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歷史上有四位皇帝的廟號為神宗,他們分別是宋神宗趙頊,明神宗萬曆帝朱翊鈞,西夏神宗李遵頊和大理神宗段智祥。神宗本來不算什麼「差」的廟號,「神」的解釋是「民無能名」和「不名一善」,什麼意思呢?「民無能名」,就是說他的功績偉大得沒有辦法給他一個稱號,「不名一善」,這個解釋不是說沒幹過一件好事,而是說他所做的偉大的、好的事情太多了,用一個稱號根本不足概括其偉大。所以叫神宗的皇帝。這個貌似偉大的神宗廟號,實際上是明褒暗貶,」神「字用在廟號中有」功業不足、半道而廢「的含義。
明神宗萬曆帝,即位初支持張居正改革,國家一度有中興之勢,卻在中後期怠政二十餘年不上朝,立太子之爭讓東林黨一黨獨大,埋下東林誤國的種子,萬曆對外的三大戰爭都取得勝利,鞏固了統治。神宗在位四十八年,二十多年不見大臣,跟大臣們擰著,雙方關係緊張,明神宗死後,據《明實錄》記載,本來大臣們給他上的廟號和諡號是「顯宗恭皇帝」,這時有個叫魏應嘉的人出來說,你們這幫大臣也太不像話了,一個王朝到了叫恭帝的時候,那是什麼「光景」啊!歷史上的恭帝,像晉恭帝、隋恭帝、宋恭帝等等,都是快亡國的時候了,先帝在位四十八年,古今罕見,「神矣、烈矣,無以復加矣」。
今天我們就說說第一個神宗皇帝——宋神宗趙頊。宋仁宗慶曆八年四月十日(1048年5月25日),趙頊在濮安懿王宮邸睦親宅出生。是宋英宗趙曙和宣仁聖烈皇后高氏所生長子。八月,宋仁宗賜名為趙仲鋮。宋仁宗嘉佑八年(1063年),趙頊與其父趙曙一起入居慶寧宮,當時他曾經夢到有一位神人捧著他登天。宋仁宗逝世,宋英宗趙曙即位,十六歲趙頊受經於東宮,這期間王安石的改革理論在社會上有了更廣泛的影響。據記載,趙頊相貌不凡,舉止皆與常人不一。而且天性好學,每次請教學問都一直到日落而忘記了進膳,宋英宗趙曙見了他如此好學,常派遣內侍去阻止他。趙頊被封淮陽郡王,改名為趙頊。治平元年(1064年),趙頊進封潁王。
治平三年(1066年)三月,趙頊納故相向敏中的孫女為夫人。治平四年(1067年)正月,宋英宗駕崩,太子趙頊繼位,次年改元熙寧,宣告大赦天下。宋仁宗時期,官僚隊伍龐大,行政效率低,人民生活困苦,遼和西夏威脅著北方和西北邊疆,社會危機日益嚴重。公元993年,王小波在四川發動起義,12月,李順在成都建立「大蜀」政權,沉重打擊了宋朝政府。咸平三年(1000年),王均的起義又爆發了。同時,外敵的侵擾給北宋政權帶來巨大的生存壓力。宋仁宗召見范仲淹、富弼等,要求執政大臣馬上拿出一個使天下太平的方案來。幾天之後,范仲淹就呈上了《答手詔條陳十事》,指出「歷代之政,久皆有弊,弊而有救,禍亂必生」。於是在慶曆三年(1043年),北宋歷史上轟動一時的慶曆新政就在范仲淹的領導下開始了。范仲淹整頓官僚機構的六項措施,只不過是微小的改革, 「均公田」「厚農桑」「修武備」「減搖役」更談不上徹底的改革。「十事」宣布後,「修武備」一項,便因眾多大臣反對而取消;其它各項雖然從仁宗慶曆三年(1043年)十月開始推行,但也無法貫徹下去。
新政打亂了之前的統治制度,對無能官員的裁剪,整頓吏田,規範承襲制度等,都損害了一些官僚集團的利益,自然而然的就得到了阻撓。以夏竦為代表的反對派攻擊范仲淹、富弼為「朋黨」,誣陷他們有取代皇帝的野心,面對漫天的流言蜚語,宋仁宗的改革之心漸漸的動搖了起來。11月,宋仁宗下詔表示「至治之世,不為朋黨」。范仲淹在見到宋仁宗的詔書後就上書要求罷黜宰相的職位,富弼等人隨後也要求罷黜官職,宋仁宗無奈下只能免了范仲淹、富弼等人的職務。1044年3月,韓琦上書稱不應該免除范仲淹等人的職務,結果也被免除了樞密副使一職,新政的各條措施也在反對聲中漸漸的被廢除。而這個時候范仲淹提出的「厚農桑」、「修武備」等還沒有來得及實施。范仲淹被貶官離職後,在1046年9月謫守巴陵郡的滕子京重修岳陽樓之際,寫下了千古名篇《岳陽樓記》,表達了自己心中憂國憂民的情懷。慶曆改革失敗後,社會矛盾並未緩和,土地兼并日益嚴重,冗兵資費更是加倍,民族矛盾又十分尖銳,宋廷財政空虛,就拚命進行搜刮,慶曆年間農民和士兵的鬥爭剛剛下去,各地農民又開始新的鬥爭。
嘉佑三年(1058年),王安石進京述職,作《上仁宗皇帝言事書》,系統地提出了變法主張,主張對宋初以來的法度進行全盤改革,革除宋朝存在的積弊,扭轉積貧積弱的局勢,建議朝廷改革取士、重視人才,請求立即實現對法度的變革。但沒被仁宗採納。由於宋朝嚴重的階級矛盾和民族矛盾並未緩和,積貧積弱的局面仍在向前發展,朝廷內外危機四伏,因而要求改革的呼聲在一度沉寂之後,很快又高漲起來。治平四年(1067年),宋神宗趙頊即位。宋神宗希望改變積貧積弱的局面,消除弊病,克服統治危機,遂起用王安石為江寧知府,旋即詔為翰林學士兼侍講,非常信任和器重王安石。
熙寧元年(1068年)四月,王安石入京受命。趙頊一聽王安石來京,異常興奮,馬上召其進宮。趙頊與王安石晤面,聽取王安石有關政治、財政、經濟以及軍事上的改革謀略之後,深感王安石就是能與自己成就大業的人才。而王安石也被趙頊勵精圖治、富國強兵的遠大抱負所折服,君臣二人為了共同的理想和信念走到了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