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台,位於江蘇省中部沿海,北緯 32°33′~32°57′,東經120°07′~120°53′,處於南通、鹽城、泰州三市交匯處,東抵黃海,西襟沃野,南依長江,北望徐淮。市域總面積3176平方公里,總人口113萬,轄14個鎮、4個區,是江蘇縣域最大的城市。
全國縣域經濟百強市
中國優秀旅遊城市
國家級生態示範城市
中國二胡藝術之鄉
中國發繡藝術之鄉
國家環境保護模範城市
國家衛生城市
國家智慧財產權強縣工程示範縣(市區)……
一個個國家榮譽
飽含著東台人的驕傲
在東台,有位明朝的哲學家,他叫王艮
在東台,有位布衣詩人,他叫吳嘉紀
在東台,有位畫家,他叫戈湘嵐
在東台,有位翻譯家,他叫戈寶權
在東台,有個新聞學奠基人,他叫戈公振
在東台,有位書法家,他叫高二適
在東台,有位雕塑家,他叫吳為山
在東台,有個奧運冠軍,她叫湯紅霞
在東台,有個青年歌唱家,她叫吳彥凝
黃海國家森林公園
西溪古城
董永七仙女文化園
條子泥觀湖區
安豐古街
永豐生態園
經濟植物園
甘港村
在東台,有種百吃不厭,叫魚湯麵
魚湯麵的麵條細滑,湯白如奶,每一根麵條都充分吸收了湯汁的鮮美。民間常有「吃碗魚湯麵,賽過老壽星」之說,可見人們對它的喜愛。
在東台,有種鮮嫩,叫文蛤
蔥姜水煮或者猛火快炒都是鮮嫩無比,有天下第一鮮的美譽。
在東台,有種老字號,叫陳皮酒
陳皮酒是東台傳統名酒,口感稠綿醇厚,香味獨特,落口甘暢,餘味悠然,如今陳皮酒已遠近聞名,堪稱東台一絕。
在東台,有種傳統茶點,叫酥兒餅
酥兒餅從裡到外層層起酥,乍看活像一朵微開的金菊,故又叫「千層酥」。入口酥鬆香脆,越嚼越美味的特點,用當地人的話來說,是「吃著打嘴也捨不得丟」。
在東台,有種咸甜和諧,叫龍虎鬥燒餅
甜味和鹹味以一種玄妙的比例混合在一張餅中,這種玄妙讓人想起了太極。咬一口,你的味蕾在甜咸之間交替,帶來的刺激和愉悅只有吃過的人才知道!
在東台,有種鮮美可口,叫紅燒小眼睛
梅童魚為東台近海又一特產,頭部渾圓、眼睛細小俗稱小眼睛。紅燒之後的小眼睛味香肉綿、湯汁濃郁、色澤艷麗!
在東台,有種美食,叫大雞抱小雞
借「天仙配」的傳說,寓婚宴吉祥之意。這道菜香氣醇正、肉質細嫩!
