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家小兩口》難現昔日榮光,情感觀察類綜藝疲態已顯?

2019-07-23     一點劇讀

文 | 七夜簌

雖然接連斬獲了#向佐跟郭碧婷求婚視頻#、#若風 戚藍尹#及#嚴屹寬麻辣燙驚喜#等多個微博熱搜,但囿於播出兩期豆瓣尚未出分的討論度及同期網綜堪堪前十的熱度排行,「我家」系列第三部《我家小兩口》,相較於《我家那小子》《我家那閨女》,恐怕難言光彩。

同為代際情感觀察類綜藝節目,《我家小兩口》不再選取前作對嘉賓個體生活態度的觀察入口,而是著眼於不同婚姻階段的夫妻日常。當《我家那小子》《我家那閨女》聚焦的「催婚」話題,終於得以在此落腳於「婚戀」本身,然而情感觀察類綜藝內容同質化嚴重的問題也顯露出來。

當「撞題」「撞檔」「撞嘉賓」頻發,「沒新意」的審美疲勞成為常態,「老調重彈」會是情感觀察類綜藝的宿命嗎?

熱搜常客VS電競大神,模式人設難買帳?


與今年3月網曝擬邀的三對嘉賓夫婦:羅晉和唐嫣、馬麗和許文赫、李誕和陳典,無一重合,《我家小兩口》節目邀請了結婚五年的嚴屹寬杜若溪夫婦、即將成婚的情侶向佐郭碧婷、以及前電競選手若風和新婚妻子戚藍尹作為觀察對象。

其中,相較於知名度未出電競圈的若風夫婦,前兩對嘉賓夫婦對於「秀恩愛」的相處模式曝光,堪稱駕輕就熟,但卻算不上全然的優勢。早在2013年,嚴寬就因護妻心切與粉絲互懟喪失不少粉絲和路人緣,還曾因先後兩次當眾向杜若溪求婚成功,被網友熱議,「現在求婚也成為明星博關注的手段之一了」。

向佐和郭碧婷,則不僅速配於真人秀《最美的時光》,而且從初識到訂婚的全過程,更是被「微博熱搜」一一直播記錄,喜提從「有點甜的神仙眷侶」到「好了好了知道了」的觀感轉變。兩人此前各自在《封神傳奇》《小時代》的惡評如潮後,在圈內存在感不強,卻在今年因戀情的大量曝光,紛紛人氣飆升。

此外,《我家小兩口》的人設選擇,還收穫了不少「似曾相識」的聲音,比如嚴寬杜若溪的「喪偶式」婚姻,類似於陳建斌蔣勤勤「甩手掌柜」和「賢妻良母」的搭配;若風戚藍尹圍繞安全感缺失的寵妻戲碼,讓不少人聯想到大S汪小菲、張嘉倪買超的神仙愛情;而向佐和郭碧婷時刻面臨催婚、催生的狗糧日常,與杜海濤沈夢辰等「偶像劇」愛情,並無本質上的不同。

三對夫婦整體人設的模式化和對比點的缺失,使得節目依靠某位嘉賓「特色人設」,樹立螢屏記憶點的可能性大大降低。而且「恩愛人設」,雖以「建立輕鬆」、「見效快」等,被不少明星青睞,但後期可能需要承擔的 「翻車」及「人設反噬」等風險,則同時成為隱患。

「家庭事業難兩全」,話題庸常何以出圈?

「爆款嘉賓」的缺失,並不直接指向收視率的低迷。對於情感觀察類綜藝來說,節目「輿論點」的表達和爆發,或者比嘉賓的選擇,更為關鍵。

那些瑣碎卻不乏討論度的情感話題,往往有著極強的普適性,在不同場景下可衍生出更多話題,甚至可以與其他「話題點」隔空聯動。比如,《幸福三重奏》中大S「女人吃蝦一定要男人幫你剝」的剝蝦論,不僅在當時引髮網友對夫妻相處方式的探討,而且與其後張雨綺、王子文等的「剝蝦見解」,形成話題聯動。

