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國大臣與孔子論「正直」,孔子思想無法施展,被儒家黑化2000年

2019-09-30     李夫子說史

中國有著5000多年的悠久歷史,因為年頭太長了,很多真實的歷史都掩蓋在時間的塵埃之中,很多歷史人物的英雄事跡,傳來傳去,以訛傳訛,很可能到最後就面目全非了!比如,一提起被貼上壞人標籤的「龐太師」,各位小夥伴的腦海中第一印象就是「大壞蛋」!縱觀龐太師的一生,他跟楊家將作對,居然從老令公一直作對到楊文廣整整四代人!他跟呼家將作對、跟各種版本的八賢王作對、跟少年包青天作對、跟成年包青天作對、跟三俠五義做對、各種里通外和、各種陷害忠良,他的女兒淫亂後宮!兩個兒子也不是個好東西,從宋太祖一朝一直折騰到宋仁宗一朝,堪稱四朝奸賊!從各種影視劇作品發現,他從來就不是個好人!

龐太師

但其實,我們心目當中的龐太師的原型在歷史上就是北宋的那位龐太師——「龐籍」!他乃是北宋一朝著名的能臣和忠臣,忠君愛國!他和包拯同時站在宋仁宗的朝堂之上,不僅沒有利害衝突,在治國理政上還有許多共同之處,可見這是一位被我們黑了很久、誤解了很深的古人!

所以今天李夫子就想跟大家聊一聊被誤解千年的歷史人物,還原他們真實的歷史背景,比如像曹操、周瑜、楊廣、法海……這些我們都很熟悉的歷史上一直被黑的很慘的人物,咱們今天不聊,因為給他們洗白的作品太多了,咱今天就聊一聊大眾不太熟悉的歷史人物,給他們來還原一下歷史的真相。

葉公好龍的歷史原型

先秦時代,因為距離我們較為遙遠,所以可能很多小夥伴都不太熟悉,今天李夫子要聊的這個人物就是春秋時期的,說起他,各位小夥伴百分百的知道這個人呢,但絕對有超過99%的人會誤解他!要說起他,就得先從兩千多年前的春秋五霸之一的「楚莊王」說起。話說楚莊王作為一代雄主,子女眾多,而他的子女們又給他生了很多的孫子,在眾多孫子當中的兒子,也就是曾孫,有一個叫「沈尹戌」!

早年被扔到吳國做人質,於是就在當地娶妻生子,後來帶著自己的長子「沈諸梁」回國,次子「後臧」就留在吳國陪伴母親,長子回到楚國就被封到了葉邑,也就是今天的河南葉縣,因為是王族子弟,所以待遇不錯,有封地,地面上的東西都歸他。史書一般稱他為「葉公」,有個成語叫「葉公好龍」,這麼一說,小夥伴們就應該都聽說過了吧!

話說在公元前506年發生了一件大事,因為有了伍子胥這樣的能人鼎力加盟,當時的吳王闔閭統帥精銳之士,一舉攻破了老牌勁旅楚國的都城,殺的楚昭王是屁滾尿流,逃之遙遙。其實都城保衛戰當時打的還是蠻激烈的,當時的楚國左司馬,也就是葉公他爹「沈尹戌」力戰而死,為國盡忠!眼看著吳楚兩國殺紅了眼,在吳國那邊陪著老媽的「後臧」就嚇破了膽,親媽也都不要了,想方設法的拼了命的逃回楚國!看到這麼一個不孝的親弟弟,葉公是鄙視不已,等到伍子胥玩夠了,也掘了楚平王的墳,屍體都給鞭了,罵也罵了,打也打了,總算完成了戰略目標,吳軍也就撤回去了,楚國慢慢的開始恢復元氣,可是誰也沒有想到,在這期間楚國又發生了一場大動亂,幸虧這位葉公出手,要不然楚國可就真玩完了。

葉公出手平叛亂

這場動亂究其原因,還是楚昭王的老爹楚平王造的孽,你想當年伍子胥為什麼那麼恨楚平王?楚平王昏庸,受到小人的挑唆,要殺自己的親兒子,「太子建」!太子建得到風聲就逃到鄭國去了,可是作為太子的老師,伍子胥一家可倒了大霉了!伍子胥的老爹和哥哥都被楚平王殺害,伍子胥也是亡命天涯,要不是吳國收留,只怕早就橫屍野外,他對楚平王那真是血海深仇的恨。不過太子建的下場也很悲慘,在鄭國就被鄭國人給殺了。

楚平王

伍子胥當時從楚國撤軍的時候,就想方設法找到了太子建的兒子「白公勝」一同來到了吳國。到了後來伍子胥被夫差給逼死了,當時楚國的令尹喚做「公子申」,在這裡要說一下,「令尹」是春秋戰國時期的最高官銜了,是掌握朝政、發號施令的最高長官,就相當於後世的宰相,因為「公子申」他也是王族,和「白公勝」是親戚關係,按輩分「白公勝」得管他叫叔叔!當時「公子申」就覺得大人的仇恨不該遺留到孩子身上,所以就想把侄子「白公勝」給接回楚國,給予高官厚祿。當時礙於「公子申」當時的權勢,自然沒有人敢提出異議。

公子申

不過就在這個時候,葉公卻勇敢的站出來提出反對意見,他認為「白公勝」這個人在鄭國的名聲不太好,很狡猾、很無賴,不能接回來,否則的話咱們楚國就要有大亂,可是「公子申」卻沒聽,他當時非常生氣,心想:「我大侄子是奉公守法額可憐孩子,本來楚國就該是他們家的,他老爹如果不死的話,那就是楚王,這孩子從小沒爹,吃了無數的苦,為啥還要把他留在別的國家受苦?」於是「公子申」非要把他接回楚國,還安排他到當時的巢邑做的大夫!