在東台,有種鮮美至極,叫河蚌豆腐
殼薄肉嫩,有鮮美之味,配上豆腐燒之,鮮嫩至極。
在東台,有種記憶中的味道,叫臭干
臭干是東台有名的小吃,一塊塊方正的豆乾在油鍋里很快就膨脹鼓起,呈金黃色,炸之前的臭味也消散了許多。放點紅辣椒,放點蔥、蒜,光看醬已然覺得十分誘人。
在東台,有種遠近聞名,叫東台西瓜
甘甜汁多、消暑解渴的東台西瓜,成為全國第一個「中國西瓜之鄉」。
董永傳說
@王恒生 攝
東台西溪古鎮,離東台城三里,為西漢設置。秦前為吳的屬地,漢代即很繁榮。據清代劉積蘭《彭城堂筆記》記載:西漢時,山東巢州有一個農女叫張七妹,隨父逃荒到東台西溪,見董永賣身葬父,身受苦辛,很為同情,就嫁給了他。家貧無食,七妹把藏在懷中的一張「蠶子」孵化,摘桑葉飼養,三年後,四鄉八鎮廣為推廣。七妹用織絹償債,操勞過度,死去,遺有一子一女,鄉親們很懷念她,就附會她是七仙女下凡,後歸天庭。
@孫家錄 攝
近年來,東台市在西溪古鎮圍繞孝賢文化和愛情傳說兩大主題,精心設計和建設了董永七仙女文化園。「東台人文歷史沉澱十分深厚,要不斷加以發掘,用文化支撐旅遊,用旅遊傳承文化,切實做好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管理和合理利用工作。」東台市有關負責人表示,「董永傳說」作為一個文化品牌,對東台民風的淳樸、孝賢文化的弘揚,都有積極的促進作用,「董永傳說成功入選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更增添了西溪古鎮的文化魅力。」
東台發繡
發繡,是用優質人發繡成的工藝美術品,與其它刺繡工藝品相比,用料奇特,具有不腐、不蛀、不褪色之特點和古樸典雅、蒼潤秀麗之風格。發繡藝術距今已有1300多年歷史。東台發繡用本地沿海地區少女長度30厘米以上的優質頭髮作為原料,由設計師設計樣稿,通過畫師在塔夫綢等面料的繃布上運用繪畫技藝勾樣,繡工們選用優質人發穿針繡成多樣優美的畫面,經過裝裱,成為一種傳統工藝品。
@嚴海長 攝
近年來,東台發繡不斷推陳出新,作品也頻頻在國內外文化交流中大放異彩,聞名天下。隨著發繡技藝表達方式的更多元,更豐富,以尊崇生命情感為主的發繡作品也更受現代人鍾愛收藏。如今東台「中國發繡」已被列入江蘇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並在國內國際博覽會和民間藝術博覽會上屢獲殊榮。自2007,國家正式授予東台市「中國東台發繡藝術之鄉」稱號以來,東台發繡迎來了一個蓬勃發展的春天,發繡作品的收藏價值和技藝都有很大提升。
東台陳皮酒釀造技藝
@張羅寶 攝
東台陳皮酒釀造技藝,源於江蘇省東台市東台鎮,是採用「淋飯法」,沿襲傳統米酒釀造程序,輔以多類中草藥浸制而成的滋補黃酒的手工技藝。原名「八珍湯」、「陳醅瓮」。
@陸志祥 攝
陳皮酒作為東台一大地方特產,在東台可謂是家喻戶曉,但很多人並不知道陳皮酒的釀造技藝,作為非遺傳承人,希望將這一千年釀造技藝宣傳和繼承下去。
弶港漁民號子
弶港漁民號子是幾百年來漁民從事海上捕撈生產,在生產過程中利用最原始的勞動工具與大海抗爭中逐步形成的一種民間音樂。弶港漁民號子口耳相傳已經有二百多年的歷史。
@高曉明 攝
據《東台縣誌》記載,清末宣統年間,是弶港漁號子的鼎盛時期。當時,每年農曆的二三月是捕撈小黃魚的最佳時期,漁民們從正月初就開始準備繩索、網具等捕撈工具。在這一個多月的準備時間內,漁民們除了吃飯時不打號子外,平日不管肩挑手拎、推拉抬撬,均打號子。整個弶港里,每天漁號子聲不絕,聲勢震天。
東台魚湯麵技藝
@鄒翠翠 攝