《我家小兩口》首期節目,將「杜若溪產後面臨回歸職場與否的艱難抉擇」作為看點,但效果似乎不如預期。其一是作為演員,杜若溪如本人所述,「產後為了復出找了高達70多個劇組,不過最後只有三個給了回應,其他全部石沉大海」,業務能力及知名度並未得到市場十足的認可;其二是作為產後的新晉媽媽,杜若溪面對家庭與工作「二選一」的思考,實際上並不適用於大多數普通人。

相比於《我家那小子》中於小彤與女友陳小紜相處模式引發的「PUA」熱議、《我家那閨女》中「養生女孩」吳昕的年齡焦慮話題,《我家小兩口》中關於「女性可不可以兼顧家庭和事業」的討論,則顯得陳舊庸常的有些不合時宜,難以憑藉「女性職場困境」的社會議題強勢出圈。

從「母子關係」、「父女關係」到如今的「夫妻關係」,「我家」系列中曾充盈節目內容、借父母們不同性格亮點而吸睛的代際溝通被削弱。向太陳嵐因身份地位的顯著,與其他嘉賓甚至觀眾產生不小的距離感。除此之外,杜若溪和戚藍尹的「自我觀察」,曾收穫不少期待,卻易陷於前者致力於維護丈夫「好父親」形象、後者強行吐槽「這個女的好過分」「我怎麼那麼招人討厭」「自黑挽尊」的模式,使得當代年輕人對婚姻的態度表達愈發模糊。

在同樣容易憑藉話題出彩的補充點評環節,《我家小兩口》除大張偉依靠個人綜藝風格收穫不少好評外,其他觀察室嘉賓的表現,也堪稱平平。比如,飛行觀察員劉濤王珂夫婦和寧靜,分別避開各自有爭議的熱門話題,反而令#王珂比劉濤年輕#、#劉濤口紅色號#和#寧靜紫色口紅#等話題登上熱搜。在這種避重就輕的話題氛圍下,嘉賓間的互動,往往限制在各自價值觀的舒適圈內,而未能就婚姻問題展開全民熱議的結果,其實也並不令人意外。

劇集熱對壘綜藝冷,觀察類綜藝千篇一律?

就暑期檔的大環境而言,與綜藝搶奪同期受眾的,其實是《陳情令》、《親愛的熱愛的》及《長安十二時辰》等高話題度的熱播劇。而在綜藝市場整體疲態盡顯、吸引力缺乏的當下,《我家小兩口》等情感觀察類綜藝,想要突破層層圍攻「爆款」出圈,並非易事。

另一方面,情感觀察類綜藝經歷過井噴式的發展,對自身新鮮感和共鳴感的深度透支,使得節目創新的難度日益加大。特別是,某些綜藝的節目模式背後,往往藏著其他綜藝的影子,比如《妻子的浪漫逃離》之於《妻子的浪漫旅行》,《我家的熊孩子》之於《我家那小子》,《我女兒的男人們》之於《女兒們的戀愛》和《女兒們的男朋友》等,無形中加劇了觀眾們的審美疲勞。

除節目模式同質化之外,普遍走翻炒話題的綜藝路徑,也在透支著日漸乏力的市場。在內容創作層面,「家長里短」的婚戀話題,固然可以引流大眾話題,卻也提高了題材原創和精準洞察社會情緒的難度。比如,當下「催婚內容」就曾因在多檔節目中反覆出鏡,首當其衝地引發了不少的反感。

自2013年韓國最早的觀察類綜藝《我獨自生活》開播、明星私生活成為普通人「窺私」的看點以來,「觀察室+真人秀」雙層敘事模式,在我國綜藝市場海量節目的嘗試中逐漸成熟起來。但與此同時,同質化的內容扎堆出現,節目中針對婚戀、職場、代際或社交等的價值認同,往往無法在短時間內輕易打動觀眾,再現收視奇蹟。

盲目跟風及模式套作造成的「同質化」泛濫,曾令選秀和戶外競技類綜藝,幾度元氣大傷,如今也正在成為情感觀察類綜藝爆紅的來路,可誰又能肯定,這一定不是歸途?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k/LNEKMGwB8g2yegNDiXLq.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