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旅行只會在朋友圈發句:「真好看」?看古代文人是咋分享的?

2019-10-03     李夫子說史

說起來十一黃金周可以算是除了春節之外最長的假期了,平時工作忙碌,孩子也學業沉重,好不容易有了個家長與孩子同時都有的長假,那還不得來個說走就走的旅遊?雖然每年都有人再吐槽,十一出門,什麼都看不到,滿眼全是人,但這畢竟是個小長假,難得出門旅行的機會,所以大多數人還是不會錯過的,既然出門旅行,那就少不了要發個朋友圈分享一下,去過什麼地方,體驗了什麼風土人情,都會想抒發一下情感,對於宅在家中的小夥伴們來說,估計會被朋友圈的各種各樣的旅遊視頻、圖片瘋狂刷屏,然而在科技不發達的古代,既沒有手機也沒有微信,那古人去旅遊又該怎麼分享自己的體驗呢?

現代旅遊

中國旅遊的起源

其實,現在因為交通便利,安全也有保障,所以很多人都喜歡到處走走、看看,但是在古代,道路崎嶇,山賊橫行、交通不利的環境下古人們會去到處旅遊嗎?其實,古人們的旅遊興趣可比現代人還要濃郁呢。人類對未知的探索精神那是自古有之,古人還曾經祭祀過一種神,叫「行神」或「道神」,也就是「行路之神」!這個神明可以保佑人們出行平安,關於神的身份,有一個說法是黃帝的元妃嫘祖,她同樣是種桑、養蠶、繅絲的發明人和傳播者。她與黃帝夫婦二人一起奔走,在全國各地盡心盡力地教百姓蠶桑技術,最終死在了路上。因此,百姓稱呼她為「行神」,後來又慢慢演變為「旅遊之神」。

嫘祖

關於「行神」還有另一個說法,《宋書·禮志》記載,「祖,道神也。黃帝之子曰累祖,好遠遊,死道路,故祀以為道神,以求道路之福」。意思是說黃帝的兒子累祖非常喜歡旅行,最後死在路途當中,後來被人稱呼為「道神」。但不管「道神」究竟是誰,我們都能由此看出古人們並不是終其一生待在一個地方,他們也會遠遊,也喜歡到處走走、停停、看看,對於這一路上的所見、所聞、所感也要記錄下來,分享給其他人呀,於是就出現了我們現在能看到的許多古代遊記,從某種程度上來說有點像他們的朋友圈呢。

黃帝的兒子

說起古人的旅遊,通過詞彙就可見一二,早在2000多年前就已經有了關於「旅遊」的詞彙出現了,比如《周易·觀卦》中就有提到「觀國之光」。通過這句話也就延伸出了我們現代人經常用的「觀光」一詞!那真正出現「旅遊」一詞,得追溯到南北朝時期,當時有個著名的詩人沈約寫了一首詩叫《悲哉行》,其中說:「旅遊媚年春,年春媚遊人」。旅遊一詞正式出現。此後各朝各代的文人墨客對於「旅遊」一詞就有了大量的應用,從中也可以反映出中國旅遊的歷史悠久了。

沈約

古代旅遊多艱辛

但是,古代可不像現代,可以說走就走,去哪都方便,古代沒有高鐵、飛機、汽車,出門除了靠走就是馬車,再加上作為農耕社會的古代,老百姓的第一要務就是「養家餬口」,所以更不可能去到處遊玩,頂多是在某些節日,去周邊走走,玩耍一下。而且古代沒有高速公路,到處都是坎坷崎嶇的小路,時不時的還要擔心遇到土匪山賊,小命不保!比如縱橫家的代表「蘇秦」就求學之路曾經發表感慨:「贏滕履躋,形容枯槁,面目黧黑。」「觸塵埃,蒙霜露,越漳河,足重繭,日百而舍。」由此可見古人旅遊的艱辛。

古人旅遊多艱辛

古人旅遊的準備工作

所以如果想去旅遊,那一定得做好充足的準備,尤其是遠遊,這一路上什麼狀況都可能發生,所以在早期,古人旅遊之前通常都會進行占卜,選擇良辰吉日出發,從而趨吉避凶,占卜完成之後就會進行祭祀,然後就要辦「離筵」。就是離別餞行的宴席。比如唐朝著名的大詩人杜甫曾經在《奉送蘇州李二十五長史文之任》詩中說:「客間頭最白,惆悵此離筵」。由此可見古人對於辦離筵還是很重視的。當然了古代出門遠遊,還有個「折柳相送」的習俗,這個習俗最早記載在漢樂府的《折楊柳歌辭》中,古人認為「柳」通「留」,「折柳」有「惜別懷遠」的寓意。就是要折一枝柳條贈給遠行者。

古人辦離筵

雖然古代遊行困難重重,但依然擋不住古人對祖國大好河山的嚮往、對寄情山水的渴望。所以從古至今無數有無數古人遊覽中國的山川河流,並留下了一篇篇遊記、散文、詩歌共後人觀賞!

