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企業信息化項目評估的基本分析
企業進行投入,是希望能夠得到回報,這也是企業經營的目標,信息化的投入也不例外。
信息化投資回報直接體現:成本的降低,收入的增加。
計算公式:
投資回報ROI=(節省的成本+增加的收益)/項目投資
(或者ROI=回報/在約定時間,或財務攤銷期的投資額)
在網絡數字化營銷環境下,由於信息化投資的經營目標複雜化,不再是簡單直接的增加銷售額,還要追求多渠道、協同合作等目標。
在特定企業機制下,多部門共同協作完成項目,完成的過程和質量會受到較多因素影響。同時,數字化運營需要快速升級,在形成階段性成果同時,又要追加新的投入,投入產出比有疊加因素,按照傳統思路測算比較麻煩,因此,直接預期收益比較好判斷,間接擴展延伸的附加或者叫增值收益,不容易簡單量化。
當完成初期的市場分析和顧客管理等階段性營銷任務,持續推進數字化運營,達到企業決策和分級執行全覆蓋的系統化水平以後,數字化系統就變成企業的高附加值資產,甚至可以形成服務包,對外銷售。其中基本包括後台數據系統和前台服務系統,目前多數企業都在這個進程中探索創新,沒有發現比較穩定的評估工具體系。
二、對於短期實施項目的簡要評估思路
通過與業內信息化同仁的探討,結合自己企業信息化項目的工作情況,我們認為可以通過考評長期因素(客戶忠誠和品牌形象等定性因素)與短期因素(成本和收入等定量因素),綜合評估有形和無形的收益。
其中,重點是分析可變成本,也就是人工效率成本的變化,還有數據化帶來的增值收益(也就是數據產品化,產品輸出的收益,可選時效、跨界、多渠道等指標。
具體實施的時候,可以關注以下三點:
第一、投入項目及投入的理由。也就是要解決什麼問題,這些問題給企業運營造成的代價有多大,基於此,量力而行,制定出限量評估目標,這是後期評估的標靶、基礎,是評估結果是否能夠說服人的關鍵。避免執行過程中失去目標,追加投資失去效率,在後期評估的時候無的放矢。業務範圍包括前端運營、服務營銷,也包括主要渠道經營產品組織。
第二、投入以後,對於要解決的問題的跟蹤評價。比如人工成本究竟減少多少,有沒有發生成本轉移?無人值機的店鋪推出以後,顧客光顧率到底是增加還是減少?和商品結構、空間環境結構有什麼樣的相關性?這些問題都要通過單項KPI衡量得出具體結論。
第三、數字化或者信息化項目轉化業績及收益 ?具體是指投入數字化產品以後,直接可視的銷售額、會員復購率、活躍度的指標變化;間接的拉動效益、相關連帶產品的效益,企業品牌的口碑效益等等。
三、誰來評價、評價誰?
對於信息化或者數字化項目的效益評估,主控部門應該是信息部門,財務和人力幫助分析印證,其它業務執行部門會有收益變化,可以通過經營統計表簡單分析上傳,但是他們數據資料不全,比較口徑不好掌握,對於信息化、數字化的投入產出效益很難做出客觀評價。
如果企業感覺由信息部門操控不穩妥,也可以組建評價組,公司經營管理層參與,評價會更為全面。
(來源:聯商專欄 潘玉明 魏波,本文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聯商立場)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k/L-JPjW4BMH2_cNUgrAq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