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正非:太注重個人成就感的人不能當幹部(管理層必看)

2019-12-01   股權研究商學院

華為如何選拔幹部?

堅持從成功實踐中選拔幹部,打造富有高度使命感與責任感,具備戰略洞察能力與決斷力、戰役的管控能力,崇尚戰鬥意志、自我犧牲和求真務實精神的幹部隊伍。敢於選拔優秀的低職級員工,也敢於淘汰不作為的高職級的「主官」。

1

宰相必起於州郡,猛將必發於卒伍

「宰相必取於州郡,猛將必發於卒伍」是華為選拔幹部的原則。意思是說華為的幹部一定要來自基層一線,沒有基層一線成功實踐經驗的人員是不能被選拔成為幹部的,華為的很多高管都是從基層一步一步成長起來的。

華為要求公司的所有人才都必須出現在最接近客戶的一線,包括研發在內,優秀的管理人才也是從基層業務中干出來的,不能從機關中提拔幹部,沒打過仗的人是不能被提拔的。華為現在的2/3的中高層幹部都做過與市場相關的工作,1/3的中高層幹部都做過與研發相關的工作,所有高管不是做過市場工作就是做過研發工作。華為優先在成功項目和成功團隊中選拔幹部。

例如,一個在非洲打了「勝仗」的幹部,可能有機會被提拔到歐洲片區去擔任重要崗位。歐洲是一個主戰場,但是這個從非洲艱苦地區干出來的幹部,他同時還需要主動學習和持續成長,否則可能無法勝任歐洲片區的全球化管理工作。從影響公司發展的關鍵事件中,可觀察出一個幹部的戰鬥力,在風險可控的情況下,一個幹部敢於決斷且決斷的效果持續很好,這樣的幹部可以被提拔成為一把手,不敢決斷的幹部做副職、做機關幹部。

華為在提拔幹部時還推崇賽馬文化,提拔在競爭中跑在最前面的,這就是導向,就像奧運會一樣,金牌的榮耀激勵著大家都去爭奪第一名,這樣一來,組織的戰鬥力就提升了,團隊的效率和個人的能力就都提高了。任正非說:「我只關注最前面的人,這樣後面的人就會緊跟著前面的人。」

任正非十分重視對公司中高層關鍵幹部的培養,他把公司的關鍵崗位梳理出來,這些關鍵崗位的領導每3年就要進行崗位輪換。在崗位輪換的過程中也會遇到困難,有些幹部可能不太想繼續成長,而新崗位、新業務需要不斷學習,要不斷提升能力,因此壓力會比較大。如果不願意去新的崗位,就在老地方待著,但位置可能不穩,因為會出現更能幹的人。2017年,任正非在接受採訪時說:「願意成長的中高層幹部,公司支持他們的成長。」華為的中高層領導都是如此,需要去各種崗位進行鍛鍊,不斷接受新的挑戰。

任正非的人才觀是:「要從實踐中選拔幹部,『將軍』是通過打仗打出來的,不是寫文章寫出來的。華為的專家也不是培養出來的,同樣也是在實踐中磨鍊出來的。一個專家如果不能創造價值,不能為公司賺錢,那還算什麼專家呢?專家就是工程商人、技術商人,能為公司創造價值的,才是真正的專家。」

對於華為人來講,在複雜多變的市場中時刻都要面臨艱巨挑戰,時刻都要準備進入冬天。要想經得住種種考驗,就必須對幹部嚴格要求,選拔出一批真正具備戰鬥能力的管理人才,這樣華為才能始終在市場中占據一席之地。

華為所認可的幹部,思想高度固然重要,但是思想高度並不能決定一切。華為向來講究實踐,強調理論層面的成就並不代表實踐的成就。在華為,想擔任幹部的首要條件便是必須經歷過基層工作鍛鍊,擁有豐富的實踐經驗。

在華為,無論你是碩士、博士還是博士後,無論你是從什麼名牌學校畢業的,如果沒有基層工作經驗,那麼公司總是會對你挑挑揀揀。沒有當過營銷人員、車間工人或基層秘書的人,都不太可能會被提拔。換句話說,就是凡是沒有基層工作經驗的人,一律不能被提拔為幹部,哪怕是博士也不行。

客觀存在總是要強過主觀臆想,一個人專業理論知識再豐富,也僅限於理論而已,就好比你讓一個學者去實踐他的理論,你會發現有很多理論是無法實現的,這也正是為什麼人們一直堅信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途徑。一個人的學歷不管有多高,在學校學習了多麼高深的學問,如果不會運用於實踐,對企業而言就毫無用處。人只有通過在基層的磨鍊與實踐,才能發揮出所學的特長。知識只有經過被合理地運用才可能轉化為生產力。所以,華為的幹部必須在基層摸爬滾打過後才能走上管理崗位。

