
少女身上的味道,在她死去之後,漸漸地也消失的無影無蹤。
格雷諾耶第一次有了想要保存氣味的念頭。
他向香水製造商求教,用蒸餾的方法,卻無法長久保存味道。
在香水製造商的推薦下,他來到格拉斯,一個遠離巴黎的地方,學習純正的香水工藝——油脂離析術。
而在去格拉斯的路上,他路過一個山洞,在這裡,沒有任何氣味,他徹底擺脫了社會的喧鬧與繁雜,有那麼一瞬間,他開始放棄自己想要保存氣味的念頭。
但是,在這之後,他也開始發現,原來自己並沒有氣味,於這個世界而言,其實自己就是不存在。
這當然只是一種說辭,當人追尋慾望的過程中,有時候覺得滿足,或者已經打算放棄的時候,總會產生一些莫名的念頭。
然後,當自己找到新的方向之後,會變得更加瘋狂。
格雷諾耶的瘋狂在於,他要讓全世界都知道自己。為此,他要製作出一瓶讓全世界羨慕的香水。
也正是在去格拉斯的路上,他遇到了大財主的女兒蘿拉。
和巴黎城中的那個少女一樣,蘿拉的氣味,也讓他迷戀,甚至想要將這種氣味一直保存下去。
這更加堅定了他的想法。
正是這種瘋狂的念頭,格雷諾耶開始了在格拉斯城中屠殺13名少年的行為。
相比巴黎城的惡臭,格拉斯充滿陽光,滿目的花香,自由的人們,這裡不僅是香水的天堂,更是不見巴黎城中對慾望明目張胆的追尋。
這裡有的,只是對愛的渴望。
摘花女郎和男人之間的調情,作坊老闆娘和老闆之間的做愛,侯爵對蘿拉的求愛等等。
格拉斯像是一個烏托邦,這裡脫離了巴黎城外的骯髒,也拋棄了巴黎城中的虛榮,這裡的人衣食富足,每個人似乎都充滿著對精神的追求。
在他們眼中,似乎只有愛。
也是因為愛,讓他們把慾望貶得一文不值,讓他們不相信罪惡。
這不是褒義詞。
相反,是他們在形成一定社會地位之後,對罪惡的無所適從。
人在從刀耕火種衣不蔽體,到錦衣華服人心向善的過程中,不是一步一步拋棄邪惡與慾望,而是大家逐漸形成了社會約束力與道德公約,並反向約束個人。
這是一種自我催眠,但是這種催眠很有效,也是促進社會文明發展的必要手段。
然而,既然慾望與邪惡是無法根治,那維護社會文明成果的團體,如警察,就也必不可少。
只是,在巴黎城內外,罪惡大於社會道德成為文明公約,而在格拉斯,精神麻痹,又讓文明公約成了笑話。
當格雷諾耶在城中大肆殺人的時候,一群公知豪紳,首先考慮的不是藉助警隊,而是相信教會。
卻不曾想,教會的修女也不例外。
也正是格雷諾耶的屠殺行為,讓格拉斯文明的面具也被扯了下來。
一群上層人士圍在一起,討論的是如何不讓自己的女兒成為下一個被害者。
而另一群既得利益者,考慮的是如何不讓生意受到影響。
當他們得知有一個疑犯被逮捕,並且交代了格拉斯的犯罪情況之後,二話不說給他定了罪。
全然不考慮,這個人的供詞跟格拉斯罪案情況差異極大。當權者的目的,只是為了消除社會影響。
最後廣場上的那場戲,曾經文明的居民,嘴裡詛咒著格雷諾耶的罪行,就像對別人的罪惡嗤之以鼻。
誰也不曾想過,這種念頭可能就是自己內心被掩蓋的慾望。
所有道貌岸然的人,在格雷諾耶的香水作用下,對他臣服,奉他為天使。
之前有寫過一篇文章,說
奉俊昊的新片《寄生蟲》有點過譽了
。
很多網友回復我說,是我過度解讀了,人家確實是神片。
神不神我不評價,奉俊昊是拍過優秀的電影,即使是《寄生蟲》,其鏡頭語言也是值得欣賞。
但是,《寄生蟲》的立意,要比他的其他作品顯得淺薄。
電影的成果,就是看完之後,要麼得出「哦,我想的差不多也是這樣」的結論,要麼就是得出「我覺得這部電影包含了多種意思,其中有一種或者幾種意思我曾經思考過」的感覺。
而寄生蟲其實屬於前一種,他所呈現的貧富差距,其實是我們都能看見的,這並不是罪惡。
但是,在這種差距背後,是如何造成的,為何這種差距導致男主一家憤而殺人,這種心理的變化有何種反思?《寄生蟲》卻並沒有給我們思考的空間。
而《香水》不同,前面也說過,它是一部充滿寓意的作品。
不同於我們認識的香水,如今大家都把香水當成一種提升人的品質的外加屬性,也算得上是一種社會標籤。
文明社會,我們脫離了野蠻,逐漸掩蓋慾望,並給慾望賦予了羞恥的屬性。
於是,我們都迫不及待地讓自己更加適合這個文明社會。
但,人性,並不是跟隨社會變化而逐漸變得美好的,社會也正是因為慾望,而不斷發展的。
《香水》這本書也好,這部電影也好,最大的意義,就是以香水的名義,通過氣味,勾勒出了人性最原始的醜惡。
即使我們通過再多的香味掩蓋,也無法讓罪惡消失。
相反,我們只會被這香味迷惑。
其實氣味的運用,在《寄生蟲》也有,但是,片子卻直勾勾的把氣味和貧窮掛鉤,並且一次又一次地通過主角說出來。
以此用來表現貧富階級衝突,顯得蒼白無力。
格雷諾耶在追尋自己的目標的過程中,他其實是不清楚自己的罪惡。
正如第一次失手殺死巴黎城中的少女,他的第一反應,是去貪婪的吸收少女身上的氣味。
那個時候的他,並不知道自己為何那麼在意少女身上的氣味,當他意識到,自己可以辨彆氣味,卻無法讓氣味保留的時候,他開始鋌而走險。
格拉斯城中13名少女的死亡,她們來自不同的職業,受過的教育決定了他們的思想各不相同。
而這構成了格雷諾耶的曠世神作,一瓶足以讓世人改變思想的香水的原料。
僅僅雙胞胎所提煉的香水,就能讓格雷諾耶暴躁的老闆變得溫順有禮。
那麼,最終這瓶香水,代表的正是人類所有最原始的慾望。
從一開始掩蓋自身慾望,到最終毫無顧忌展現慾望,香水,就這樣撕開了人性。
-END-
一部電影,一個平行世界的故事
看完這部電影,你有什麼想說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