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膽量成為一位樂隊人(藝術家)嗎?

2019-08-11     芭莎藝術

BAZAAR TOPIC 第18期

彭磊漫畫作品

2019年的夏天在《樂隊的夏天》里璀璨落下帷幕。追了這麼久的你,早已被這幫樂隊人深深觸動了不是嗎?沒有商業互吹,只有真性情;沒有「高情商」,竟是直面「詆毀」。樂隊人願付出一切代價保留「真我」,也願為理想忍受多一份艱辛,年輕的藝術家們更應如此。他們身上的藝術氣質與性格讓你痴迷,而你有膽量成為這樣的樂隊人(藝術家)嗎?

藝術大師安迪·沃霍爾曾說,只要一個人在電視前出現得足夠久,他就會成為明星。很多年後,人們才深諳曝光率就是一切。安迪·沃霍爾太早就道破了商業社會消費至上的本質。

新褲子樂隊

昨晚,今夏最受矚目的綜藝《樂隊的夏天》圓滿完結。從最初一個個生疏的面孔,到今天萬眾矚目、坐擁百萬流量的樂隊明星,中國觀眾總算是徹底認識了這樣一幫玩音樂的人,樂隊在高曝光度下也終於擁有了熱度。

新褲子樂隊

多少音樂界的資深老炮頻頻聲稱:中國樂隊的曝光整整晚了30年。作為第一個有關於中國本土樂隊類綜藝節目,第一季節目組就很努力地邀請到了許多重磅角色。不僅有年輕的樂隊,還有在社會年齡層雖已是中年人,但活力依舊的資深樂隊,例如面孔、痛仰、新褲子等實力「老炮兒」。而這些樂隊圈中的頂級配置們,在節目播出前卻在圈外鮮有人知。

旅行團樂隊

盤尼西林樂隊

已經成立30年之久的面孔樂隊,是親身經歷過中國搖滾最輝煌時代的歷史見證人;而對於痛仰,盤尼西林的主唱小樂是這樣形容的:「他們是中國搖滾樂的脊樑」;大張偉則稱「新褲子樂隊是自己一生要堅持的偶像」,可見他們的魅力與實力。而此前關於樂隊的曝光度甚少,導致樂隊們的生存狀態普遍艱辛。

彭磊作品

尤其是年輕的樂隊,想憑藉樂隊很好地養活自己幾乎是妄想。不但從中獲取不了生活的保障,反而需要自己上班掙錢去養活音樂和藝術的理想。這一點似乎對於所有玩藝術的人來說,都是個無解的事實。有句話非常一針見血:理想是絛蟲。它就是無限啃食你的一種存在。

彭磊作品

關注正版「時尚芭莎藝術」官方微博,

那些目前並未在商業市場中已經獲得可觀收入的年輕藝術家與音樂人們,要麼過得清苦平淡,要麼自己另謀生存。但即使有工作,也時常與創作相互矛盾著。

刺蝟樂隊主唱兼吉他手趙子健前陣子便又一次辭職了。他從事著程式設計師的工作,每天朝九晚五。但在《樂隊的夏天》期間終於請不下來假的他再一次辭職了。「工作可以辭,但樂隊不能丟。」這大概也是眾多玩藝術的年輕人的態度吧。

刺蝟樂隊

然而,縱使再無畏地為了音樂辭去工作,趙子健依舊會之後再找份工作繼續去打卡上班。原因很現實,那就是樂隊養不活自己。僅第一季中的樂隊人們,就分別從事著多達20多種職業。

Click#15的主唱Ricky在節目中說,他們在樂隊上的平均月收入只有1000元。反光鏡樂隊甚至直言希望成為流行樂隊,「我們的生活也沒有那麼朋克,平時就是出來演出、掙錢、活著。」

Click#15樂隊

當今從事藝術創作的年輕藝術家們,同樣也在面臨類似的生存問題。雖然執著地忠於創作,但無邊的焦慮還是每日每夜準時爬上眉梢,這似乎早已成為了他們生活與創作的常態,或許就是絕大多數人口中那個「不靠譜的人生」吧。

另外,絕大多數選擇工作的年輕藝術家更多會在藝術領域工作,或是不需打卡、加班不頻繁的工作。雖有了生活保障,但卻需擠時間創作。下班以後,需要上另一個班(創作)。至於下班後究竟多想什麼也不幹就躺著放空,大家心照不宣吧。