華為的高級幹部,每一個都來自基層,實踐經驗豐富。即便已經坐上了高層的位置,他們仍然在努力奮鬥,有許多高級幹部甚至沒有節假日,平時也幾乎沒有私人時間,手機必須24小時都處於開機狀態,以便隨時隨地處理出現的問題。隨著華為日益走向國際化,這些來自基層的高級幹部經常要在深夜開會,討論問題。

華為並不像那些國際化大公司一樣擁有穩固的市場地位、人脈和品牌,也沒有任何關係可以依賴,他們能夠走到今天,靠的就是艱苦奮鬥的企業文化和一些能夠在主戰場、一線和艱苦地區吃苦的幹部。這些幹部在別人休息或喝咖啡時仍然忙於工作,正是他們的持續付出,才成就了今天的華為。

管理是一門學問,也是一項技能。光會幹活不一定能當一個好乾部,但是光會理論卻不會實際工作,必然無法擔任幹部。只有將理論與實踐結合起來,用實踐去印證理論,以理論來指導實踐,才能真正發揮出一個人的所有才能。

正是勇於在實踐中發揚艱苦奮鬥的作風和從實踐中總結經驗教訓,才使得華為取得了今天的成就。因此,華為將這種實踐精神融入了企業文化和幹部的選拔、培養標準中,並貫徹於企業發展的全程中。這一點對於那些經常感慨「遇人不淑,無人可用」的企業來說,無疑更具啟示意義。

2

注重個人成就感的人不能當幹部

華為規定,有基層成功經驗的人才能當幹部,注重個人成就感的人不能當幹部。

德國軍事理論家和軍事歷史學家克勞塞維茨在《戰爭論》中說過一句話:「要在茫茫的黑暗中,發出生命的微光,帶領著隊伍走向勝利。」這是任正非很欣賞的一句話。的確,在戰爭中,將領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而將領的思想上的光芒,會在隊伍陷入困境、艱難無助時,激勵隊伍走出茫茫的黑暗,乃至走向光明。

然而,作為團隊領導,任正非認為,更重要的是把自己的部下源源不斷地培養成「英雄」,而不是自己去當「英雄」,所以,領導者要淡化個人成就感。對此,任正非說:「當然,『英雄』也可轉化成『領袖』,『領袖』就是我們的項目經理、科長、處長、辦事處主任等。『領袖』不重視個人成就感,只注重組織目標的成就感……我們有非常多的無名英雄,他們是我們未來的一切,我們要依靠他們團結奮鬥,充分發揮他們的個人能力。我們要構建幹部體系,通過價值評價體系把我們所需要的優良作風固化下來……那麼在下個世紀,我們將是大有希望的。」

實際上,華為走到現在,也是從「英雄時代」一步步走過來的。當初,華為剛創立時,不過是一個小公司,隨著各個部門出現了大量的「英雄」,推動了華為事業的迅速發展,也奠定了華為的基業。那時,為了能夠讓公司大力發展,任正非鼓勵員工們積極發揮個人才幹,爭當華為各部門的「英雄」,華為的很多高級管理者就是在這個時期湧現出來的。

隨著華為的不斷壯大,公司內部的治理就不能再單憑激情和熱忱了,更多的是需要制度和理性。這個時期的任正非,也已經敏銳地覺察出了公司在管理方面的問題,便開始認真思索個人與企業之間的關係。於是,任正非逐漸不再把「英雄」掛在嘴邊,更多考慮的是如何使華為成為一家能夠長久發展的企業。

在2000年,為了使華為的高級管理者進一步了解領導者的職責,任正非組織華為高級副總裁以上級別的幹部進行考試,以如何有效地治理公司為題目進行命題作文。這次考試並非一考定終生,考不好的人還可以學習改進,只要下一次考試有進步就行。但是,多次考不好的高級管理者,將有可能被降職。

通過這樣的考試,任正非希望從「英雄時代」成長起來的很多高級管理者,能夠重新轉變思想,從充當「個人英雄」改變為去積極培養更多的「英雄」,從而支撐華為的可持續發展。任正非還強調:「注重個人成就感的人,不能當幹部。」這意味著如果華為還有人還沒有從「個人成就感」里走出來,未來會失去機會。

任正非強調淡化個人英雄主義色彩,是希望將華為逐漸發展為職業化管理的企業,組建起依靠流程和職業能力進行管理的團隊。為了達到這個目標,華為在美國HAY(HAY公司,又稱合益諮詢公司,於1943年在美國費城成立,是一家著名的全球性管理諮詢公司)諮詢公司的協助下,制訂了高層幹部任職資格的評定標準。其中,任職資格共分為5個等級,每個高層幹部在每年年初都要填寫任職資格表,年底要填寫述職報告,公司會根據高層幹部這一年的努力和表現來評定其是否合格,是否達到了標準。

高層幹部的任職資格評定工作,由任正非親自主持,高級副總裁以上級別的幹部一起參與評定工作。通過這種做法,讓高級幹部進一步認識到,個人能力是有限的,只有聚集團隊的力量,才能做出更好的成績。

文章來源於:網絡,文章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內容為原作者個人觀點,如有侵權請聯繫小編及時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