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步,與世界同步
還記得高考的第一天你是什麼狀態度過的嗎?
2020年的寒冬,讓所有人的步伐變得蹣跚
2月,關於停課的消息層出不窮;
3月中旬,全國陸續開始實行網絡授課;
3月底,正式確認2020年高考
將延期一個月舉行;
……
在一則又一則「刷新歷史」的新聞中,高考生無疑成為了一個備受關注的群體——除了需要面臨的學習壓力,還要時刻保持著安全距離進行學習和生活……對他們來說,無論疫情還是高考,都成為了一場重大的考驗。
因為大愛,可迎萬難。於是,便有了那些溫暖而有趣的故事:
- 1、高三復學封閉管理後,學生理髮成為難題,衡水中學老師自學為學生們理髮;
- 2、河南高中老師幫忙把孩子們的口罩輕輕鬆開,便於午休;
- 3、廣西北海第七中學高三學生複課,每張餐桌都設置了隔板,滿屏都是高考知識點;
- 4、廈門學校安排學生們錯峰上廁所,廁所外還配置「監考老師」;
- 5、棗莊八中老師幫學生們打掃寢室、搬運行李,高三女生與班主任「隔空擁抱」;
- 6、武漢交警全程護送高三學子復學;
「你們只管努力,剩下的交給我們。」為了保障學生的安全,為了給考生提供最好的環境,社會各界都拼盡全力成為了最堅實的後盾,而那些真正擁有夢想的孩子,又怎麼會擔心害怕呢?
距離高考就剩下不到30天了,到底能做什麼?複習的最後階段,絕大多數學校都把時間留給了學生,除了考試和評講,其他時間都安排自習和答疑。平時被一輪二輪壓得喘不過氣的你們總是盼望著能有自主學習的時間,現在這樣的機會真的來了,不少同學卻亂了陣腳,陷入了更深的焦慮和迷茫。
「最後30天還有用嗎?」又或者「最後30天到底應該做什麼?」這兩個問題無疑是萬千考生心中的兩座大山,時間越少越是壓得人喘不過氣。
可倘若再迷茫幾天,就會導致時間更少,那乾脆連喘氣都不再有必要,只能被迫「順其自然」。
今天恰好離高考還有30天,雖然時間緊迫,我們也要從「心態」、「學習」、「複習」三個角度解決好上面的兩個問題,哪怕不能保證質的飛越也至少能獲得與其他同學相比可觀的相對優勢。
心理篇
高考是一場公平的考試,這意味著不存在保證你在短時間可以快速提分的方法。因為如果存在,那高考對於那些不知道這個方法的同學來講就不再公平。高考40年的發展不可能讓這種情況發生。這不是潑冷水而是嚴密的邏輯推理,這就是現實。
最後30天更多是對前面三百天及一千多天的總結、補充和複習,而非一廂情願地「平地起高樓」,更像是錦上添花,而算不得「雪中送炭」。
所以市面上凡是聲稱「一個月保證提分XXX」、「一個月絕對逆襲XXX」的課程和資料你們都要多加小心。或許他們舉出的耀眼事例都不假,但更可能的情況卻是成百上千個學生里僅有一個做到了他宣傳的地步。果真如此的話,那種成績很明顯是跟那位學生本身關係更大而非是出售的課程或者資料。
只要把「公平性」三個字記在心裡,踏踏實實做好手裡的事而不留意投機取巧,就是你自然的選擇,少走彎路不敢保證但一定可以少花不少冤枉錢。
最後30天「不貪」玄迷的飛越、放棄過高的幻想能讓你保持清醒,而清醒地自我認識是走好最後一段的堅實保障。
學習篇
當領路三百天的老師突然放手,很多同學陷入了迷茫,有的做出了不明智的選擇,有的索性全然放鬆聽天由命。既然來之不易,那我們更需要合理的規划去把時間最好地利用起來。
先說三個臨考複習常見的誤區。
第一是「全無規劃」。
抱著「天生刷題必有用」的心態努力刷題改錯,卻很容易陷入強勢科目做著爽便多做,弱勢科目做著不順就能拖再拖的舒適誤區,也容易遇到弱勢科目弄懂一個題目花費大半天嚴重擠壓其他科目時間的窘境。
第二是「全科兼顧」。
弱科不甘心,強科不敢放,什麼都想要結果卻什麼都做不好。「什麼都是重點意味著沒有重點」的道理是清楚的:時間總量有限,無側重均分的科目越多,每個科目的時間就越少。因為強勢學科只剩難點,勢必需要大把時間;又因為弱勢學科漏洞繁多,也需要大量時間,導致你以為「全科兼顧」是兩全其美其實不過是捉襟見肘。
第三個是「分科突破」。
對於最後一個月,把時間分成好幾份,比如第一周只做數學,第二周只做物理這樣的形式其實有非常大的隱患:複習後期,科目的大部分知識都已經被了解或掌握,需要補的漏洞是少數,這也意味著那些300天都沒有掌握好的部分可能原本對於你就是較難的部分,當你花費七天的時間專心突破他們,運氣好顯然會有可觀的進步但更可能的情況是時間花了進步卻不明顯。
如果說進步不明顯尚且可以忍受,那試想在數學花費了一周進步卻不明顯的情況下,你就要按計劃開始對物理為期一周的複習了,這時你的心態會是什麼樣呢?
一定會自我懷疑,這種情緒無疑會讓你的物理複習效率更加低下。再如果物理一周後進步也不如你想像的明顯,那後面的化學生物別說效果了,是否還有信心開始可能都要花上一個問號。還記得吧,時間緊迫不可怕,可怕的是你選擇了放棄。以上還不算因為花費了過多時間重複已經掌握的內容造成的時間浪費以及專心突破後面學科造成的先前科目的知識遺忘,所以過於純粹的分科突破並不適合最後一個月。
說這麼多,歸根結底不過一句話:「指向不清晰的複習不適合最後30天」,我們需要更適合臨考衝刺的複習策略。
有一點毫無疑問,二輪結束以後,於是查漏補缺變成了複習的主旋律,因為老師能教的都已經教過了,所以更適合臨考衝刺的複習策略當然應該是最有針對性指向最明確的查漏補缺的方法。我稱之為「帶問題單點突破」。
這裡的關鍵在於帶著問題去複習。
喝杯下午茶
看舊不看新
最後階段不建議大家再去做太多全新的題目,而應該集中精力把已經做過、訂正過、梳理總結過的題目完整消化。
不僅僅是因為做全新的題目需要耗費更多的時間更是因為高三已經過去330天,每個同學做過的題目應該已經足夠多,再多做幾十道全新題目對整體的意義其實已經不大。用做幾十道題全新題目的時間去複習幾百道甚至上千道做過的題目,把遺失的記憶喚醒、把理解過的內容加深,總體看來效率更高。
看易不看難
每個同學都該對自己的真實水平有一個客觀的評估,然後把有限的時間花在難度適合自己的題目之上。
「放棄分為兩種,一種主動一種被動,前者是智慧,後者是崩潰。」我希望你成為前者。
選擇放棄不是迫不得已而是為了全局最優。
好了,上面就是從三個角度給高三學子「最後30天如何衝刺」的學習建議,希望能解決大家的一些困惑也在如何規劃複習上給大家一些啟發。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k/LFZcoXIBd4Bm1__Yu4jT.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