東台魚湯麵,源於清乾隆三十三年(公元1758年),已有200多年歷史,是「江蘇名點小吃」。東台魚湯麵是江蘇東台市漢族傳統麵食,屬於蘇菜,主要原料是麵條,湯白汁濃,滴點成珠,清爽可口。其湯白質濃似乳,味道鮮美可口,面白細勻不膩,湯質點滴成珠,營養極為豐富。由於魚湯內含大量的鈣質、膠質,且溫脾健胃,補虛療腸,經常食用,益處無窮,素有「吃碗魚湯麵,賽過老壽星」之說。
@鄒翠翠 攝
200多年來,東台魚湯麵一路飄香:1915年,獲巴拿馬國際博覽會金獎;1978年,被命名為「江蘇省名點」;1988年,被命名為「中華名小吃」;2008年被列入《鹽城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今年年初,被正式列入江蘇非物質文化遺產。11月中旬,在首屆中國金牌旅遊小吃比賽中,東台魚湯麵在上百種小吃中脫穎而出,一舉奪金,獲得了中國旅遊協會、中國旅遊飯店業協會頒發的金牌和證書。
富安酥兒餅製作技藝
酥兒餅是富安的一種傳統茶點。據說明代就有了,揚名卻在清乾隆年間。相傳乾隆皇帝下江南時,品償後讚不絕口,一時酥兒餅美名遠揚。酥兒餅是以麵粉為主料,揉成麵糰以後再包入餡,最後經油煎而成。因為酥兒餅從裡到外層層起酥,乍看活像一朵微開的金菊,故又叫「千層酥」。酥兒餅有用赤豆沙、桂花和庶糖調製的甜餡,也有用鮮肉、油渣、蔥花、鹽和味精調製的咸鮮餡,具有入口酥鬆香脆、油而不膩、越嚼越美味的特點,用當地人的話來說,是「吃著打嘴也捨不得丟」。
富安酥兒餅形似菊花、層層起酥、酥而不焦、油而不膩營養特點及功效 富含蛋白質、碳水化合物,鈣、磷、鐵等營養素,具除熱毒、散惡氣、消脹滿、利小便,補虛強身、滋陰潤燥、豐潤澤膚之功效。因富含油脂,適量食用有益健康。
許河雜技
作為鹽城雜技的支脈,許河雜技緣起東台市許河鎮姚進根寄身鹽阜雜技班子潛心學藝,返鄉後獨立創立「姚家班」,民國時期便組建民間雜技演出團體「如山雜技團」,成為鹽阜地區新興的雜技團,擁有自己的雜技高手和演藝能人,在鹽阜地區名聲大振,後整合同鄉「王侉班子」(系鹽阜雜技「王錦生班子」分支,民國時期組建的「新勝雜技團」)形成了蘇北有名氣的「許河雜技」。
車技(孫家錄 攝)
據考證,許河雜技已有120年的歷史,屬於鹽城雜技「建湖十八團」的支脈,緣於許河 「雜技姚家班子」與建湖雜技一脈嫡傳許河人創立的「雜技王侉班子」長期合作在鹽阜大地上演出、生存和發展而得名「許河雜技」,入選鹽城市人民政府2013年11月公布的第三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蹬技(楊靜 攝)
安豐麥稈畫
麥稈畫作品《安豐古街》
麥稈畫就是用麥稈製成的工藝美術品,是一門綜合藝術,涉及到書、畫、剪、烙、裱等諸多領域。
麥稈畫傳承人--劉用明(孫家錄 攝)
在東台安豐古鎮,流傳著一種特色的民間工藝品——麥稈畫。其淵源可溯至隋朝年間,後隨歷史朝代的更迭,麥稈畫藝術一直在民間綿延不斷。
後港茶干製作技藝
東台「後港茶干」又名「王氏茶干」,是王氏三兄弟共同執掌的一份祖業。美稱「香茗超香乾,賽過活神仙」。扁扁圓圓,袖珍小巧,色呈醬黃,似蒙一層薄薄的秞質。拈一片在手,異香撲鼻,小口嚼食,肉質堅實而又不失柔韌,密膩而又不失嫩滑。
@嚴海長 攝
後港茶干可用於盤中配菜,亦可品茶小吃,即便隨意放塊嘴裡也咸甜適度,齒頰留香。
@陸志祥 攝
後港茶乾的整個製作過程沿用著傳統手工,道道工序嚴謹、處處注重質量。多年來沒貼一張廣告,沒印片紙介紹,只憑食客相傳,卻暢銷不衰。
弶港排斧
