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可忙了,忙著瞎轉悠!
說起王寶強,似乎大家印象最深刻的,是他的土氣和傻氣,還有那件轟動娛樂圈的離婚事件。
離婚事件是王寶強的私事,我們不便過問。
但是,那件事也說明了一個問題,王寶強是一個性情中人,這一點在他參加《奔跑吧!兄弟》第一季中的表現也可以看出來,這個農村裡走來,沒有背景的孩子,身上有著濃厚的社會氣息。
也是那件事,讓影迷們注意到,王寶強並不是我們所看到的傻子。
從《盲井》初出茅廬,到搭檔天王的傻根,再到《士兵突擊》《我的兄弟叫順溜》,王寶強那一臉淳樸的傻氣,成了他最大的看點。
老實說,那時候的觀眾,基本是站在把自己定位為精明人的立場,對王寶強做出圍觀的樣子。
所以,王寶強的傻,是福氣,也是財氣。是製片公司重點打造的亮點。
後來在與徐崢合作的電影中,王寶強進一步詮釋著傻的定義,但是,相比之前,他開始有了社會人的靈動,而不只是一個只供人圍觀的土包子。
也就是說,那時候,王寶強成為了一個真正的明星。
如果說,一直以來只有傻,那叫本色出演。而能傻,能扮傻,能演好傻子,這才是演員。
早在2008年,王寶強就憑藉《士兵突擊》許三多一角,獲得第24屆中國電視金鷹獎最具人氣男演員獎以及觀眾喜愛的電視劇男演員獎。
沒錯,讓他獲得這個獎項的是人氣,並不是演技。因為那個時候,許三多這個角色,把傻氣表現的淋漓盡致。王寶強,依然是傻根的代名詞。
到了2011年,王寶強低調主演了一部文藝電影,也正是這部電影,讓觀眾一下子拋開了傻根和許三多的形象,瞬間記住了這個角色——樹。
這部電影叫《hello!樹先生》,豆瓣7.7分。
有觀眾說,這部電影太壓抑,看完好多天都緩不過神來。
也有人說,這部電影中樹的形象,讓我看到了自家村口那些中年人的影子。
總之,2011年看完這部電影,我一直沒有再去翻它,因為,正如觀眾說的,這部電影太真實,也太殘酷,仿佛就在身邊發生的一樣。
故事發生在吉林省吉台縣的一個農村,那裡正悄悄發生著一場社會變革。
村裡要開礦廠,占了村民的地,為了安定民心,讓村民集體搬到縣城南邊的安置項目「太陽新城」中去。
樹家的地就被工廠占了,卻沒有得到任何說法。開廠子的是村長的小舅子,在村子裡很有勢力,大家都對他敢怒不敢言。
樹年紀不小了,在破舊的鄉村做著一份工作,卻因為工傷被老闆辭退,接下來的他找不到人生方向,縣城和省城裡都沒有他的立身之所。
雖然在村子裡總是被人叫做「樹哥」,其實,在大家看來,他就是被嘲諷的對象。
而樹在外面也一直把這種虛假的尊重當成是自己的面子,當他結婚的前一天,自己的弟弟居然動手打了他,這一下子,讓樹瀕臨奔潰,最終變成了瘋子。
本片基本所有的場景,都是破敗不堪,無論是鄉村、縣城還是省城,都籠罩在灰濛濛的空氣中,這形成了電影最關鍵的基調,也展開了這場從鄉村一直到省城大城市的社會變遷,一些與社會脫軌的人,逐漸被社會拋棄的殘酷現實。
樹就是其中的代表,不得不說,王寶強在片中的表演,從手勢、神態、語言以及眼神等,都至臻化境。
因此,縱觀王寶強這麼多部影視作品,除了一直在扮傻,這一部是他真正的演技封神之作。
總體來說,本片是一部黑色悲劇電影,樹是一個符號。
樹年幼時,哥哥因為犯罪,被父親吊在樹上毒打,最終把哥哥打死了。不久,父親也去世了。
樹的人格塑造,很大一部分來自於家庭,確切的說,來自於父親和哥哥。
父親因為大兒子的行為,竟然將兒子毒打致死,這導致了樹從小活在父親的陰影下。
樹之所以叫樹,是因為他把自己活成了哥哥,在哥哥死後,自己一直活在樹上,他下不了地,因為父親總是出現在自己眼前。
這就是父權的可悲。
在那個偏僻的小鄉村裡,父權代表著霸權。
村長聯合小舅子霸占村裡的地,強行讓大家搬離自己的土地。日常生產,影響村民的生活,卻沒有人敢反抗。
這是落後地區的無奈。而樹,是其中的典型。
他在父親和哥哥死後,也繼承了父權。
在外面極度要面子,面對別人說話時,總是帶著一種長輩的態度。對自己的母親和弟弟則更加如此。這是樹在心理上向父親靠攏。
但是,在外面的樹,一旦遇到強權,卻又特別慫。這是樹在父權的陰影下本真的自我。
比如面對二豬強占自家土地,他喝了點酒給自己壯膽,支支吾吾說出了自己的不滿,卻被二豬當場凶回去,甚至被要求下跪道歉。
面對人多,他躲了起來,等進了屋子,卻還是下跪給二豬道歉了。
然而,樹在自己結婚的時候,因為弟弟沒有借到老闆的皇冠汽車,就撒酒瘋罵弟弟沒用,最終被弟弟揍倒在地。
這樣畸形的父權,導致樹只敢對家裡人撒氣,卻在外面只顧維護自己的面子。
也正是新婚前夜,弟弟的反抗,讓他覺得在家中的父權也已經轟然倒塌之後,內心人格開始分裂,直接導致後來逐漸變瘋。
