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臨近尾聲,壞消息接踵而至。
27日凌晨,網上突然傳出演員高以翔在錄製綜藝節目時突然暈倒,被送往醫院搶救的消息。
上午10:49分,浙江新聞客戶端證實高以翔搶救無效去世,享年35歲:
很難相信,粉絲們昨天下午高高興興送他去錄製,短短十幾個小時,就已經是死別。
他才35歲啊,一條鮮活的生命就這樣消失了。
多希望,那一刻的他沒有上車。
然而,意外就是這樣,不期而至。
娛樂博主@吃瓜群眾CJ披露了不少現場信息,詳情可滑動下方長圖了解:
簡單總結一下長圖內容:
1、此期節目於11月26日(昨晚)8點30分開始錄製,分內場和外景;
2、凌晨1點45分左右,外景錄製時,正在跑步的高以翔突然暈倒,相關人員對其進行心臟復甦,持續了約10分鐘;
3、凌晨2點30分左右,心跳恢復的高以翔被送上120救護車;
4、醫生在意外發生後15分鐘趕到,藝人的現場搶救時間約為半小時
中午12點23分,《追我吧》節目組就此事發表官方聲明:
聲明中表示高以翔因心源性猝死而去世,節目組正協同其經紀團隊聯繫其家人共同妥善處理善後事宜。
事件發生後,網絡上一片譁然,大家紛紛質疑《追我吧》節目難度和強度高:
這檔定位為「都市夜景追跑競技秀」的節目,早在各種路透中,就被質疑其環節設置的合理性。
尤其參與錄製的大多是普通藝人,並未受過專門的特殊訓練,風險越大,藝人的安全越是難以保證。
為了博取關注度和話題度,卻因此而喪失一條生命,這樣的代價未免也太過沉重了。
只是現在,一切都已無法挽回。
然而,面對一條生命的逝去,我們除了惋惜、譴責節目組之外,更應該從中反思、吸取教訓。
從小生活在加拿大的高以翔,在大學畢業後回到台灣,準備做一名籃球運動員。
因其出眾的顏值與身高(195cm)而進入了演藝圈。
翻看他的微博不難發現,健身和打籃球出現的頻率非常高,身體素質應該是非常過硬的。
然而有新聞稱,高以翔在出事前就有一些感冒的症狀:
身體不適,又經過一番舟車勞頓,身體還未休息好便進入工作狀態。
尤其是熬夜錄製,再加上做高強度運動,就更容易出事了。
對很多藝人來說,熬夜似乎已經成為了一種家常便飯。
《這就是街舞》錄製時,韓庚就曾吐槽過節目組熬夜錄製長達20幾個小時,易烊千璽甚至還要帶病堅持:
熬夜錄製、長時間工作,似乎已經成為圈內的普遍現象。
然而這種不合理的現象卻總是被吹捧為「敬業」。
前不久在節目《演員請就位》中,趙薇就曾透露節目組要求大家四天內拍攝兩個電影片段,為了趕工的她四天只睡了3個小時:
很多人對於勤奮有一個誤區,就是下意識覺得早起晚睡就等於勤奮努力。
別人熬我也得熬,你熬到3點,我就乾脆整夜不睡。
如此周而復始,逐漸形成了一種「熬夜=敬業」的壞風氣。
行業不景氣,藝人沒有話語權,只能任由平台欺壓:
同樣的場景,放在普通人身上也是如此。
資本家拚命鼓吹996,當代社畜常常敢怒而不敢言畢竟誰也不敢輕易丟掉自己的飯碗。
然而996到底代表著什麼?
是更多的收入、自我的提升,還是被擠壓的時間、日益衰弱的身體?