彭磊作品

彭磊作品

所以說,堅持做獨立音樂很難,堅持做藝術也一樣難。雖然仍有許多人認為搞藝術就應該只做創作、要純粹。但實際上,這種邊工作邊創作的模式早就是西方藝術界常有的模式了。

上世紀60年代,美國極簡主義大師索爾·勒維特(Sol LeWitt)就曾在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MoMA)的書店做收銀工作。而在那裡工作的藝術家並不止他一人,極簡主義大師丹·弗萊文(Dan Flavin)以及羅伯特·萊曼(Robert Ryman)等人都曾是他的同事。

索爾·勒維特(Sol LeWitt)

索爾·勒維特作品

索爾·勒維特《Wall Drawing #564》,展覽現場,2013年

其中,丹·弗萊文更是任職過許多地方。上世紀50-60年代,他分別做過古根海姆的收信員、紐約自然歷史博物館的保安、MoMA的電梯工……都是非常不起眼的小職位。

後來,丹·弗萊文也揚眉吐氣地在曾經工作過的地方展出了自己的燈光裝置作品。這其中就包括紐約古根海姆博物館(The Guggenheim Museums)、現代藝術博物館(MoMA)等著名藝術機構。

丹·弗萊文《無題(To Donna)》

丹·弗萊文《Untitled(To Lucie Rie, master potter)》(左),《Untitled(To Hans Coper, master potter)》(右),1990年,Photo:Stefan Altenburger Stephen Flavin/Artists Rights Society (ARS), New York

此外,當時只有22歲的羅伯特·萊曼來到紐約,貧窮的他只能依靠在MoMA做保安來維持基本生計。晚上,他會回到自己的宿舍開始創作,其著名的「白上白」系列作品就是在任職保安時期開始畫的。

後來,還有藝術家不斷地選擇藝術機構工作。美國明星藝術家傑夫·昆斯(Jeff Koons)就也曾任職於MoMA,當時在售票處上班。MoMA可以說曾經容納了眾多懷揣藝術理想的年輕人,這些人後來也成為了影響藝術發展的大師。

羅伯特·萊曼《無題》(Untitled),油畫,123.7×123.7cm,1961年

除了去藝術機構上班,藝術家們還開動腦筋圍繞著藝術產業來掙錢。雕塑藝術家理察·塞拉(Richard Serra)就曾創辦過一家布展和運輸公司,以此獲得足夠的創作資金。畢竟雕塑很消耗財力,倉儲更是一筆大開銷。

傑夫·昆斯《氣球狗》

就這樣,許多後來書寫了藝術史的藝術家們,都曾在美術館、畫廊等藝術機構中工作與相識。他們一早便被迫成為今天人們常說的「斜槓青年」,這無疑是藝術工作者們普遍要面對的生存難題。

有藝術理想的生活雖然艱難,但不論是玩樂隊還是搞藝術的年輕人,縱使成為一名上班族,也絲毫沒被社會輕易磨沒了稜角。他們不惜一切代價,只為保留好那個「真我」。這也與絕大多數上班族們的性格截然不同。

彭磊在節目中展現出獨特的社交態度,引起廣泛關注

這種獨特的性格雖然在現實中很罕見,但能引起廣泛的喜愛,足以說明這仍是許多人內心的聲音,只不過大多數人早習慣了妥協。新褲子樂隊的微博粉絲能從幾萬驟增到如今的100多萬,除了作品過硬之外,不正是因為主唱彭磊在節目中讓人拍案叫絕的「彭言彭語」嗎?40多歲的中年人,在舞台上仍舊具有驚人的爆發力,並仍就這樣直言不諱。能讓你感同身受的,正是心底那些被你「屏蔽」的聲音。

敢於說真話,似乎是樂隊和藝術家們才應當具有的普遍性格。在大部分人眼裡,這雖然可愛而勇敢,但到了自己身上往往又身不由己起來。

莫奈《睡蓮》

莫奈《睡蓮》

許多如今藝術史中的大師,在年輕時也同樣有著堅持自我的膽量。他們最初往往不被認可,更不被接受,但沒人輕易妥協。享譽四方的印象派,當年根本一張畫都賣不出去。

20多歲的莫奈就是個不折不扣的窮畫家,畫著無人欣賞的作品。「瘋狂、怪誕、反胃、不堪入目!」這是1874年,巴黎一位藝術批評家對印象派畫作的怒斥。在巨大的壓力面前,仍能拒絕畫不喜歡但能賺錢的畫,這很了不起。

