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大部分蘇仙人都不會陌生的地方
13家政府機關單位駐紮在此服務便民
堪稱蘇仙區的「政治中心」
如今時光荏苒
只剩斑駁的老建築與居住在此的老人
還能印證此地舊時光的輝煌
-城跡·高山背-
在蘇園路一直向著蘇仙嶺的方向走,你就能路過蘇仙區的「行政中心」高山背。東以桔井路為界,南以蘇園西路為界,西以鐵路為界,北以電桿廠路、楊家灣路為界。
每日那裡摻和最多的不是辦公室里的鍵盤打字聲,更多的是街頭商販的叫賣和孩童打鬧的戲語,如同蟬鳴一般,叫醒每個高山背人的夏天。
如若你住在飛虹路附近,站在高樓之上可以看到高樓裹挾著土黃、青灰的老居民樓,新城舊城的分界,也在這模糊了起來。
人煙漸少的高山背,已經不像過去那般火熱,搜索一下蘇仙區地圖,小小的高山背要比想像的豐富許多,13處蘇仙區機關單位矗立在此,曾是各處的辦事要地。
「開在街兩旁的菜市場?」
從蘇園路處拐進,沿街兩邊密集分布著有超市、粉店、汽修店、服裝店等。街邊也林立著各個單位,無一例外,它們都充當著這條街的一員。
街邊的捲簾門大多都已緊閉著,寂寞冷落的牆角早已布滿了灰塵與蛛網。
街旁開著副食店原始老電桿廠的員工的劉叔笑著說道:「你要是早幾十來看,還能看到每天如過節聚會的盛況,每日菜農、小販等,街邊林立著,可以從街這頭一直擺到楊家灣為止,怎會是如今每天的「字牌局」都要等上半小時人才能湊齊。
對很多人而言的老城區印象充斥在這裡,悠閒的氛圍和濃郁的煙火氣是住在這的主旋律。
向前走著,站在高山背唯一的十字路口處,朝楊家灣望去,道路從寬暢的四車道變成了略窄的雙車道。
已經營業不知多少年頭的棉花店依舊被人需要著,它也知道,以前的老主顧,已經越來越少,也曾在想到底那天給自己真正休息,吃喝菌不知道,因為吃喝菌沒有因此多問。
往下走著,蘇仙區機關幼兒園默默杵在路邊,往上延後20年,大部分住在附近的80後都統統在這待過幾年,完成了「熊孩子的進化」。
擱上以前,這幼兒園門口也是被各路小販霸占的道。行走在此,那都是帶著銳利的目光,看著想要的便上前與攤主「切磋」一番,不至滿載那能歸家?
自2009年5月起那些街旁的小菜小販都已受到了政府的號召,搬遷至了新菜市場內,每天顧客與攤主的切磋依舊,只不過卻總感覺少了點行走在街上的那股「自在氣」。
「蘇仙區最大的電影院?」
從小住在高山背的朋友說:「住在這裡的人,那可心裡都住著個放蕩不羈的靈魂。你要問這放蕩不羈的靈魂是怎麼來的?那就是曾經蘇仙區影視廳給的。」
我們按著兒時的回憶找尋到了當年影視廳的戶外放映廳地址,這裡的道路比以前好走了很多,從電桿廠走過來不需要再翻一道牆,當初坐著齊看電影的位置,早已變了模樣,蘇苑小區的門口坐著納涼的爺爺奶奶。
嘴裡都操著那口音偏重的地道郴州話,細說著家長里短,就是不知道有沒有聊起曾經共聚在一起看露天電影。
這是只有在那個年代才能擁有的集體回憶,也是因此,那個年代的人們那怕時光婆娑依然熱愛著沒事聚一聚。
在分外強調獨立個體的今天,這份熱絡已快成為那個時代最後的記憶。
之後另建的蘇仙影視城,建立在桔井路與高山背路交匯處,門口的售票處因無電影播放已無人值守,門口的小賣部捲簾門也緊閉著。
我們走上前去,樓道牆邊依舊掛著各色電影海報,不過已經不算新,大多都是前幾年的電影。
二樓昏暗的放映廳前,從斜角75°的窗戶旁照進的陽光是整個大廳最大的光源。
這時如果有兩位穿著綠色舊軍裝的男女走出放映廳,你也許也會恍若失神,想著莫非是走進電影《芳華》的場景。
「蘇仙區供銷社」
在那個商店還不叫商店,叫供銷社的年代,大多數商品都是憑票供應的。蘇仙區供銷社就與影視城對立而望著。
當年的商品匱乏,不像現在動動手指就能購物,樓下的也曾經是風靡郴州的華聯超市所在地,如今已變成現在的愛心文體。
當初超市上班的員工,怕是怎麼也想不到這兒會變得如此繁華。
再沿著高山背路向蘇仙區政府望去,如今的生源超市與工商銀行等地,曾經都只是一片小樹林。
那時的人們大多都是感性的,年輕人們在樹林念著從書上看來的詞句組成情書說給身旁的姑娘聽。當時這一切,對吃喝菌身旁的小夥伴可造成了不小的衝擊。
心底暗暗發誓,自己也要學會寫情書,念給未來的那個她聽。可這片樹林成長的比他稍快一點,這塊區域如今銀行、百貨超市便民設施齊全,而他也獲得了人到中年的「油膩」二字的加持。
老電桿廠附近依舊在過著工地施工的日子,在郴州的人們,似乎已經漸漸習慣老城區的拆遷改造。
三年時間裡我們見證了這座城市不低於10處的改造,從官莊坪到下湄橋各大工廠舊地,從馬家坪到九渡江……背後往往都是類似的情景。
大多數都依依不捨告別多年經營的家,去新的地方開始新的生活。
對於此地的棚改,大多數人都是接受的,只因老居民區的陳舊已帶來了許多安全隱患。
2015年時高山背電桿厂部分地處高處家屬區因暴雨影響,已經有了嚴重的地質災害隱患,各式的的監控器械都已布置在此,如若發生險情好第一時間疏散此地的居民。
離開此地,同行的小夥伴又帶著吃喝菌去逛了逛他兒時的故地,說了些都是不能告訴父母的犯渾事跡。
一棟數十年的舊樓,依如今的審美看著依舊別有一番風味,住著的有是誰?吃喝菌至現在都不知曉,不過又有誰會在乎呢?
時間的厲害之處,往往是不知覺時卻造就巨大的變化。
對於高山背,這樣的感受尤為強烈。
傍晚時分,從老街溜出,穿過蘇園路,到達曾經的蘇園中學。如今早已遷址,只剩下改頭換面的29完小。回頭望去,高山背的路口越來越小,越來越暗。
細想高山背的這些年,相比其它地方大刀闊斧的改變,它的變化是來的緩慢的,這裡的居民們也已經習慣了這樣的生活。
如若新的改變已經降臨,居住在此的老居民又該以怎樣的心態來看待,或匆匆,或無心,或奔波,或路過?
探索城市的老城跡,我們發現組成這個高山背最迷人的部分,是實實在在地在這生活的人,洋溢著青春期許的學生,街旁搓著麻將的大伯大媽。
他們用著自己的眼睛凝視著這街巷,街邊飄來的煙火氣,絢爛了整個街道。
日子有來有往,城市,繼續轉動。
曾幾何時
經常厭惡於穿梭狹小侷促的街道
如今重回舊時的老街道
竟有些許的不舍
#你在高山背有什麼記憶#
文末我們聊聊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