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赤足教育成潮流,和不光腳相比,十年後孩子身體素質差距明顯

2020-08-20     貝貝豆育兒課堂

原標題:日本赤足教育成潮流,和不光腳相比,十年後孩子身體素質差距明顯

文/貝貝豆育兒課堂(原創文章,歡迎轉載分享)

俗話說:「寒從腳下起,病從口中入。」

中國的傳統醫學理論認為寒症是導致一系列疾病的關鍵原因,許多治療方法其實都是通過祛除寒症來實現疾病治療的目的的。實際上,除了治療,避免寒症影響的另外一個方法就是預防。

預防的方式有很多,最常見的就是避免身體的重要器官和生冷的東西直接接觸,特別是人的腳。人腳作為人體的重要器官被稱為人的「第二大腦」。足下各種經絡交織,稍加不注意就會留下寒症。

生活中這種現象也不是少數,許多父母看到孩子光著腳在家裡玩耍時,經常會拿著「別著涼」的藉口,按住玩耍的孩子穿上襪子。

而在我們的鄰國日本卻很少有父母會主動為孩子穿上襪子。這種截然不同的生活習慣的背後,其實是教育方式的差異,堅持赤足教育下的日本其實更願意讓孩子光腳玩耍。

「赤足教育」在日本大火,光腳玩耍是一門從幼兒園就開始的課程

不同於中國當前的兒童教育,日本的兒童教育在內容和形式上都有很強的創新能力。「赤足教育」其實正是日本的兒童教育中在形式上的專門創造。在長時間的發展和整合中,「赤足教育」已經成為從幼兒園就開始的課程。

在日本一所知名大學附屬幼兒園中,校方將一塊區域內的土地換成細沙,並鼓勵孩子們在上面赤足玩耍。其中發揮鼓勵作用的也不止校方自己,父母的鼓勵同樣發揮了重要的作用。家長在節假日的時候也會帶著孩子們到草地上自由自在地玩耍。

日本進行「赤足教育」的校方在對孩子進行追蹤調查後發現,有超過80%的孩子出現了明顯的體質增強。而這種看似微小的差異在十幾年後出現了天上地下的差別。

根據2018年亞洲幼師年會公布的數據顯示:中國幼兒的肥胖率高達4.1%,有超過10.3%的幼兒處於偏重狀態。

和從小光腳的日本小朋友出現了明顯的體質差異。

堅持孩子會寒從腳起的父母,其實是錯誤理解了孩子腳寒的原因

看到這許多父母會感到奇怪,自己孩子平常如果光腳玩的話,常常會出現小腳丫冰涼的情況。不少父母認為這是孩子受寒的標誌。

實際上,孩子的手腳發涼是孩子出現的正常現象。這其實是因為孩子的手和腳都有一定的散熱功能。當血液將熱量帶到腳上時,大量的熱量在手腳出被散發到體外。同時由於人的手腳和心臟的距離較遠,孩子的心臟泵功能不完善,不能夠促進血液的快速循環,手腳發冷就很容易出現了。

想知道孩子到底是不是真的受寒,父母正確的檢查位置不應該是手腳,而是孩子的後背心等地。這些地方血液循環正常,如果出現偏涼,說明孩子可能受寒了。

與其說光腳能夠引發孩子受寒,不如過來看看孩子光腳數不完的好處

1)促進大腦發育

眾所周知,孩子的腳掌包含了大量的身體反射區,通過對腳部反射區的刺激,能夠刺激該部分的大腦發育,從而幫助自己的大腦實現更好的發育。

同時,腳掌上包含的大量神經末梢感受器也會在赤足活動中受到訓練,刺激大腦神經中樞,導致大腦突觸不斷新生髮展,從而促進大腦發育。

2)幫助孩子進行體溫調節

人的腳掌上集中了人身體上最為密集的汗腺,這些汗腺在人體運動的過程中起到了很好的散發熱量的作用,通過赤腳活動能夠提高孩子自身調節體溫的能力。

父母不應該不分季節,一味地為孩子加襪子,避免對孩子自身溫度調節的影響。

3)幫助孩子足弓正確發育

日本的一家鞋廠的設計師曾經科普:0~10歲的孩子足弓並沒有完全形成,讓孩子保持光腳能夠幫助孩子實現足弓的正確發育。

在後續的調查中這位設計師指出,孩子正常的足弓發育過程是通過腳掌和地面的充分接觸,並且通過不斷地抓地練習才能形成的。而光腳能夠完全滿足足弓正確發育的要求。

孩子的0~10歲腳掌的正確發育的最佳階段,當超過這個年齡時腳掌的形成將是不可逆的過程。如果沒有形成正確的腳掌發育,很有可能導致孩子在長大後出現腳掌外翻和扁平足,影響到孩子今後的足部健康。

想讓孩子以後有更好的足部健康,父母不如從孩子小時候抓起,而光腳玩耍不失為一種簡單有效的方法。

ps:本文圖片均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聯繫刪除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k/JvQCDXQBd8y1i3sJm-l-.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