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民總理陳永貴之子回憶:父親去世的時候,留下了8365元遺產

2021-02-22   左岸楓

原標題:平民總理陳永貴之子回憶:父親去世的時候,留下了8365元遺產

「陳永貴」這個名字,可能人們不是特別清楚,但是提到大寨,很多人可能不會陌生。作為60年代全國農業的一面旗幟,一度流傳有「農業學大寨」的口號。陳永貴,作為當時大寨村的黨支部書記,與大寨的發展牢牢綁定在一起。陳永貴的兒子陳明亮曾經回憶道:「父親去世的時候,留下了8365元遺產,這是老兩口一輩子的積蓄。」

大寨村位於山西省晉中市昔陽縣,是一個偏遠的小山村。這裡屬於太行山土石山區,自然環境惡劣,人窮地窮村子窮是這裡的最大特點,人們常常連飯都吃不飽。

解放之後大寨建立生產合作社,大約在1952年開始,在大寨村當時的黨支部書記陳永貴以及其他領導人的帶領下,大寨村的村民憑著一雙手跟一把钁頭,不辭辛勞,治山治水,開墾梯田,引水澆地,力圖改變靠天吃飯的狀況。苦心人天不負,10年的時間,終於解決了村裡人的溫飽問題。

這在當時得到了毛主席的高度肯定和讚揚,大寨在60年代的時候是全國農業的一面旗幟。當時的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周總理,李先念等人都相繼視察過大寨。

不得不提的大寨村黨支部書記——陳永貴

陳永貴是山西昔陽人,1914年出生。他家境十分貧寒,吃不飽飯是常有的事情,一家人住在山坡上的土窯里。用石頭或者磚頭修蓋窯洞,那是有錢人才能考慮的事情。後來迫於生計,他的母親和姐姐被賣掉,一年之後,他的父親也在萬般無奈的情況下上弔死亡。

這是當時太行山深處的農村的普遍狀況,人窮、地窮、村子窮。成為了孤兒的陳永貴,失去了世間最重要的親人,然而,生活中的各種磨難並不會因為這些而優待他。陳永貴常常過著忍飢挨餓,被人欺負的生活。

1940年,昔陽被日本人占領。不過,受當時太行山區抗日武裝力量的影響,當地的老百姓經常受到抗日教育。所以能夠跟八路軍保持良好的關係,軍民魚水一家親。

情報工作是後方戰場的重頭戲,當時日本人四處找地痞流氓做他們的漢奸走狗,美其名曰「情報員」。孤身一人的陳永貴也被注意到了。1941年,日本人找上了陳永貴,讓陳永貴為他們傳遞八路軍的消息。

陳永貴雖然人窮,但是志不窮。他已經接受了一定的教育,能分得清善惡是非,讓他去當漢奸走狗,他是打死不幹的。所以,他表面答應日本人,暗地裡偷偷聯絡八路軍,為八路軍通風報信。但是後來日本人發現了,就逮捕了他。幸運的是,1945年,抗日戰爭勝利,日本軍隊投降。陳永貴也在這時重獲自由

解放後,大寨村的貧苦農民分得了一些牲畜和生產農具,翻身做主,投身到建設小家,壯大國家力量的行列中。1946年,大寨村成立了互助組,1947年建立了黨組織,1953年創辦了合作社。陳永貴在互助組,合作社,總是最勤勞肯乾的。他所在的小組,產量總是能領先其他小組。

1948年,陳永貴加入了中國共產黨。在1952年,陳永貴擔任大寨村的黨支部書記,正是在這期間,他跟村民一起,制定了「十年造地規劃」。

憑著一雙手、兩個肩膀、一把钁頭、兩個籮筐,村裡的人們鼓足了幹勁,不分晝夜,河溝造良田,山坡造梯田,十年時間,改變了大寨的七溝八梁一面坡的地貌,把山地溝壑修成了便於耕作的良田。

1963年的乾旱,洪澇,雪災,一下子讓大寨多年來的成果毀於一旦,但是憑藉陳永貴和村民的辛勤勞動,他們的生活水平不僅沒有降低,反而給國家上交了24萬斤糧食。這讓人不禁稱奇。

大寨的翻天覆地的變化,被主席看到了,「農業學大寨」,陳永貴也因為成為全國勞動模範。據傳,他在當大寨公社書記期間,堅持跟群眾一起下地勞動掙工分。這與他十幾年來的經歷是分不開的。陳永貴從小遭受磨難,所以一直保持著艱苦奮鬥的作風,基於這些,他才能帶領大寨的群眾們一步步建設大寨,才能用勞動改變村子裡落後的面貌,帶領大家過上不愁溫飽的生活。

此後,即使是升到了更高的平台,他也沒有出現所謂的「官僚習氣」,仍舊是一心一意為人民、為國家而奮鬥。到了1986年,他因病在北京逝世之後,全部遺產只留下8365元,讓許多人都難以置信。

