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堡壘》的失敗,不要太怪鹿晗,導演沒必要道歉

2019-08-16     小豆豆說電影

在《上海堡壘》正式公映之前,就已經傳出消息,它並非是一部優秀的影片,反倒像是一部國產爛片,又是捆綁《流浪地球》營銷,又是套科幻外殼講愛起故事。但那個時候《上海堡壘》還沒有正式公映,誰也不知道,到底會不會成功的打臉那群叫黑的眾人。



在《上海堡壘》正式公映之後,全網輿論下陷入了一片批判的聲音,直指鹿晗成為了這部影片失敗的關鍵。在一片叫罵聲中,導演滕華濤出來向大眾道歉,並且說,不希望自己的作品,關閉了中國科幻電影的大門,並且保證自己一定吸取教訓,為大家帶來更好的作品。



於是,大眾也開心的接受了滕華濤導演的道歉,並且喊出了,要想拍出好電影,就要寫好故事找好演員的口號。這句話是沒有錯,但是卻依舊沒有一個人能夠提出具體的方法論,什麼樣才是好電影,什麼樣才是好演員,這個問題都沒有回答清楚。所以我們需要回到《上海堡壘》從它失敗的教學中找到答案。



2016年的,鹿晗主演的《盜墓筆記》在暑假檔,拿下了超過10億元的票房,吳亦凡更是在《西遊伏妖篇》中創下了16億的票房。哪怕這兩部影片,在豆瓣上的評分,一部4.7,一部5.5。投資方卻依無視觀眾的反饋,因為觀眾討不討厭無所謂,反正市場上喜歡就行。



那年的《爵跡》,雖然被大眾罵慘了,但是卻依舊不能夠撬動流量在票房中的地位。後來一部又一部的IP+流量的影片上映,卻撞上了《戰狼2》這塊鋼板,強勢歸來,引爆了整個夏天。



但那個時候也只是稍微撬動了下,在大多數投資人的眼中,《戰狼2》不過是短暫的一瞬間,正所謂現象級電影,也就是現在火勢正旺,等風吹一陣子就沒了。但令它們怎麼也沒有想到的是,後來的《我不是藥神》,《紅海行動》,《流浪地球》,涉及到了各大類型片的題材和話題,這些優秀的電影人終於在得到了應有的回報。



我能想像的到,在17年拍攝《上海堡壘》的時候,製片方的用心良苦,那個時候「流量明星」,還是電影票房的正元素,哪怕是周星馳,張藝謀,陳凱歌,馮小剛都會用流量藝人。甚至連原著江南,在自己的微博中更是自信大方的說道,「我的電影用了鹿晗「。



在那個絕望的時代,流量代表著票房,代表著一切,又何況還是需要站住腳跟的滕華濤,滕華濤是一名商業導演,他需要拿出票房的數據,他需要拿出作品去和其他崛起的導演競爭。只有作品和票房才能守護自己是國內頂尖著名導演的寶座, 但恐怕連滕華濤自己也沒有想到的是,流量藝人的保質期實在是太快了。2018年,吳亦凡主演的《歐洲攻略》上映,票房慘敗,悄然收場,甚至連幕後上市的製片方企業,都受到了股市的巨大的衝擊和危險。



誰也不曾想到,向來巨大的資本,卻被成熟覺醒的觀眾給衝垮了,泛濫的娛樂圈內更是重新洗牌,一剎那間,流量反而成為了票房的負面效應。本來電影的宣傳早在今年年初就已經小範圍內宣傳過了,但是面對商業決策的失敗,在上映之前把所有的口號,對準了科幻,直接捆綁住了《流浪地球》,這部今年最火的現象級電影,很可惜但還是把自己給玩砸了。



當然要怪的話,宣傳上找來的公眾號要負很大的責任,這些期待後的失望,都是毒sir,獨立魚,虹膜推薦後的節奏帶出來的,是他們說《流浪地球》打響頭炮之後,接下來的第二棒交給了《上海堡壘》,人家官方可以從來沒有說過這句話。官方只是花錢宣傳了,是後面來的人拿錢去宣傳了。不過人家推文說這話也無可厚非,畢竟推文的本質上就是一種商業。



所以《上海堡壘》的失敗,不要太怪鹿晗,鹿晗是藝人,後面有經濟公司,如果要他承擔責任他可以拒絕,但在條約面前,他只是被經濟公司拿槍使。也不要怪滕華濤,他是拍了部很爛的電影,但他至少終結了流量的時代,他關閉了小鮮肉時代的大門,這可比開啟中國科幻電影重要的多了,也別太怪這些公眾號,人家是企業,企業的目的就是盈利,要怪就怪這萬物的資本還在作祟。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k/LGcHnGwBvvf6VcSZftnI.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