盧西安·弗洛伊德《Reflection (Self-portrait)》,布面油畫,1985年

此外,身為英國最傑出藝術大師之一的盧西安·弗洛伊德(Lucian Freud)無疑也是這樣的典範。一直以來,弗洛伊德都按照自己的規矩,或者說他的「沒有規矩」生活並創作著。這意味著他只做他想做的,追求自己的藝術和歡愉,且不計代價。這雖可以被看作為極度自私,卻是他樂於解釋並捍衛的生活。

盧西安·弗洛伊德《Hotel Bedroom》,布面油畫,1954年

有人責怪他不忠、殘忍,又不盡作為父親的責任。但即使是帶有挑釁性的自私行為,他的一些孩子們、女朋友,甚至是女朋友的孩子們仍會為他辯護。終其一生他都被原諒著,他全身充滿魅力與風采,很少有人能躲過他的誘惑。

盧西安·弗洛伊德《Girl in a Dark Jacket》,布面油畫,1947年

盧西安·弗洛伊德《Girl with a Kitten》,布面油畫

弗洛伊德對待他所有的子女,也只是偶爾與他們見面。他對傳統意義上的家庭生活嗤之以鼻,更不願意與任何子女共同生活。

此外,他還是個急脾氣,總是和人打架。一次在餐廳用餐時,兩位女士身上飄逸出的香水味極為刺鼻。弗洛伊德叫嚷道:「我痛恨香水。女人聞上去就應該一個味兒:陰道。」他喝得很醉,聲音大到其他夫婦都聽得到。與他同行的維克多趕忙向他們求情:「請別多想,他是個瘋子,而且喝多了。」然後他跟弗洛伊德示意:「噓……」然後,弗洛伊德一直嚷道:「我就不噓。」

盧西安·弗洛伊德《沉睡的救濟金管理人》,布面油畫,1995年

即使如此,眾人對他的追捧也絲毫不減。就連英國女王也難以抗拒弗洛伊德的人格與藝術魅力,可謂是他的死忠粉。為了能夠擁有一幅弗洛伊德所畫的肖像,英國女王在六年間親自拜訪弗洛伊德的工作室多達72次。女王時常會得到弗洛伊德這樣的答覆:「我正在休息,沒有時間,請再等等吧。」女王往往會耐心回覆:「真對不起,打擾了,等您有時間再給我畫一張吧。」

盧西安·弗洛伊德《英國女王畫像》,布面油畫,23.5×15.2cm,2001年

終於在2001年,女王成功獲得了一張小得可憐的肖像畫,但這也難掩她心中的喜悅。

在弗洛伊德面前,沒有誰值得他刻意討好。這幅來之不易的女王肖像畫公開後,曾引發了英國媒體熱議。因為女王被畫得仿若一位平凡的老婦,甚至有媒體稱像個病人。這無疑徹底打破了王室肖像畫千百年來的固有模式,這也是弗洛伊德讓人感到敬畏的關鍵之一。

伊莉莎白二世在盧西安·弗洛伊德工作室,攝影:David Dawson,2001年

藝術大師們聽來過癮的趣聞似乎都是故事,《樂隊的夏天》中放任不羈的人格魅力也全是別人的亮點。這是都市成年人口中的所謂「無奈」,卻折射出如今成年人步入社會後完全相反的「成長方向」,即「圓滑」本質。大家學會了忍受,習慣了好話,變得察言觀色,用所謂的「情商高」規勸自己,但性格同時也逐漸被磨圓了。

而這些從事藝術的人們,似乎總在奮力保有這份孩童般的直率。活出真性情的他們,哪怕老去也依舊如青年一般富有激情與活力。當43歲的彭磊在舞台上一邊彈著吉他一邊撕心裂肺地唱著「生命因你而火熱」時,你卻只能在沙發上跟著激動地想哭。

新褲子樂隊主唱彭磊

在這個商業模式至上的年代裡,你有膽量成為他們這樣的樂隊人,有勇氣成為他們這樣的藝術家嗎?對於心懷熱愛的人來說,還有什麼比忠於自我更難能可貴呢?

[編輯、文/張婧雅]

[本文由《時尚芭莎》藝術部原創,未經許可不得轉載]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k/IleZhmwBvvf6VcSZRvIQ.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