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抽象藝術在美學中的理解為不以描繪具體物象為目標的抽象藝術,通過線、色彩、塊面、形體、構圖來傳達各種情緒,激發人們的想像,啟迪人們的思維。
而在我們普通人眼裡,抽象往往被定義為:「看不懂」。
美國畫家雷曼創作的油畫《無題》
這幅畫名為《無題》,由現年90歲高齡的紐約藝術家羅伯特·雷曼(Robert Ryman)創作於1961年,是一幅幾乎完全空白、48.75寸乘以48.75寸的正方形油畫。畫作以有質感的白色顏料上色,帶有一點藍色和綠色的痕跡。
然而,就是這樣一幅畫作,估價高達2000萬美元(約1.2億元人民幣)。
估計參觀的人群都是:????
觀眾參觀藝術家羅伯特·雷曼作品時的反應
就這樣一幅空白畫卷價值一個億?即使我知道抽象是藝術家留給觀眾的藝術思考空間,但是這空間未免也太大了吧?
當然,如果您覺得這幅一個億名畫太敷衍,請看下面這一幅:
巴尼特·紐曼作品《Onement VI》,1953年
多了一條直線,當然,價格也多出一倍。2013年5月14日,美國抽象藝術家巴尼特·紐曼(Barnett Newman)的油畫《Onement VI》,在紐約蘇富比拍賣行,以0.438億美元的價格(約2.8億人民幣),被一名神秘買家收購。
這並不是個例。次年5月,紐曼的另一幅畫作《黑火1號》,以0.84億美元的價格,在紐約佳士得拍賣公司被拍走。(這次畫里有兩條直線)
巴尼特·紐曼作品《軍火1號》,1961年
你可能會詫異,這兩條直線賣出這樣的價錢?然而就是這樣的直線,使得紐曼的同類型作品《安娜的光》,於2013年以約1.057億美元(約7億人民幣)的價格私下成交。《安娜之光》以傲人的價格躋身世界最貴繪畫的第17位。
巴尼特·紐曼作品《安娜之光》,1968年
就是這樣,原來默默無聞的紐曼,突然有3幅作品闖入世界最貴100幅畫的行列,引起世人轟動,由此紐曼一舉成為,國際繪畫市場的新寵兒。
遺憾的是,當紐曼的畫作被全世界矚目之時,老爺子已經去世40多年了。
巴尼特·紐曼畫了24年的直線,而這些直線占據了他一生作品中的80%以上,他將這些粗細不一的直線稱為「Zip(拉鏈)」。用垂直的細線,來分割大片的色塊 ,「Zip」的稱呼雖然有些無趣,但卻是實實在在的形象生動。
畫了一輩子直線,可是紐曼的一生卻是極盡曲折。
巴尼特·紐曼
1905年的冬季,紐曼出生於美國紐約的一個猶太人家庭。高中開始,紐曼對藝術表現出了極大的興趣。博物館、美術館、藝術展,一切能接觸到藝術的地方都是他的伊甸園。
當然,參觀這些展覽需要大量的時間,所以,怎樣逃課成了紐曼除藝術之外最重要的必修課!
