強基計劃能否扛起後「自招」時代大旗

2020-01-21     中國科學報

作者 | 袁一雪

1月15日,教育部官網發布的《教育部關於在部分高校開展基礎學科招生改革試點工作的意見》(以下簡稱「強基計劃」),引發各方關注

該文件稱,強基計劃主要選拔培養有志於服務國家重大戰略需求且綜合素質優秀或基礎學科拔尖的學生。

未來將聚焦高端晶片與軟體、智能科技、新材料、先進位造和國家安全等關鍵領域,以及國家人才緊缺的人文社會科學領域,由有關高校結合自身辦學特色,合理安排招生專業。

強基計劃中最吸引人眼球的一句話是:自2020年起,不再組織開展高校自主招生工作。

自主招生與強基計劃,從概念上來說本是兩回事,為何能放到一個文件中?

自主招生與強基計劃

招生規則、招考專業、培養方式等方面的差異都是自主招生與強基計劃產生的「分歧」。

首先,自主招生主要選拔「具有學科特長和創新潛質的學生」,依據的是考生的申請材料,且未限定專業範圍,而強基計劃則主要選拔「有志於服務國家重大戰略需求且綜合素質優秀或基礎學科拔尖的學生」,依靠高考成績,且招收專業重點在數學、物理、化學、生物及歷史、哲學、古文字學等基礎學科。

追根溯源,自主招生始於2003年,因為一度打破高考成績這一通往大學的唯一路徑,而讓人滿懷希望。

但是,很快各高校的自主招生政策開始發生改變,從選拔「具有學科特長和創新潛質的學生」變為赤裸裸的爭搶優秀生源大戰。

為了成為「優秀生源」,家長與學生不得不在各培訓班間奔波,自主招生甚至淪為某些高校招考負責人貪污受賄的工具。

廈門大學教育研究院院長別敦榮在接受《中國科學報》採訪時表示,自主招生最初的目的是為了保證高考選拔人才的實質公平。

實質公平是相較於高考成績這種形式公平而言的。

「分數面前人人平等,高考成績看似公平,但難以達到因材施教的目的,而自主招生則有助於彌補這一缺陷。

高校可以結合高考成績,通過自主招生考試錄取與學校特質相符的學生。」

「自主招生主要是解決奇才、怪才很難上好大學的問題,也是從側面回答『錢學森之問』。」

北京師範大學教育學部教授洪成文告訴《中國科學報》。

但最終,「十七年的自主招生到了不堪重負的地步,取消自主招生的聲音,民間和高校都不同程度地存在著」。

「強基」並非一日之功

在正式取消自主招生之前,教育部曾不斷下文,限制高校自主招生中的「自由」。

同時,為了改變我國基礎學科薄弱的問題,在強基計劃之前,教育部在2018年8月就曾印發《高等學校基礎研究珠峰計劃》(以下簡稱《珠峰計劃》),用以推動高等學校加強基礎研究,實現創新引領。

教育部在《珠峰計劃》中表示,要重視基本理論和學科建設,對數學、物理等重點或薄弱基礎學科給予更多傾斜。

同年10月,教育部決定實施「六卓越一拔尖」計劃2.0,其中的「一拔尖」就是指基礎學科拔尖學生培養計劃,不僅有數學、物理學等理科,還首次增加了心理學、哲學、經濟學、中國語言文學、歷史學等人文學科。

此次實施「強基計劃」,正是上述拔尖計劃的具體實施,即選擇幾個基礎學科,從招生、培養等各環節,綜合探索拔尖學生成才的路徑。

「雖然高校自主招生政策在擴大高校辦學自主權、破除唯高考方面有積極的作用,但它只是人才培養之生源選擇的一個環節而已,而強基計劃將招生與後期的培養進行系統化思考,將培養拔尖人才的目標落到全過程。」南京大學教育研究院副院長操太聖告訴《中國科學報》。

但他同時強調,如果僅憑藉強基計劃試點高校數量少於此前參加自主招生的高校數量,就認為對普通高校利好的話,則是沒有看到強基計劃更大的教育價值與意義。

「該計劃對包括普通高校在內的所有高校的啟示意義,在於高校要實實在在回到人才培養這一根本任務上來,且將人才選拔與培養有機結合起來。

更重要的是,人才培養還需要服務於國家與社會發展的戰略。」

操太聖說,由於基礎學科遠離市場,難以靠自己的吸引力獲取足夠的發展資源,因此需要政府加大擔當,提供保障。

在此前提下,積極引導社會資源一起扶持基礎學科的人才培養工作。

洪成文也認為,如果把「強基」理解只是解決了招生問題,未免有些偏頗,「強基的關鍵是過程,是四年的本科教育,甚至可以延伸到本科招生前和畢業後,強基計劃是長期、系統性的」。

縱向來看,我國基礎學科的問題並不局限於招生問題,中央一再強調要破除的「四唯」問題,也成為基礎學科無人理的原因之一。

基礎學科枯燥、難出成果、難發論文,這些都讓依賴科研經費過活的科研人員望而卻步。

中國科學院院士王貽芳曾在受訪時表示,在我國的研發經費裡面,基礎研究的經費比例偏低,只占5%左右,和美國相比,我國過去30年真正用於基礎科學研究的經費少得可憐。

只有大幅度增加基礎研究投入,才能從根本上解決我國基礎研究薄弱的問題。

「到了我們能夠產生科學知識,而不只是消費西方產生的科學知識的時候,原始性創新和顛覆性創新就會源源不斷地產生出來。」

不拘一格選人才

不論是自主招生,還是加大高校基礎學科人才招考政策傾斜力度,都是希望越來越多的人才被選拔上來。

實際上,強基計劃並不完全依靠高考成績,極少數具有突出特長的學生依然有破格錄取的希望。

該文件規定,強基計劃將考生高考成績(不低於85%)、高校綜合考核結果和綜合素質評價等折算成綜合成績,再由高校按照從高到低的分數順序進行錄取。

此外,對於那些具有突出特長的考生,可以等該考生參加高考後,再由高校組織相關專家對考生進行考核,達到錄取標準經審定後予以錄取。

同時,被錄取考生的高考成績一般不得低於生源省市本科一批錄取最低控制分數線(合併錄取批次省份應單獨劃定相應分數線)。

也就是說,高考成績是必要條件。

對於強基計劃過多地依靠高考成績評定人才,別敦榮有些遺憾。

他認為,自主招生出現了問題,可以組織專家和高校進行專題研究,查漏補缺,讓政策更為完善,這才是具有建設性的舉措。

政府和高校推進教育實質公平近20年的探索戛然而止,這是因噎廢食,太遺憾了!」

操太聖也認為:「高校自主招生政策的廢止,說明其在實施過程中還有不盡如人意之處,特別在保障招生公平、防止弄虛作假、選拔真才實學等方面都有待完善。

雖然該政策廢止了,但提高高校的招生自主權、實施多元評價標準和招考分離等依然是我國高考制度改革的方向。」

對此,別敦榮再次強調:「取消自主招生,考生在分數上是公平了,但從教育公平角度上講,公平的價值標準不是只有一種,從高等教育的角度看,不拘一格選拔人才更有利於實現教育公平。」

編輯 | 宗華

排版|郭剛

《中國科學報》 (2020-1-21 第6版 要聞)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k/K0u3ym8BjYh_GJGVT6uW.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