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上午,去弔唁去世的一位親戚。中午吃的是大鍋菜,我拍了幾張照片發在網上,有網友留言,「這是參加人生哪一鍋菜?」在我們石家莊老家,但凡家裡過紅白喜事,都是吃大鍋菜。所以,人們習慣把大鍋菜比作人生。總結出每個人的一生,最多只是這三鍋菜:出生一鍋,結婚一鍋,掛了又是一鍋。席間,人們也總是感嘆吃大鍋菜應該且吃且珍惜,因為大家吃的不是菜,是人生。
大鍋菜,俗稱「熬菜」「 雜燴菜」。《趙州民俗》記載它是一道味美價廉的大眾菜。從古至今,趙縣人婚喪嫁娶,好友聚會,一般都離不了大鍋菜。它用白菜、冬瓜、豆腐、粉條、豬肉等作為食材,先把豆腐切塊油炸,待涼後再切成斜刀小塊兒,將豬肉白菜、冬瓜等也切碎備用。炒菜時倒上油,油熱把肉倒入,再倒醬油翻炒, 炒至五六成熟後,加水放粉條開始燉,待肉九成熟時放鹽倒入豆腐、白菜或冬瓜細火慢燉,直至豬肉爛粉條軟豆腐香出鍋,十人吃了九人贊。
大鍋菜系地地道道的農家菜,是石家莊乃至河北特有的風味家常菜,是大多數河北人餐桌上的最愛。大鍋菜的味道在人們的記憶里有著很久遠的醇香,它不僅好吃,而且那菜香裡面,還飽含著故鄉濃重而又樸素的人情味道。
要說正宗地道大鍋菜,還是農村做得最好。雖說做這道菜一般都是用大鍋,但家鄉用的是那種很大的大鐵鍋,固定在一個泥抹的大灶台上,大鍋菜一般都用豬肉、白菜、粉條、豆腐、海帶、丸子等,冬瓜、土豆也十分常見。肉可以是五花肉、可以用熟肉,各有風味,比較起來還是生肉片現炒來得香。
熬大鍋菜事先要泡好粉條,把紅薯粉條在溫水浸泡,使之變軟;滷水豆腐分割大塊上鍋蒸,除去水分和豆腥,再切成小塊,在油鍋里炸成豆腐泡;大鍋菜選用的蔬菜一般為大白菜,也可以是冬瓜、土豆、茄子、西葫蘆等時令菜;豬肉切成一寸長、二分寬的肉塊備用。
熬大鍋菜最為關鍵的一道工序是炒肉,一般選肥瘦相間的五花豬肉。在當院盤起爐灶,支起大鐵鍋,鍋下燃起噼啪作響、爆著火星的劈柴。鍋里放幾瓢油,油熱加蔥、姜和五花肉,大鏟攪拌,肉色發黃,烹入料酒、倒入面醬或者豆瓣醬,炒到七分熟,炒糖色,再倒入醬油,和提前熬好的花椒大料水漫過肉。
肉片燉得軟爛時,將粉條、丸子、豆腐、海帶絲、蔬菜一起放入,加鹽和各種作料。再看那一身油膩的掌勺大廚,揮動大鐵鏟,鍋里的五花肉片、紅薯粉條、各種蔬菜隨著湯汁上下翻騰,霎時間,濃濃的香氣便瀰漫了半個村子,這地道的鄉村味道,總讓人垂涎欲滴,食慾頓生。
大鍋菜講究一個熬字,各種食材齊全後,大廚從灶膛撤出多半木柴,用文火慢燉一兩個小時,鍋里的菜經過煙燻火燎和細火兒慢燉,沸騰翻滾中,飄溢出陣陣沁人心脾的菜香。味爛在鍋里,多利營養,復合味道,簡約而不簡單。當熬制到肉爛湯濃時,撒上一把碧綠的香菜末,色香味便齊活了。熱騰鵬,油汪汪,香噴噴,讓人饞誕欲滴,牙口好的撕一塊燙手的油酥餅,不喜歡油膩的配一個白生生、喧騰騰的饅頭,敞開肚皮吃吧,一連吃兩碗都不嫌撐飽。
家鄉的大鍋菜雖然有些土氣,但卻能上得大席面。而將人生比作三鍋菜,竟總結得如此精闢,人生三鍋菜,出生一鍋,別人吃菜你得吃奶;結婚一鍋,別人吃菜你在洞房內;掛了一鍋,別人吃菜,你卻睡棺材!三鍋菜將人生概括得淋漓盡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