聆聽藝術|清 王原祁《浮巒暖翠圖》

2019-12-18     宗雅印象

【名稱】浮巒暖翠圖

【年代】清

【作者】王原祁

【館藏】天津博物館

語音文案:《浮巒暖翠圖》出自清代王原祁之手,現收藏在天津博物館。此畫作於1705年,是王原祁六十三歲時以黃公望《浮巒暖翠圖》筆法所繪的淺絳山水。畫中繁密的景物用干筆積墨,多次反覆皴擦,由淡而濃漸次加重,最後施以淡赭。畫面深厚沉雄,元氣淋漓,不失大家風範。觀此作體勢結構,為晚年的經典之作。此時的王原祁已從早年追隨摹古中跳出而形成鮮明的特色,筆墨秀潤、意象清雅。專承家學的王原祁與乃祖王時敏一樣,畢生用力於黃公望山水並得其神髓。他一生臨仿黃公望作品極多,每件出即堪為名作。

清 王原祁《浮巒暖翠圖》局部

王原祁(1642年-1715年)〔清〕字茂京,號麓台、石師道人,江蘇太倉人,王時敏孫。康熙九年(1670年)進士,官至戶部侍郎,人稱王司農。以畫供奉內廷,康熙四十四年奉旨與孫岳頒、宋駿業等編《佩文齋書畫譜》,五十六年主持繪《萬壽盛典圖》為康熙帝祝壽。擅畫山水,繼承家法,學元四家,以黃公望為宗,喜用干筆焦墨,層層皴擦,用筆沉著,自稱筆端有金剛杵。主張好畫當在不生不熟之間,自出心裁,不受古法拘束,熟不甜,生不澀,淡而厚,實而清,書卷之氣盎然紙墨外。王原祁既承董其昌及時敏之學,又受清代最高統治者之寵,山水格局面目影響後世,弟子頗多,形成婁東派,與王時敏、王鑑、王翬合稱「四王」,加上吳歷、惲壽平又稱「清六家」。

畫上題識,此畫作於1705年,是王原祁六十三歲時以黃公望《浮巒暖翠圖》筆法所繪的淺絳山水。畫中繁密的景物用干筆積墨,多次反覆皴擦,由淡而濃漸次加重,最後施以淡赭。畫面深厚沉雄,元氣淋漓,不失大家風範。觀此作體勢結構,為晚年的經典之作。此時的王原祁已從早年追隨摹古中跳出而形成鮮明的特色,筆墨秀潤、意象清雅。專承家學的王原祁與乃祖王時敏一樣,畢生用力於黃公望山水並得其神髓。他一生臨仿黃公望作品極多,每件出即堪為名作,如藏北京故宮博物院的《仿黃公望富春山圖》、藏天津藝術博物館的《仿黃公望浮巒暖翠圖》、藏美國克利夫蘭美術館的《仿黃公望晴巒霽翠圖》、王己千舊藏及吳湖帆題簽的《仿黃公望陡壑密林圖》等。有意思的是,雖然聲稱「仿」,但王原祁上述作品其實都有獨出機杼之處。事實上,儘管當前的美術評論界基本上摒棄了對王原祁繪畫中的政治因素影響的考察,而轉向對王氏純粹藝術創作和藝術發展以及藝術史的探討;但在任何時候,藝術創作和發展從來不可能獨立於經濟基礎決定的上層建築之外,而政治顯然是上層建築中最主要和直觀的組成。因此,從政治因素去探究王原祁用心於黃公望, 其實具有相當的歷史和現實意義。簡而言之,王原祁及其它「三王」被尊為清初畫壇的執牛耳者,顯然離不開清初統治政策、意識形態的巨大影響--他們不太可能有他們的前輩藝術家如沈周、文徵明等人一般的創作自由和空間,他們的藝術必須服從當時大一統的統治政策取向,因此,自由自主的藝術創作顯然是空談,而託名仿古、臨古而行創作之實卻有相當的空間;但因為託名仿、臨,自然有框框條條,因此最後與所仿所臨的前代藝術家創作面貌上有相當的類似其實是可以理解的。

清 王原祁《浮巒暖翠圖》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k/JtLYK28BMH2_cNUgYKtd.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