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孩子要堅強,不能哭!」你這麼想就錯了

2020-02-18     echo小茵茵

過年的時候,我和老周帶牛牛回了廣西老家,牛牛見到堂妹很開心,兩個孩子很快就玩到一起了。本來玩的好好的兩個孩子,突然為了一個玩具吵起來,然後牛牛哭了。


我正在廚房裡洗水果,聽見奶奶對牛牛說:

「好了,你們別搶了。牛牛也別哭了,你是個男孩啊!怎麼能哭呢?你要讓一下妹妹。」


這句話相信大家都很耳熟,不僅是上一代的老人,其實許多年輕的父母也會常常脫口而出。我們的社會刻板印象太嚴重了,很多人都認為女孩是嬌弱的,女孩哭泣很正常;男孩哭則代表著他「不勇敢、不堅強」。而我們的傳統觀念對男孩一直存在一種隱形枷鎖:


男兒有淚不輕彈。

男人寧可流血也不能流淚。

男人應該什麼都不怕。


為了培養男孩「堅強」的個性,大家會要求男孩們儘量不哭,不但沒有安撫和開導,還會希望孩子立馬去面對、戰勝內心的真實感受。


可成年人的情緒都需要及時的宣洩疏導,更別說心智尚未發育成熟的小孩了,哭作為一種表達感受、發泄情緒的方式,為什麼不允許男孩子擁有呢?


在綜藝《幸福三重奏》里,汪小菲和大S一起坐高空纜車,他明明很害怕,卻努力強撐著裝沒事。


下了纜車後他才坦白:「其實剛才我真的挺害怕的。」大S問他剛才為什麼不說,他回答「講出來多衰啊,那麼大一男的怕高。」



大S覺得很奇怪:「誰說男人不能怕高啊!」


每一種情緒的產生都是一次認識自我的機會,識別和理解情緒能幫助孩子認識自己、處理關係。而汪小菲這個北京直男是在「男子漢」教育下長大的,所以他不僅不允許自己在老婆面前袒露脆弱,還會覺得兒子被地震嚇哭了很丟人。


在《我們是真正的朋友》里,大S得知台灣地震後便打電話問兒子地震時怕不怕。



兒子說「怕」,其他家人補充道「他哭的很大聲」,不料汪小菲聽到兒子哭過這件事後,對兒子說到:


「你有哭啊?你一男孩子,地震有什麼可哭的?」


大S聽完秒變臉,立馬暴怒:「閉嘴!汪小菲!」


為什麼男孩害怕不能哭?為什麼男人恐高不能說?


如果說認為女孩「柔弱、沒有力量」是一種刻板印象,那不允許男孩哭,要求他們保持堅強,又何嘗不是一種性別歧視呢?


其實男孩比女孩更容易哭鬧。大部分男孩的語言表達能力不如女孩,大腦額葉又比女孩發育的慢,在表達能力不夠的情況下,哭鬧和發脾氣就會成為他們表達情緒的途徑,可很多家長一看到男孩的眼淚就會粗暴的阻止並斥責孩子,說又說不出來,哭也不被允許,孩子的情緒出口就被堵死了。


不允許男孩哭泣對男孩會有什麼影響?


第一,積累的情緒會以另一種形式爆發,通常是打人、摔東西;或者沉澱成更沉重的情緒鬱結在心裡。


第二,從小不能哭,也不能有其他負面情緒的孩子,以後也會無法理解他人的情緒。


第三,孩子的哭鬧是在表達——「我需要被安撫、被理解、被看見」,如果長期得不到回應,或者被粗暴打斷,就會漸漸缺乏安全感。


允許孩子表達情緒、用哭緩解一下情緒,對孩子的心理健康非常重要。


很多父母對哭泣這種情緒反應抱有一種敵對的壓制態度,覺得孩子哭是因為他難受,只要不哭就不難受了。但哭泣是一種疏導情緒的好方法,明明哭過了會更舒服,怎麼會難受?


其實是家長自己覺得難受,為了自己不難受,我們第一時間只想讓娃閉嘴,如果孩子閉不了嘴,就會攻擊娃哭泣本身這件事:


「你是男孩子,有什麼好哭的?女孩才哭。」


面對哭泣的男孩,首先我們需要控制好自己的情緒。我們越平靜,接納孩子的情緒就越容易,也能更好的「共情」:


「你很害怕是嗎?媽媽也很害怕呢!」

「可以哭,哭能讓你感覺好點,我會陪著你。」

「沒有做好這件事,我知道你有點難過。」


我以前也說過——認識情緒是完整的情緒體驗中的一環。通過哭泣,孩子能認識情感,體會情緒波動,再慢慢學會控制情緒。


在這方面,我覺得大S做得很好,堪稱模板了:


控制情緒

一. 怒斥汪小菲之後,她確保自己轉換好情緒後再跟兒子講話。


接納和共情

二. 她先表達了對兒子被嚇哭這件事的理解。


幫助孩子解決問題

三. 安撫好情緒後,再給孩子一個趕走「害怕」的方法。



四. 最後,她毫不吝嗇對孩子表達自己的愛,讓孩子明白:無論你今天有沒有被嚇哭,媽媽都很愛你,永遠愛你。



刻板印象是什麼:


  • 「男孩就該玩車、槍;女孩就該玩芭比娃娃、過家家;
  • 男孩要勇敢、無畏;如果他內向、膽小,就會被貼上「懦弱」的標籤;
  • 男孩要陽剛大氣;如果他細膩溫柔、生活精緻,就會被說成「娘炮」;
  • 男人就應該掙錢養家,女人就應該買菜做飯;
  • 男人就適合當領導,女人就適合當老師、當護士……」


曾經看到一段很中肯的話——出於對女性的歧視,如果一個男孩具有「柔」這種女性特質,便是弱化、貶低了男性身份,其家長就會不由自主對孩子進行貶低教育,然後美其名曰培養「陽剛之氣」。所以男權文化傷害的不僅僅是女性,還有男性自己。


性別不是標籤,沒有應該和不應該。我們不應當用一個固定的模板去塑造孩子,無論他是男是女,首先孩子都是一個獨立的個體,不要用刻板印象去約束他們,妨礙他們塑造自己的個性和人生。


在男孩想哭的時候,記得多提醒自己——讓他哭吧,堅強是留給大人的,不必急於一時。


當孩子哭的時候,你是怎麼對待的呢?是理解和擁抱,還是斥責和惱怒,為什麼你會選擇這樣做?歡迎留言分享~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k/LNLtX3AB3uTiws8Kje8R.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