古代皇家巡遊

自黃帝時期再往後1000多年,到西周時期,偉大的旅行家「周穆王」出現了,他號稱要在全天下都布滿自己的足跡。不僅如此,他還留下了一本珍貴的典籍《穆天子傳》,又叫《周穆王遊行記》。書中詳細地記錄了他遊歷天下之事,比如他曾經帶領大臣駕著八匹駿馬一路向西,行程三萬五千里直達崑崙山的西王母國,會見西王母,兩人周遊瑤池,相談甚歡,周穆王還贈其玉璧白圭作為禮物!又比如他兩次向東,一路上和各民族頻繁往來的事跡等等,可以算得上是我國最早的遊記了。

周穆王與西王母

如果有喜歡去博物館的朋友,估計都會記得今年上半年在清華大學藝術博物館,那個備受矚目的國家寶藏展名字叫「器服物佩好無疆」,這句話就是出自《穆天子傳》,說的就是周穆王來到西王母國,見到各種奇珍異寶之後發出的感嘆。在《爾雅》中也有記載:「西荒有西王母國」。《山海經》更是提道:「王母之國在西荒。凡得道授書皆朝王母於崑崙之闕。」

穆天子傳

以撰寫遊記為代表的古代遊客

等到西晉末年,天下大亂,朝廷的上層也基本被門閥貴族所統治,所以文人墨客報國無門就只能寄情于山水之間,也就出現了許多珍貴的遊記作品,比如北魏的超級驢友「酈道元」,他從年少時就喜歡旅遊,一生的足跡遍及現在的河南、河北、山東、山西、安徽、江蘇、內蒙古等地。不過他的旅遊與其他人不一樣,每到一處他都會悉心勘察水流地勢,了解古今水道的變遷情況。由此他寫出了中國古代最全面、最系統的綜合性地理著作《水經注》。特別值得一提的是《水經注》還是一部非常優美的散文集,據說是開創了我國遊記文學的先河。

酈道元

當然,除了酈道元之外,這一時期還出現了第一位到海外取經求法的大師「法顯」,法顯大師根據自己的海外求法的所見所聞寫了一部遊記,叫《歷游天竺記》,又名《佛國記》。雖然是以有關佛教的記事為主,但同時也記錄了途經各個國家的山川形勢、民俗風情等等,是研究中國與印度、巴基斯坦等國歷史的重要資料。

等到了唐朝時,另一位大家都比較熟悉的高僧也出了一本著名遊記——《大唐西域記》,您猜到他是誰了嗎?沒錯,就是騎著白馬的「唐僧」原型!這本書由唐玄奘法師口述,他的徒弟「辯機」和尚編著的。書中記載了玄奘親身遊歷西域的所見所聞,裡面包含有200多個國家和城邦,還有許多不同民族生活的方方面面,全方位反映了西域的風土民俗,即使是到了現在《大唐西域記》也是研究印度、尼泊爾、斯里蘭卡等地古代歷史地理的重要文獻。

大唐玄奘

當然了,說到遊記就不能不提最有名的那本《徐霞客遊記》了,徐霞客是明朝末年傑出的地理學家和旅行家,22歲那年他就背著簡單的行囊離開了家鄉。因為當時是明朝末年,官場黑暗、朝堂腐敗,所以徐霞客不願意入仕做官,也就專心從事旅遊行業,在他50多年的旅行生涯中,足跡遍及現在的21個省、市、自治區,包括江浙滬、兩廣、湖南、湖北、雲貴高原等等,更關鍵的是徐霞客並不是純遊玩,他是以學術研究的精神進行旅行,所以每到一處都會仔細考察,然後記錄觀察到的各種人文地理狀況,共留下了60萬字的珍貴資料。

徐霞客

據統計,在《徐霞客遊記》中有「名山遊記」17篇、記錄的各類洞穴540多個、泉水69處;先後考察並記錄了61種地貌類型、24種水體類型、170多種動植物……可以想像如果當時有微博或朋友圈,那徐霞客這一天得發多少條啊?不過通過《徐霞客遊記》也讓沒有機會行走四方的朋友們,可以通過他的記錄漲不少知識呢。

文人雅士遊河山

當然,要說古代旅遊最龐大的一個人群,那就是「文人雅士」了,古代是個「士大夫」的社會,所有學子都希望「學而優則仕」,報效國家,然而歷朝歷代,官場都有其固定規則,不能適應規則的士子們在報效無門的情況下,絕大多數人選擇了寄情山水,比如唐朝著名詩人「李白」,一生閱遍祖國的大好河山,寫下了無數的詩篇,如「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又如「蜀道難、難於上青天」,還有「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

古代文人旅遊

當然了,還有一些古代大文豪,可能身居要職,但是經常升遷,去其他地方任職,自然就遊覽了很多的山山水水,比如蘇軾,去過很多地方任職,其「東坡肉」流傳後世,又比如歐陽修,在安徽滁州任職之時寫下著名的《醉翁亭記》,還有柳宗元,一生起起伏伏,去過很多地方,但每到一個地方都會尋幽探景,為此還寫下了唐宋第一遊記的《永州八記》。

李夫子說旅遊

通過這些古代仁兄的旅遊日記和詩篇,讓我們感受到了山水之間的美好,不過如果讓我們到一個旅遊景點之時,我們可能感受不到古人詩篇中的美景,即便碰到了好看的景色,估計也就拍個照片視頻,也沒有辦法組織華麗的辭藻去抒發自己內心的情感!有時候還是挺羨慕古人這種旅遊的心境呢,各位小夥伴看完了,有沒有心動,來一場說走就走的旅行呢?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k/LSfIkW0BMH2_cNUgBrW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