這樣的逃課經歷一直延伸到了大學。紐曼在校園裡主修哲學,輔修了他嚮往已久的繪畫課程。但是,紐約都市學院,一位曾經培養了11名諾貝爾得主的學校,都未能阻止紐曼逃課的步伐,大多數課程僅僅是勉強及格。
試問誰能想過,這位未來對藝術史有著深遠影響的藝術家,三次藝術教師資格考試通通不及格,最後一次的水彩畫成績,只有可憐的33分。
巴尼特·紐曼作品《是誰害怕紅黃藍III》
1927年,稀里糊塗畢業的紐曼開始了他曲曲折折的工作生涯,服裝廠工人、美術課教師、劇團經理、建築繪圖員、作家和評論家,甚至還參加過市長競選。
很多人看到這裡就會覺得這位大師還可能會擁有像熱血漫畫里絕地反擊的希望嗎?然而,事實就是:沒有一種涅槃是無厘頭的幸運。
即使是再困窘的生活,紐曼都從未放棄他對藝術的堅持,他的畫室里堆了一幅又一幅的作品,日復一日的枯燥創作並沒有削弱紐曼對藝術水平的要求。他將自己不滿意的畫作盡數燒毀。
對於完美性的追求,紐曼近乎於吹毛求疵。
巴尼特·紐曼的畫室
然而,在當時的藝術大環境里,紐曼是個不折不扣的異類,極簡的畫風、沒有明確指向的主題、去物質化的表現形式,即使是當時法國的抽象派,也沒有表現出對紐曼的認同。
都說時勢造英雄,但實際上英雄本身也是時勢的必要因素之一。在二戰之後的美國,抽象表現主義畫家異軍突起,那些凌亂的線條、斑斕的色彩,包括畫作中隱晦不敢輕易言語的政治觀點,迅速成為了紐約當時的藝術主流。
藝術家保羅·克利就曾經說過:「世界變得越可怕,藝術就變得越抽象。」
同時期藝術家波洛克作品《One: Number 31》
即使紐曼的作品依舊看上去那樣的簡單和異類,但是,幸運的是,他所代表的抽象表現主義正在逐步被藝術界認可。
線條的位置、粗細、肌理可以形成無數的可能,在構圖上同時起到了分割和聚合的作用。色彩也不是簡單的塗抹,每一種顏色選擇、每一次比例調色,都是紐曼幾個星期的思考結果。
同樣,看上去如此簡單的直線,紐曼甚至需要花上半年甚至一年的時間去繪製,他並沒有使用尺子和各類測量工具作畫,憑藉著日復一日的練習,獨立手繪這一條條長達5、6米的線條。
是的,這些畫作實際並不像我們的顯示屏上看見的尺寸,紐曼的巨幅畫作之一《是誰在害怕紅黃藍III》高達5.5米,而為了紀念母親而創作的《安娜之光》,就足足有6.11×2.76m。
對比感受一下紐曼畫作的尺寸
紐曼曾明確地強調過,觀眾必須要在一個很近的距離觀察他的作品。
與其把作品放在空曠的大廳內,紐曼更希望它們被掛在狹窄的走道上。由於沒有退後遠觀的多餘空間,觀眾便會直面充滿著大色塊的作品,無法從中剝離,讓人產生一種幾乎被整個畫面吞噬的恐懼和驚愕感。
他硬朗又邊際分明的大面積色塊被公認為對「後繪畫抽象主義」、「極簡主義」等現代派畫家產生了重大影響,如伊夫·克萊因、畫家弗蘭克·斯特拉、美國「極簡主義」雕塑家唐納德·賈德、「極簡主義」之父鮑勃·勞爾等。
伊夫·克萊因和他的國際克萊因藍
抽象表現主義的藝術離我們似乎有些遙遠,甚至難以理解,很多觀眾脫口而出的第一句話都是:「這也是藝術?」甚至很多人會說「連我家孩子都會畫」。
但抽象藝術給大家的啟發恰恰是,學會問「什麼是藝術」。
紐曼堅信藝術之美在於充滿著神秘感與不可知的東西。所以,當你站在這些穿越時空的畫作面前,無需糾結作者想要表達的內容,你只需要感受到,那一瞬間,你想起了什麼。
這,也許就是抽象藝術的意義所在。
參考文獻:
《表現主義藝術家和抽象表現主義藝術家》文/墨瑞麗恩·霍爾姆,聖布里奇克·麥肯齊等
藝術中國《重新思考波洛克與抽象表現主義》文/ 沈語冰
維基百科 《巴尼特·紐曼》
內容為『手望Sowarm』出品
未經授權 禁止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