平民總理的身後遺產,只有8365元

從1967年起,陳永貴先後任山西省的重要幹部。而根據當時的國家發展,在1975年,黨中央決定讓陳永貴擔任國務院副總理,分管全國的農業生產。得知這一消息,陳永貴首先是推辭,他覺得自己已經年紀大了,而且是一個農民,只會種地,沒辦法擔當如此大任。後來還是周總理鼓勵他,「既然組織覺得你可以,你就一定能做好。」

陳永貴聽了周總理的話之後,就在想,既然黨中央這樣安排,說明人民需要我,於是他接受了這一職務。當了副總理之後,常常要在辦公室處理文件,這跟陳永貴一貫地堅持實地勞動的觀念不符。他還是想像以前一樣,一有時間就下地。所以他向主席申請,他希望自己每年有三分之一的時間在大寨、三分之一的時間在基層,最後三分之一的時間才留在北京。

農民起家,農村出身,陳永貴經常教育孩子們不要浪費糧食。當村支部書記到離開國務院副總理的領導位置,一直沒有改變他冬天黑馬褂,夏天白布衫,頭扎白毛巾的農民大叔形象。毛主席為此大為感嘆,「陳永貴啊,你的官做得不小了,還是那個裝束,本色沒變吶。」

無論一路以來的經歷如何輝煌,陳永貴始終是中央高層領導人中的窮人,他的生活用品簡單得無法想像。一枚印章,一個煙斗,一條皮帶,一把剃鬚刀,這些東西一直陪伴著他,度過了他生命的全過程。

平民總理陳永貴的兒子陳明亮回憶,「父親去世的時候,留下了8365元遺產,這是老兩口一輩子的積蓄。從參加合作社以來攢下的錢,加上家裡老房子的折價款,到後來每個月一兩百元的收入,幾十年下來,只留下不足萬元。」

細想下來,這其實也不奇怪。陳永貴的工資要負擔家裡五個人的生活費用,還有家裡三個學生上學的費用。再加上平時接濟一些來探親的老鄉,支援一些生活困難的群眾。

所以基本上攢不下什麼錢。當時全國人民都在支援國家建設,陳永貴帶頭髮揚艱苦奮鬥的精神,保持樸素的作風,不要一點特殊待遇與照顧。

所以從1973年到1980年底,陳永貴一家一直依靠在大寨的糧食生活。生產隊分下的玉米,不可能運往北京,所以陳永貴只好每年秋天託人把部分糧食拉到縣城糧食局,換成全國糧票,一斤換九兩,然後再到北京捎給陳永貴。

這樣的生活方式,直到1980年底,陳永貴開始領取每月200元的退休金為止。

艱苦樸素,一心為公

陳永貴的一生都在保持著艱苦樸素,一心為公的作風。他一直堅持不拿國家一針一線,不占國家一點便宜。他常常對身邊人說:「損害國家的利益,來讓自己好過,在我這裡行不通。」作為高級幹部,他身邊有警衛、秘書、廚師等人照顧他的工作和生活,但是他還是不習慣,經常說「讓你們照顧我還不如一起去勞動」。這就是簡單樸實的陳永貴。

改革開放之後,陳永貴越來越感覺自己的年紀和身份都不再適合擔任副總理一職了,所以向中央遞交了辭職申請。

1980年,中央批准了陳永貴的申請,允許他辭職卸任,但仍為他保留了副總理待遇。

1985年,陳永貴被確診為肺癌晚期。家人勸他接受治療,但是他非常堅決地拒絕,他說「不要再浪費國家的錢了,我活了這麼多年,夠了。」

陳明亮回憶,關於8365元的遺產,父母還有爭議。父親本來是要全部交黨費的。但是母親聽了之後想了想,說,「你把這錢全部交黨費,我支持,因為你是黨員,我也是黨員,但是你有沒有想過你把錢全部交了黨費?一點錢也不給我留,你又最希望看到小兒子上大學,小兒子上大學以後拿什麼錢去交學費,拿什麼錢去買書本?」

後來商量之後,還是決定,把這些錢一半交了黨費,一半留作學費。

這種大公無私的精神,我們現在人想想似乎覺得很不可思議。但是老一輩革命家似乎都這樣做,周總理去世後身無長物,主席也是多年穿著打滿補丁的中山裝,親人朋友們想憑藉職位謀些便利,這些都是不可能的事情。

勤儉節約、艱苦樸素、清正廉潔、踏實肯干、一心為公、奉獻自我,這些前輩們的精神似乎永遠都是純粹的。他們一生都在堅持自己的信念,為了國家和人民努力,對於個人,他們能保證最簡單的生活需求就可以了。

有的人還常常因為別人對自己的特殊待遇而生氣,這種為祖國和人民奉獻一生的事跡永遠值得我們銘記,這種精神在這個飛速發展,人心浮躁的時代更加值得我們去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