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方蝗蟲高能!中國300萬隻戰鬥雞集結完畢,準備全軍出「雞」

2020-04-02     電影爛番茄

前段時間,一則「浙江10萬鴨子出征巴基斯坦」的新聞,讓人忍不住好奇:何事要如此興師動眾,竟然要出動「鴨子做武器」?

其實,還真是一件大事。

2019年6月,一群並不起眼的蝗蟲出現在了東非的土地上——六個月後,一個無比龐大的蝗蟲群出現在肯亞東北部,並吃光了當地農民的糧食後,東非蝗災才得到國際社會關注。

聯合國預估,這次蝗災中已超過4000億隻蝗蟲。

就在非洲蝗災肆虐之時,一部由央視在6年前出品的紀錄片牧雞治蝗》突然被網友們贊上了熱搜,不僅鴨子能治蝗,中國的雞也可以。

首先,大家要了解,蝗蟲究竟可怕在哪裡?

蝗蟲最大的特點就是能吃,成年蝗蟲每天可以吃掉自身體重三倍的食物。而且,蝗蟲只吃莖葉中間的部分,會糟蹋大量的農作物。

能吃也就算了,蝗蟲還是生育高手,一隻雌蝗蟲每3個月可下80~120顆卵。

在長期的乾旱後,如果土壤的含水量達到10~20%之間,蝗蟲卵就會大量孵化,甚至埋藏了幾代的蝗蟲卵都會一起孵化出土。

所以,古人有雲,旱極而蝗。​

當大量蝗蟲聚集在一起,就演變為蝗災,遮天蔽日的蝗蟲將所到之處的農作物糟蹋地一乾二淨。

因此,在中國,蝗災也和水災、旱災並稱為三大自然災害。

那麼,中國是如何治理蝗蟲的呢?

最直接的當然是噴洒農藥直接殺蟲

但農藥噴多了會污染土壤和水源,不利於生態環境。同時,濫用農藥容易使害蟲產生抗藥性,變得更加難以治理。

在認識到農藥的危害後,我國更改了治蟲策略,以生物防治為主,農藥為輔。

紀錄片中介紹的牧雞治蝗就是非常巧妙的生物防治方法,不僅可以預防蝗災,還能帶來良好的經濟收益,可謂一舉多得。

那麼牧雞治蝗的具體原理是什麼呢?

很簡單,就是在草場上放牧雞群,讓雞大量吃掉蝗蟲,從而預防蝗災的發生。

原理聽上去不複雜,但要想精準消滅蝗蟲,裡面可大有玄機。

首先,為什麼選擇了雞來治理蝗蟲?

因為雞的體型比較小,擅長奔跑跳躍,當牧草高度低於40厘米時,非常適合利用雞群來滅蝗。而片中的試驗區,正好位於比較低矮的草原。

但是,不是所有的雞都能勝任治蝗任務,普通肉雞行動遲緩,好鬥性弱,治蝗效果並不好。

經過對比分析,河北省最終選定了華北柴雞作為治蝗的牧雞品種。

華北柴雞腿細腳大,肌肉發達。相比於常見的肉雞,華北柴雞更好鬥,更擅長奔跑,治蝗效果也更好。

其次,有了好的牧雞品種還不夠,治理蝗蟲還要會選擇合適的時機。

成年蝗蟲活動能力強,治理難度大。

所以,在蝗蟲的幼蟲時期就進行消滅是治蝗的最佳選擇。

蝗蟲的活動期在6、7、8三個月,一共90天。

蝗蟲自出殼後,每蛻皮一次就增長一齡。蝗蟲長到二至三齡時,身體脆弱,翅膀還沒長成,移動能力也差。這個時段正是消滅它們的黃金時期。

牧民們提前做好了細緻的準備,來充分實現牧雞治蝗的效果。

牧民們會對牧雞進行15天的草地馴養,相當於讓牧雞適應工作環境。

牧雞熟悉了工作環境後,放牧員會再對雞群培訓15天,使它們聽從統一的指揮。

這樣,訓練有素的牧雞們就能恰好趕上蝗蟲治理的黃金時間。

那麼牧民們是如何訓練天性散漫的牧雞的呢?

答案是:哨子

放牧員在給小牧雞喂飼料的時候,就開始吹哨對它們進行訓練。這樣,等牧雞長大了,就會跟著放牧員的哨聲走了。

放牧員利用哨聲,將牧雞放牧在不同區域,變成了「流動治蝗」。

在5天時間裡,可以完成1000畝的治蝗任務。

放牧員不僅是指揮員,還是保育員。

牧雞不能沒日沒夜地工作,所以放牧員為它們安排好了作息時間。

晴天時,要避開中午,選擇早晚涼爽的時候出牧3到4個小時。陰天時,牧雞們可以全天工作。

同時,放牧員還會給雞群定時補水,適當喂食飼料。

這樣,受到精心呵護的牧雞們就能大展身手,肆意享受蝗蟲美食——一隻優秀的牧雞,一天就能吃掉70多隻蝗蟲,控制5畝以上的草原害蟲。

牧雞治蝗7天後,試驗區的蝗蟲密度從原來的每平方米30多頭驟降到了7頭,效果很好,生態平衡也恢復了。

牧雞雖然戰鬥力彪悍,但它們也有吃草和刨窩等一系列壞毛病。​

因此,牧雞不是規模越大越好,而是以牧民一家一戶為單位進行飼養。

這樣有利於保護草地,也便於牧雞的轉場治理。

在治蝗期,一個雞群一般3到5天轉場一次,一共轉場10次左右——這樣,雞群的控制範圍就可以擴大到1萬畝。

2012年,國家農業部發動河北、等十個地區進行牧雞治蝗,全國有1.25萬農牧戶出動了近300萬隻雞,對1400多萬畝草原蝗蟲進行了治理。

可惜的是,隨著蝗蟲的偃旗息鼓,一部分剛下戰場的牧雞,轉眼就要被送進屠宰場了。

這些吃蝗蟲長大的牧雞肉質緊實,是當之無愧的綠色產品,一隻能賣100元左右,給農民帶來了直接的經濟效益。

既能治蝗,還能賣錢,這個牧雞治蝗的方法相當巧妙,也讓網友們看的心潮澎湃。

其實,中國防治蝗災的方法,遠比你想像的要多。

不僅是雞,鴨子和其他鳥類也可以在「滅蝗大戰」中大顯身手。

2000年5月,新疆北部發生蝗災,有十萬「鴨子大軍」被投送到新疆草原投入戰鬥。

三個月後,肆虐新疆百萬畝草原的蝗蟲就被這支「鴨子大軍」徹底殲滅了。

2013 年,新疆哈密發生蝗災。新疆地廣人稀,監控困難,治理難度更大。

為此,我國引進了 4 萬多隻粉紅椋鳥,不僅消滅了蝗蟲,還大大減小了蝗災再次發生的機率。

我國治蝗方法不僅多樣化,而且科學合理,充分體現了農業工作者的智慧。

看到肆虐了我國三千年的蝗災能在幾十年內被治理成如今的狀態,我們必須向背後默默付出的我國農業人點個贊!

(電影爛番茄編輯部:陽景)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k/MWGHPHEBnkjnB-0zMn_V.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