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半疾病並不是醫生醫好的!其實:要想讓病好,先得求自己

2019-07-16     常海滄說養生

90%以上的內科疾病,如果你只是把治病的希望寄托在醫生身上,希望透過一個醫療的方式把問題解決掉,最後都極有可能比較失望。

內科疾病背後到底有什麼玄機?

實際上,大多數的內科疾病都跟兩個原因有很大關係。

第一個,是跟人的情緒有關係。

因為思慮跟脾之間有關係,一個鬱鬱寡歡,悶悶不樂,一個情緒波動的人,他發生內科疾病的風險,要比情緒非常順暢的人要高許多。

第二個,過去的飲食結構有問題。

過去吃的很單一,飲食不潔,習慣特別不好,比如他沒能按時吃早餐,經常飢一頓,飽一頓,時間長了,就會引發各種內科疾病,像各種腸胃問題。

內科疾病治好的核心是什麼?

既然我們知道了內科疾病的原因跟情緒,跟飲食有關係,所以核心不是怎麼樣去治療它。

而是要透過關於情緒的這樣一個調整,通過飲食的這樣一個變化,慢慢使受到影響的胃腸系統,消化系統功能得到一個糾正,這才是最重要的核心。

從內科疾病的治療思路上來講,許多許多的疾病,它沒有一個行之有效的治療方法。

我們對病要建立一個邏輯,病到底是什麼?

病其實是我們過去做錯了,做的不對了,今天身體通過疾病在給你做一個提醒,讓你要回到正道上來。

這裡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人不果斷。為啥不果斷?就是因為你的身體層面從來沒有打開過,你的身體沒有經過「武」的這些訓練。

所以,我和其他大夫的意見不一致,他們面對胃病的患者,就是建議開點藥吃點,而我卻是通過找到他性格當中的缺失所在,然後進行糾正。

你得知道這樣的邏輯,而不是說疾病來了,只是去通過醫療手段解決它,就這個思路是局限的思路。

那既然內科病跟思慮有關係,跟不果斷有關係,所以我們要透過心理的設計也好,或者一定的體驗也好,改變也好,慢慢讓我們變成一個比較果斷的人。


這裡有一個小故事和大家分享。

我有一段時間跑到雲南那個深山裡邊去,在雲南曲靖會澤縣,下面有一個鎮,我在那去看一個從武漢去的老師,他在那深山裡邊,做一個教育的實驗田

他帶的有十歲以內的,大概6—7歲左右的小孩做實驗,他其中有一個非常重要的教育策略,讓這些小孩練武術。

我們看到那些小孩在房子裡面翻跟頭,他從這邊翻到那邊去,再翻過來,40分鐘以內要翻800個跟頭。

那都是6—7歲的小孩,所有人都翻的汗流浹背的,但是他們體質都很棒,對抗能力很強。

這些小孩雖然看起來年齡很小,但他們的思維都很快,反應很快,這樣做任何事情都會很果斷,決絕。

這種思維是從哪兒來的呢?就是通過他們這種鍛鍊,有大運動量的鍛鍊,或者是對抗鍛鍊,或者是整個身體層面的鍛鍊。

一鍛鍊以後,身體層面,肌肉層面,都已經收到這種感覺了,然後這種感覺傳到大腦去,人就變得果斷了。

所以,過去的有一種說法是不對的,什麼四肢發達,頭腦簡單呀,我覺得頭腦發達得四肢先發達,你四肢發達了頭腦才能發達,四肢都不發達,頭腦肯定也很僵化,最後就是一文弱書生麼。

治療內科疾病的正確策略到底是啥?

如果大家有條件,可以先找個老師或者武術館,練半年的武術,最不濟也打個太極拳,或者站個樁,蹲個馬步,打打坐也可以,練練內甲的功夫。

就只需要區區半年時間,你的身體層面就會甦醒,能量回流可以了,人就可以變得果斷了,基本大部分的內科疾病就會好起來。

這才是終極的思維,沒有這樣的思維,沒有這樣的一個頂層的設計,沒有這樣的一個高度,你只是告訴他,你注意飲食,用點藥物,最後是有好轉,但沒過多久,問題又復發了。

只要你把最根本的,最核心的原因沒有找著,你的身體問題始終在那卡著,醫生給你所做的策略也都不是針對性的策略。

所以,這就是人群當中有那麼多內科疾病的病人纏綿難愈,容易復發的原因。

文字整理:張小仙

圖片來源:圖蟲創意/百度圖庫,如涉及版權問題,請聯繫我們刪除。

PS. 本文版權歸我們所有,轉載請註明出處,禁止抄襲,違者必究。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k/LekqEWwBmyVoG_1ZSZBB.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