「工作996,生病ICU。」
大家都在拿命換錢,誰先死,誰後死,只有天知道。
有些人是不得不熬,有些人卻是為了熬而熬。
你的身邊是否也有這樣一群人,他們常年過著凌晨睡、六點起的日子,偶爾還會特意發條朋友圈:
「勤勞如我,又加班至深夜,哭泣。」
卻又選擇性忘記了,自己白天划水刷微博打遊戲的事情。
還有一些人,熬夜是為了把本就不多的睡眠時間,全都犧牲在各種的娛樂活動上。
據中國睡眠研究會等聯合發布的《2017年中國青年睡眠狀況白皮書》 數據顯示,有4成人患上「晚睡拖延症」。
在睡覺這件事上,22.8%的人是拖延癌晚期,25.1%經常會遲遲不想結束這一天:
「白天已經全部給工作了,晚上不熬夜根本沒有自己的時間」;
「好睏啊,但是刷抖音真的太有意思了,根本停不下來」;
「再等一會兒就12點了,我追的劇馬上就要更新了」;
「反正已經很晚了,也不在乎多熬一會兒,大不了明天多喝一杯咖啡」……
很多人認為不熬夜就是虧了,假裝自己抓住了時間。
殊不知, 熬夜最虧待的,其實就是自己的身體。
「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這是人類在適應環境後自然調整的結果,而晝夜顛倒,對人體的生理功能和代謝都會產生負面影響。
據醫學專家發現,熬夜會導致人體生物鐘紊亂,造成食慾不佳、免疫力低下等狀況。
而長期熬夜且睡眠時間不足的情況下,危害則更為嚴重:
圖源:維基百科
熬夜會使人變胖變醜,記憶力下降,容易忘事容易生病,還會比別人更容易得癌症。
面對熬夜,我們總是抱有僥倖心理:別人也熬夜都沒事,我偶爾熬熬肯定也沒關係的。
然而事實告訴我們,你欠下的「睡眠債」,遲早有一天是要還的。
還記得微博上曾有網友就因為熬夜,而經歷了一次「死裡逃生」的體驗:
因為長期熬夜,作息不規律,平時看上去很健康的他卻突發腦溢血,腦動脈瘤破裂,醫生直接下了病危通知書。
好在就醫及時,最終挽救回來了。
有人說他幸運,可如果當初的他不選擇熬夜,這種「幸運」壓根就不會出現。
不難發現,這幾年關於熬夜猝死的新聞屢見不鮮。
2015年3月,中山大學畢業生,剛剛加入網際網路公司才四個月的程序師林濤海因為連續工作48小時,而猝死在睡夢中,再也沒有醒過來;
2016年6月,年僅34歲的國內知名論壇——天涯社區的副主編金波猝死在地鐵里。據媒體報道,多名金波的同事證實,金波「工作比較拼,近幾年經常加班熬夜」……
復旦大學32歲的教授于娟,在患癌離世前,曾在日記里這樣寫道:
「在生死臨界點的時候,你會發現,任何的加班(長期熬夜等於慢性自殺),給自己太多的壓力,買房買車的需求,這些都是浮雲。如果有時間,好好陪陪你的孩子,把買車的錢給父母親買雙鞋子,不要拚命去換什麼大房子,和相愛的人在一起,蝸居也溫暖。」
是啊,人生是無法預測的,你永遠都不知道自己在什麼時候會遭遇什麼。
只是在聽說一些人生病,一些人突然猝死時,你會突然覺得,好像自己孜孜以求的很多東西,似乎也沒那麼重要。
跟你說100遍不要熬夜、不要亂吃東西都沒有,生一場病就全都懂了。
你不放過身體,總有一天身體也不會放過你。
用透支生命打拚來的事業有成,真的買不了健康這張單。
作家馮唐說過:「身體是老天白白給你的,但不是讓你用來白白糟蹋的。」
放下手中的酒杯吧,清晨的粥,永遠比深夜的酒好喝;
放下手中的手機吧,家裡的床,永遠比醫院的床好睡;
別把遺憾,留給最愛你的人。
《遇見王瀝川》中,王瀝川對小秋說的最後一句話:keep moving on。
後來才知道,其實我們再也無法move on。
35歲的高以翔,是真的永遠離開這個世界了。
但或許,我們也該從這件事中得到一點啟發吧,身體健康,似乎比其他什麼都重要。
希望大家一切都要好好的,好好的吃,好好的睡。
吃不好睡不夠就不要劇烈運動不要過度勞累,覺得辛苦一定要立刻停止說出來;
壓力大就哭出來放鬆一下,有些事情就算做不到也沒關係,不必勉強。
如果可能,哪怕工作安排的少一點,也要保證自己的健康。
不管是追求熬夜,還是強迫他人熬夜的人,都希望能夠引以為戒。
再多關注度、話題度,再多錢財名利,都換不回一條命。
畢竟,人活著,才是最大的資本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