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分享一個病例:
82歲的張大爺患糖尿病27年,目前需要注射胰島素控制血糖。每天早晨7:30老伴李奶奶幫他按時注射胰島素後一起吃早餐。但某天早晨李奶奶出門買菜直到7:40還沒回來。張大爺覺得該打胰島素了,但是不記得應該打多少劑量,心裡一急把筆芯里的剩餘胰島素全打了進去。
可是等了30多分鐘李奶奶還沒有回來,張大爺逐漸覺得頭昏、煩躁、心跳很快、四肢發冷、手心出汗、渾身無力、昏昏欲睡……李奶奶回來後發現張大爺昏睡在床邊呼喊沒有回應。
馬上撥打120把張大爺送到了醫院。見到醫生後,李奶奶說張大爺平時早餐前只用筆芯里1/10的胰島素。他今天幾乎打了一隻胰島素,而且沒有吃任何食物。
醫生測量血糖:1.2mmol/L。根據病情、臨床症狀和檢查結果,張大爺被診斷為:低血糖症(胰島素使用過量所致)。醫生靜脈注射50%的葡萄糖20ml後,張大爺漸漸恢復了意識,血糖也恢復正常,轉危為安。
重視低血糖表現
血糖過低時,大腦無法獲得足夠的葡萄糖,因此可能導致暈眩、睏倦、慌亂、言語不清以及其他症狀。病情如果進一步加重,大腦高級神經中樞功能受到損害,表現為性格改變、意識障礙、神經失常、視力模糊、手足抽搐、嗜睡及昏迷等嚴重後果。心臟表現為心率加快,脈壓增加,靜息期心肌缺血、心絞痛、甚至心肌梗死。
糖尿病易發生低血糖
健康人一般不會出現「低血糖」:血糖降低時身體會出現胰島素分泌減少、胰高血糖素分泌增加、交感腎上腺素反應等生理性防禦。1型糖尿病或者嚴重的2型糖尿病患者胰島功能低下,自身防禦能力低下,出現低血糖症的風險較高。平時需要注意檢測血糖並自我識別。
糖尿病患者「低血糖」指的是血漿葡萄糖水平≤3.9 mmol/L,主要表現:
交感神經興奮症狀:震顫、心悸和焦慮/覺醒,以及出汗、飢餓和感覺異常。
神經低血糖症狀:認知損害、行為改變、精神運動異常,以及血糖濃度更低時出現的癲癇發作和昏迷,甚至死亡。
安全用藥,避免低血糖
糖尿病患者使用胰島素或者促進胰島素分泌的降糖藥(磺脲類、格列奈類)均易引發低血糖症。應嚴格遵循醫囑,學習正確的使用方法,按時用藥與進食,記清劑量。
糖尿病低血糖時的處理方法
無症狀性低血糖應在短期內重複測量、避開承擔特殊工作(如駕駛)、儘快與醫生溝通調整治療方案。
有症狀的低血糖—應確保可及,儘快服用15-20g碳水化合物(如葡萄糖片、餅乾或加糖果汁)。將血糖升至安全範圍且不導致高血糖。使用阿卡波糖的患者,由於碳水化合物吸收被抑制,只能用葡萄糖製劑來糾正低血糖。
重度低血糖—當患者失去意識或不能攝入碳水化合物時,需要家屬儘快撥打120急救電話將患者送至醫院。醫生可以通過靜脈注射葡萄糖或者皮下(或肌內)注射胰高血糖素0.5~1.0 mg,最短時間內讓血糖升到安全範圍,最大程度減少心腦損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