樹,是根深蒂固的思想,就像父權,伴隨著落後地區的愚昧思想,一直延續下去。
在哥哥被弔死之後,樹也上了樹,他不敢下地,一方面害怕父權,一方面,也是讓自己靠近父權。
樹的悲劇,最大的問題在於時代。
如果一直是以前的落後地區,沒有與外界產生交流,那這樣的思想可以延續很久。
然而,那個時候的東北在進行艱難的社會變革,曾經落敗的工業支撐不起當地經濟,許多村民走向縣城、省城以及大城市。
而像樹這樣的人有很多,他們有能力的已經逐漸走向了大城市,比如陳藝馨,在省城開了一家培訓班,平時看起來不錯的樣子,穿著打扮像一個有錢人。
然而,他也因為找小三,與妻子面臨著感情危機,家庭滿目瘡痍。
而其他人,有勢力的,比如二豬,在村裡跟村長姐夫開廠子。剩下的那幫人,都忙活著自己那點小生計。
有了人群流動,便有了不同的知識面和視野寬度。藝馨的視野跟樹這些人不一樣,而二豬的思維也跟村裡的其他人不一樣。
這是一種文化隔閡導致的社會疏離,進而導致區域性二元對立。
雖然都在一個村裡,但二豬因為掌握權力和資本,與其他年輕人形成圈子,但他不可能和其他人形同利益同盟。
樹,應該也是受過教育的,他有強烈的權利意識,但是卻又無能為力改變自己的命運。
他的行為與村裡其他人又格格不入,許多人對他更多的是同情,表面上喊一聲樹哥,言語上的尊敬,其實骨子裡是嘲諷。
樹應該知道,但他並不打算揭穿,因為這樣也挺好。
或者說,他也沒有任何解決辦法。
傷了眼睛之後,老闆說辭退就辭退,他一下子失去了經濟來源,也失去了生活支柱。
開麵包車的兄弟一直說他,你的人格咋這麼不穩定呢?
樹的人格,一直是處在相互糾纏對抗的地步,從內在來說,主要是對父權的反抗、對未來的迷茫、對個人價值的幻想,而從外在來說,其實延伸的是社會前進過程中,那些不得不被拋棄的落後者。
無法實現自我價值,也找不到任何生活出口的樹,內心的矛盾和壓抑,使得他不安。
他總是掛在嘴邊的一句話,我還有事要忙。
其實,誰都知道,他每天沒什麼事,特別是被辭退之後,所謂的忙碌,只是一種藉口,用來掩飾自己碌碌無為的焦慮。
片中有一個比較有意思的設定,就是樹的眼睛逐漸看不清楚了,最終瞎了。
這一點,是在樹看到了夜間有人燒木頭之後。
樹的無奈,一方面在社會趨勢不可阻擋,另一方面在於自身無能為力。
燃燒樹木,代表著樹的末日。
而看不見,與安置項目「太陽新城」相掛鉤,表明樹是沒有機會迎接太陽的到來。
樹的妻子,小梅,作為縣城裡的人家,卻因為天生聽不見,擁有著和樹一樣的缺陷。
可以說,樹和小梅是一樣的人。
他們都是時代洪流下被拋棄的人。
事實證明,也只有他們可以進行相互之間的交流。
樹給小梅寫的那幾首詩,成了兩個本來無法交流的人之間的情話。
這樣的形式,在鄉村裡,是不可能實現的。
小梅和樹都是嚮往美好生活的人,但是他們又都無能為力。相對來說,小梅要比樹有想法。
關於自己的婚嫁之事,小梅的態度是,自己結婚,為何要問父母意見。
她說,讓別人決定你的命運,不很可悲嗎?
事實上,樹便是把命運交給別人的人。
但是,小梅雖然意識到這一點,她也無法改變這樣的現狀。
所以,最終樹瘋了。
他所要的真正的尊重,在幻想中,因為自己成了大師,村長、二豬甚至礦業都派人來向他諮詢。
他真正成為了別人嘴裡值得尊重的人,人人都說,樹,你真了不起。
當初二豬讓他下跪道歉,在幻想中,樹也讓二豬下跪磕頭。
一開始起鬨的人們說的那句,礦業開業的時候,要請樹去剪彩,他真的去了。
證明樹真的瘋了,有幾處細節。
一是弟弟接走了母親,住到太陽新城去,卻沒有帶上樹。
二是,樹給礦業派來的秘書算日子時,說的月份竟然是13月,這一點在場的人沒有任何懷疑。
三是,樹在眼睛徹底看不清的時候,看到了小梅回來了,而且已經懷了大肚子,這一場景在開麵包車兄弟看來,他只是一個人在遊蕩。
樹瘋了是無可避免。在社會變遷之下,那群被迫離開家鄉的人,是要對過往陳舊的東西進行痛苦割離,這是必要的過程,但也絕對會造成一批人在這個過程中,無所適從。
樹的形象,不只是在影片中發生的地點。
在全國各地都有,每一個落後的小鄉村,小縣城,三四五線城市,都有一群人,他們看似在當地備受尊重,卻都各自迷茫。
有些人急於想尋求出路擺脫困境,有些人乾脆坐以待斃。
樹的形象這麼深刻,這歸功於主創的創作思路。
當然,最值得肯定的,是王寶強的演技。
樹那浮誇的手部動作,他的點煙,眼神,都給這個角色注入了鮮明的感情。
就像有觀眾說的,王寶強飾演的樹,真的讓他看到了自己村口的那些人。
不是鬍子拉碴、頭髮亂蓬蓬的,就有角色的感覺,但王寶強的樹,絕對到位。
-END-
一部電影,一個平行世界的故事
看完這部電影,你有什麼想說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