果然,後來白公勝覺得自己老子當年是太子,「你把我搞回來,現在只駐紮在邊境,當個小小的大夫,以我的才能,打工那是不可能打工的」。於是果斷搞起了大事情,借著獻俘的名義帶兵進入了國都,然後使用奸計,突然襲擊殺了「公子申」擁兵自重,囚禁楚惠王,顛覆政權,自己當了楚王!那麼這個時候葉公在自己的封地「養兵息民,發展農業」,很受老百姓愛戴,說來實力還是有的,當時就有人建議他趕緊火速發兵國都,但是都被葉公給否了。

他並非是貪生怕死!前頭的故事我們也看得出來,他忠君愛國,是個在大是大非面前不糊塗的明白人,他很有智慧,一眼就看出來,此時的白公勝搖旗吶喊之下,一群烏合之眾已經暫時成了氣候,貿然進攻並沒有勝算,他認為「失道者寡助」,老百姓一定不會支持白公勝的!果然,等到後來聽說白公勝殺了齊國賢相管仲的後人「管修」,葉公一拍大腿,時機一到,可以干啦!因為當時管修在楚國做官,名聲非常好,再加上有個管仲老祖宗,也為他加分不少,但就是如此優秀的人被白公勝給宰了,那自然會導致民怨沸騰。

果然,白公勝後面漸漸的就處於劣勢了,他惱羞成怒,就準備把囚禁的楚惠王殺死。幸虧楚惠王命大,他有個忠心耿耿的隨從,叫做「屈固」,在宮牆上打了一個狗洞,就背著楚惠王逃到了楚惠王母親越姬的宮中。而葉公在這個時候也率領大軍攻進了都城,從都城北門進入,恰巧碰到了「箴尹固」率領的部隊,話說這位葉公也真是好口才,一頓噼里啪啦的說服,直接把「箴尹固」策反了,大隊人馬倒戈,跟隨著葉公攻打白公勝!最終白公勝兵敗,因走投無路,逃到山上自縊身亡,楚惠王也就恢復了王位。

楚惠王

葉公功成身退

通過這次叛亂的分析,葉公可以說是第一功臣,再加上這次叛亂,有能耐的全死光了,楚國的令尹和司馬兩個最高的領導也被幹掉了,葉公沒辦法,於是就掛著司馬和令尹兩顆大印,成為了楚國歷史上唯一身兼「軍政」大權於一身的大臣,要知道這已經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權勢通天了,回顧一下歷史,很多人往往在登上高位之後就得意忘形了,飄飄然忘乎所以,甚至忘掉了「兔死狗烹」的經驗教訓,權力過大就代表著王權受到了嚴重威脅,下一個被搞死的可能就是你,所以歷史上因為權力的慾望導致自己身首異處,沒有好下場的案例比比皆是,但是人家葉公非常睿智,他一點也不貪權!

葉公

等到國家安定之後,他很明智地選擇急流勇退,他把令尹之職讓給了公孫寧,司馬一職讓給了公孫寬,自己是一分錢也不要,回到葉縣安度晚年了,即便是退休後他還帶兵進攻過一次三夷!打的三夷和楚國結盟,可見他還是領兵打仗的一把好手!所以講了這麼多,你說葉公是一位政治家,那沒問題!說他為了挽救楚國危難,是忠君愛國的大英雄,也一點不為過!能文能武、愛憎分明、力挽狂瀾、急流勇退,乃是一個完美之人!

葉公被黑化的背後原因

但就是這麼一個基本上沒有污點的人。大家的固有印象往往來自於一個經典故事「葉公好龍」,都覺得葉公是個慫人,一慫就慫了幾千年,但實際上這都是孔子的弟子們編故事,故意黑他的,歷史上這位葉公非常厲害,學問也很大,和孔子有很多的交往!有個典故出自先秦時期,孔子的《論語·子路》篇中,叫「葉公問政。子曰:近者說(悅),遠者來。」這個典故說的是當年孔子周遊列國來到楚國的葉縣,葉公就主動向他請教如何治理一個地方,孔子就回答「近者說(悅),遠者來」,意思是先讓轄區內的百姓歡悅無怨,那麼遠處的人自然就會慕名而來!這就是所謂的「金杯銀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葉公當時表示欣賞,但是從根本上說,他和孔子當時對於治國的觀點是不太一樣的。

葉公論政

葉公當時就說:「什麼人才叫正直?如果說父親偷羊,兒子告發,這就是大公無私的正直!」可是孔子卻強烈反對,他說:「父親要為兒子隱瞞,兒子也要為父親隱瞞,這才叫正直」!這就是著名的「葉公論政」!可見葉公他偏重於君臣的法,而孔子更偏重於父子的利益。因為思想不能形成共識,所以在楚國孔子也沒有辦法得到重用,於是葉公在後來就成了儒家的靶子,就有了那一篇「葉公好龍」的經典文章!這個典故李夫子就不說了,大家都知道,幾千年來把一個近乎完美的英雄人物直接就這樣被黑成這樣,所以今天李夫子就要把99.9%可能被誤解的英雄葉公來一個歷史還原!

李夫子說歷史人物

歷史就是一個被遮掩在重重時間迷霧背後的世界,我們在看歷史、學習歷史、還原歷史真相,都要站在客觀的角度去看問題,不偏頗、不盲信,除了葉公之外,李夫子相信還有許許多多的歷史人物,可能被我們誤解、歪曲,有時間李夫子會接著跟大家還原被歷史歪曲和誤解的英雄人物!

歡迎大家點贊、關注、分享哦!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k/IBkNiW0BMH2_cNUgUlAO.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