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魏晉南北朝御史權力入手,來看看監察制度的變革

2019-09-17   歷史中簡堂搜史君

引言:

御史一職起源於西周,那時候主要職能就是掌管祭祀事宜和文書整理,要說世人熟知的監察職能那時在秦漢時期才漸漸顯現出來的,而御史監察制度初具規模應該是在魏晉南北朝時期,但是由於時代背景的作用,御史監察制度不得不進行變革,只有這樣才能適應統治者的需求,使得御史監察制度變得更加成熟完善。

但是為啥說「監察制度需要變革」呢?

在曹丕逼著漢獻帝退位建立「魏國」後,到隋文帝建立「隋」,在這360多年裡中國歷史上政權更迭十分頻繁,戰爭連綿不斷,在這樣一種背景下秦漢時期剛剛有點起色的御史監察制度就又衰退了。

一、堪憂的御史官

在曹魏早期,御史這一官職基本就是一個虛職,地位早已不如當年了,對御史這一官職的忽視到了何種地步,就拿一個例子來說吧!

魏文帝曹丕在一次朝會上見到一名官員手中執著一支白筆,很是驚奇的說:「此為何官,何主?」這皇帝一問最起碼周圍要有人回答吧,可惜周圍沒有一個人知道在這站著拿著筆的是個啥官,最後還是侍中辛毗回答這是御史,想想都尷尬。

如果是說魏文帝曹丕對數量眾多的官員有所疏漏的話,勉強還情有可原,但是朝堂上的眾多官員對這也是茫然無知未免有點匪夷所思了。畢竟在殿中侍御史(大殿上的御史)設立於魏初,它的目的就是維護朝堂上的秩序,糾正百官禮儀的,一旦臣子有任何違反禮制的舉動,殿中侍御史可以當場糾察。我想殿中侍御史有這樣的職能的話,朝堂上的文武百官對殿中侍御史應該保持敬畏,並且時刻警醒自己的言行,那又怎麼會對監察自己這麼多年的殿中侍御史毫無印象呢?

我認為很有可能是這殿中侍御史自己也不把自己當回事,消極怠工,沒有履行自己的職責,這才導致皇帝和文武百官對這個官職完全忽視了,久而久之,就連這個官職的存在都被人忽視了。

曹魏時期和御史的遭遇和漢代時期的御史遭遇相比起來可以說是大相逕庭了。

「凡郊廟之祠及大朝會、大封拜,則二人監威儀,有違失則劾奏」——《通典》

漢代雖然沒有殿中侍御史這一官職,但是根據《通典》記載,後漢時期有「侍御史員」這一官職,它職責與殿中侍御史相似,但是地位卻是殿中侍御史遠遠比不上的。再看看東漢侍御史甚至可以在皇帝巡狩、出使郡國等國家大事中都有重要地位,對比魏晉初年形同虛設的御史官,讓我們現在看來感覺不免有些悲涼。

二、御史台作用逐漸削弱

從上面來看魏晉時期御史官地位可見一斑,而御史官監察權限也面臨著層層危機,這主要歸咎於監察機關職權紊亂。自兩漢以來,中央監察機關由御史台、丞相司直和司隸校尉組成,一起行使監察職能。這就使得原本獨享監察權的御史台,權限不斷縮小,事權混亂,影響監察職能有效發揮。看似各自分工明確,實際上三者監察範圍不清,時常變動。

以丞相司直為例,設立於公元前 118 年的漢武帝年間,「掌佐丞相舉不法」,其監察範圍甚至不亞於御史中丞,御史與丞相司直都可以監察百官,包括州郡官員在內。而司隸校尉權限也不亞於御史台與丞相司直,甚至猶有過之。司隸校尉在漢武帝設立,本來是臨時設置用於調查御史台不便插手的巫蠱一案,後來則成為常設機關,監察範圍極廣,可以「統皇太子、三公以下,旁州郡,無所不統。」還擁有逮捕權,可以直接動用武力進行逮捕。

「司隸校尉,武帝初置,後諸王貴戚不服,乃以中都官徒奴千二百人屬。」——《北堂書鈔·設官部》

仔細分析我們可以發現兩漢遺留下的中央監察機關三大系統名義上各自行使監察權,但彼此權力界限並不明晰,產生了許多爭端,漢成帝時期就發生過丞相司直是否能監察司隸校尉的廷議而晉惠帝時期,也曾發生過御史中丞和司隸校尉關於監察範圍的衝突。

兩漢遺留下的監察權爭還沒解決呢!曹魏時期的校事制度又讓御史監察制度的衰微雪上加霜。

校事是曹操設置的監察官職,校事存在就相當於明代的廠衛。曹操使用校事達到監察和控制百官,排除異己。

「曹公,但畏盧洪;洪尚可,趙達殺我。」——《太平御覽》

這麼看來,校事純粹是曹操用來掌控百僚、控制朝廷的工具,在此情況下,御史台的監察作用就逐漸被取代而原本御史台的存在應當起到的震懾作用,也因為校事的存在而被削弱。而另一方面,曹操選拔的校事多為寒門子弟,但御史台的御史官們則仍是由士族門閥子弟擔任。還有很重要的一點就是在門閥勢力強大的曹魏時期,為了鞏固政權,防止門閥亂權,校事始終受到重用,而御史台的權力及地位就江河日下了。

三、御史監察制度的變革

御史監察機構在魏晉南北朝時期轉變為完全獨立的監察機構。漢代的御史台受制於九卿之一的少府,東漢的御史台雖然實質上直接向皇帝報告,但名義上還是屬於少府。

而東漢末年,受戰亂影響,依託於皇權的九卿制度遭到破壞,少府職權旁落,就成為單一的皇室手工業管理機構,與他的職能不對稱的御史台脫離出來成為皇帝直接掌握的獨立監察機關。從此,御史監察機構從名義到實質都成為了完全獨立的監察機構。

曹魏初年,仍沿襲漢制,將御史監察機構稱為御史台,只是將其最高長官由原來的御史中丞更名為御史宮正。公元 223 年,鮑勛任宮正,使「百僚敬悼,罔不肅然」。魏明帝即位以後又復稱中丞。晉取代魏後,御史台與御史中丞之名也未做改變。而南朝,除了梁用御史大夫之名代替御史中丞外,其餘也無甚變化。北朝情形則略有不同,北魏在道武帝皇始年間效仿南朝建立了御史台,但同樣是在道武帝時天興年間,因受到北魏傳統 貴 族 的 抗 議,「罷 外 蘭 台 御 史,總 屬 內省」,也就是將御史台廢除,監察權歸於尚書省。

總評:

御史監察制度在兩漢至魏晉初年逐漸衰微,不論是御史抑或是御史台都面臨著權力不統一、地位下降等問題,長此以往,對於維護國家機器的正常運轉是不利的,因此魏晉南北朝時期的統治者採取了一系列舉措對御史監察制度進行了變革,使之逐漸適應不斷變化的社會現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