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對舌尖中國上的片兒川慕名而來的朋友
興致勃勃地吃過後很多都面露失望
麵條半生不熟、鹼味很重、難吃
就連網上能看見許多關於片兒川的差評
吃片兒川長大的杭州人看了該有多難過
美食君就覺得很奇怪
片兒川要是都不好吃了
那世界上還有好吃的面了嗎?
片兒川,原名「片兒汆」,杭州話多帶「兒」音,如「筷子」則念做「筷兒」,又因「氽」與「川」同音,本是菜料皆成「片兒狀」,於是 「片兒氽」就叫成了「片兒川」。
兩宋交戰期間,很多北方的百姓遷居杭州,把北方人吃麵食的習慣一併帶了過來,杭州人吃面的習慣也由此而來。
最早由杭州老店奎元館首創,距今已有百餘年的歷史。在民國時期,還接待過蔣經國、蔡廷鍇、梅蘭芳、竺可楨、周璇...等大人物!
杭州人對麵條的喜愛,一點都不輸給北方人。2017年底杭州常住人口就已經破了950萬,保守估算,每天每35人中有1個人吃片兒川,一天至少要吃掉25萬碗片兒川。
如果裝片兒川用的碗是22厘米,25萬×22cm=55km,赤道的周長是40075.02km,40075.02km÷55km≈728.63天,728.63÷30=24.29月,24.29÷12≈2.02年!
杭州人兩年吃的片兒川總數可以繞地球一圈!
片兒川還是首屆中國麵條文化節評出的中國十大麵條之一!在上過《舌尖的中國2》之後名聲火遍南北,更讓菊英麵店在江湖上號稱「杭州第一片兒川」的稱號。
菊英麵店最誇張的一天竟然要賣出600多碗!一字排開的場面更是見怪不怪,不管你是開著豪車,還是穿著拖鞋,在這裡一視同仁。
充滿了濃濃市井氣息的片兒川,不適合在富麗堂皇的廳堂里狼吞虎咽,反而在街邊小麵館里可以吃出不一樣的滋味。
外地的朋友第一次吃片兒川覺得不好吃,美食君其實可以理解,南方的面有一股鹼味兒,食材的鮮美加上還是豬油燒的關係,很多人會覺得太鮮太油。
但片兒川沒有過多的傳奇色彩,但逐漸成為了杭州人民日常飲食中無法替代的一分子。
杭州是一個富有內涵的城市,片兒川也是。就像杭州是「大陸第一個車輛禮讓行人的城市」標籤一般,應該滲透到城市的肌理和骨髓的。
1
面有鹼味兒
杭州的粗圓面(左)和細扁面(右)
因為南北方小麥品質的不同,會形成麵條的差異。北方氣候乾燥、日照時間長,小麥生長時可以充分積累蛋白質,擁有更好的韌性。南方氣候濕潤,多陰雨,小麥中的蛋白含量要低上許多,做出的麵條彈性相應地變弱。
因此,南方人做麵條會加鹼,鹽是骨頭鹼是筋,鹼可以使麵糰變硬,彈性增強,所以有會有一股有的人接受不了的鹼味兒。
2
在外地吃片兒川
就像一開始說的,片兒川只有在杭州最好吃,出了杭州變了味也只能叫雪菜肉絲麵了。那些在全國各地打著「正宗杭州片兒川」的旗號的店,做著形似而神不似的片兒川。
片兒川的澆頭極簡單,只有雪菜、竹筍與肉片的組合,烹飪時間也只不過需要短短几分鐘,但卻簡單中透著心思。
儘管烹制容易,但這道食物好吃的關鍵在於食材。炒制澆頭的油最好豬油,豬油有著不可替代、更為濃郁的特殊香味。
做片兒川最好的是冬筍。一年四季,筍的出產總會有青黃不接的時候。講究品質的杭州麵館哪怕價格再高也要用筍片。畢竟要用茭白或其他東西代替就不能叫片兒川了。
倒篤菜是杭州建德一帶傳承幾百年的傳統手工腌制農家菜。將「九頭芥」經過清洗、晾曬、堆黃、切割、加鹽揉搓、倒篤、發酵腌制等一道道工序加工而成。
冬筍味鮮爽口,倒篤菜酸爽脆嫩,同是江南味道,一白一青,一鮮一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