二百多年來,弶港海域在修造木質帆船時,領班師傅根據船體的結構,必須把每塊木板之間縫口用麻絲、油灰填滿,從而使漁船不漏水,安全出海。在日常漁業生產過程中,漁民們為了給新造漁船壯船膽,祈福海龍王保佑出海安全,從而取得漁滿艙的好收成,同時結合木工師傅的造船、修船的實踐,逐步形成步調一致的排斧造船的技藝模式。
@張捷 攝
弶港漁民習慣把「排斧」說成「排富」,來寄託他們對未來生活的美好祝願。所謂「排斧」,就是用油、麻、灰等混合均勻的填料,嵌於船身縫隙處,以防海水滲入蝕船。排斧工序分鏟縫、上底灰、捻麻腰、嵌麻絲、分麻板、拆嵌麻板、切碎、排斧八道。要求把所有的填料排得勻稱,密度、深淺都要一致。參加排斧的都是手藝高強的木工,他們誰都不甘示弱.在領作師傅首斧的指揮下,所有木工齊聲應和,發出有板有眼、排山倒海般的「噠」聲,極富節奏感,堪稱一首漁民打擊樂。每逢排斧,漁民們都呼朋結伴,扶老攜幼,從四面八方湧向海灘,齊聲喝彩助興:「排富!排富!」其場景十分壯觀。
弶港排斧這一風俗一直沿襲至今,經久不衰。也難怪,終年與船相依為命的漁民,理所當然用弶港排斧等風俗,來寄託他們對未來生活的美好祝願。這也就是弶港漁民習慣把「排斧」說成「排富」的緣故吧。
里下河龍舞
舞龍是蘇北里下河地區傳統的民俗文化活動,具有濃厚的民族文化氣息。
@陸志祥 攝
起初,舞龍主要是用於祈求祝福,預祝來年風調雨順、五穀豐登、國泰民安等。
@陸志祥 攝
解放後,舞龍作為一種百姓喜愛文娛活動,經常在節慶時作表演。
許河豬頭肉製作技藝
許河豬頭肉,俗稱燒臘子。經過近80年的工藝演變,逐漸與傳統意義上的熏燒、醬制有所不同,許河豬頭肉已經發展成為典型的滷煮特色食品。
@魯傑 攝
在許河鎮許樂村,有這樣一家賣豬頭肉的小店,不過三四十個平方的樣子,賣豬頭肉卻「跩」得很。很多美食愛好者數里路趕來只為買肉,並且買肉先前要預訂,如果晚點就買不到豬頭肉了,「小鍋煮豬頭肉香,廚房的鍋煮八九個豬頭剛剛好,煮多了,豬頭肉就煮不透不好吃了。
鹽通滬高鐵通車後,東台到上海將只有「一杯咖啡的距離」。
東興高速公路建成後,東台將告別西出無高速的歷史。
344國道、610省道等國省幹道沿線上,綠色植被由低到高層次分明,淺黃、深紅、綠色等互相襯托,從天空俯瞰,如一條七彩飄帶串連城鄉。新修建的鹽通高鐵橋墩由南向北蜿蜒於生機勃勃的田野間。提檔升級的農村公路寬達6米,來往車輛順利交匯,各奔東西。
近三年來,我市加快構建互聯互通、外聯內暢的「新交通」,城際快速路、610省道、344國道、229省道、海陵路南延工程等5條重點國省幹道建設全面鋪開。去年我市進入公路路網建設提升三年行動計劃收官之年,交通建設全面超額完成年度目標任務。
——在交通建設的力度和速度上,兩年建設一級公路110公里、新增里程60%,對80%的市域骨幹道路實施改造提升,行政村雙車道四級公路實現全覆蓋;
——在現代交通體系的新格局上,以市區大外環、市域一級公路大環線形成為標誌,「三橫六縱」的城鄉快速路網取得重大進展,城際快速路、610省道、344國道建成通車;
——按二三級公路標準新建改造市域骨幹道路106公里,麋鹿線、東溱線、時溱線、海南線等公路建設完成,改造農村公路危窄橋樑106座,將3.5米寬的農村道路擴寬至6米,完成提檔升級四級公路240公里;
——鹽通高鐵順利開工建設,承台建設、現澆梁建設迅速推進,高鐵東台站、北海路下穿鐵路等配套工程穩步實施;
——東興高速項目落地,城市高架概念方案報市政府決策。
東台是古樸的,是婉約的
也是積極的,是活力無窮的
它有很多名字,很多樣子,很多故事
在東台
夜幕深濃,燈影迷離
有人沉默不語,有人嬉笑怒罵
貧窮或富有,粗糲或精緻
都能找到家的感覺
這就是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