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木棉人物微刊》的第 52 期人物-
「拍電影這件事上,我是一個貪心的人。面對新的挑戰,雖然會害怕,但還是沒法抗拒。」
——李安
今天,是李安的生日。
他的新電影《雙子殺手》正在熱映,但口碑卻遭遇了滑鐵盧的打擊。
人們都說,時隔四年的李安,似乎一心只關注他的電影技術夢。
是的,這部電影實在是俗套:
中年特工亨利,被年輕的複製人小亨利追殺。
李安也承認,故事平平無奇,最初拿到的劇本也僅僅是一個普通的動作片素材。
但是故事中所涉及的,人如何與年輕的自己相處,深深地吸引了他。
李安說:
「一個人要去接受自己年輕時的樣子。同樣的基因,不同的成長。最觸動我的是在面對鏡子,面對年輕的自己時,一生所有的後悔,惆悵,到我這個年紀,會回顧一下,如果再過一遍會有什麼不同的想法。」
32歲的李安,窩在家六年寫電影劇本。
65歲的李安,依然馳騁在電影夢裡。
看李安的電影,就像看他本人。
你可以不喜歡,但不可妨礙他做喜歡的電影。
不安分的李安
年過花甲,李安依舊保持著四年一部的穩定輸出。
他的可貴在於,自己已經是電影大師,卻依舊保持著學習的姿態。
李安蟄伏了幾十年,受了很多冷眼,絕望了無數次,才有後來的成就,所以他格外珍惜和熱愛,能夠拍電影的日子。
他對命運的抗爭,始於他對父親的抗爭。
李安的父親,28歲就當上了江西崇仁縣縣長,後來去台灣,當了多年的中學校長。
他是一位以「嚴正剛直」著稱的校長,也是一位嚴肅、傳統的父親。
李安必須聽從父親,逢年過節,還要行跪拜禮。
李安上學成績不理想,整天只想躲著父親,父親給他找來台灣最好的老師,每周補習10堂課。
無奈,李安還是兩度落榜高考。
最終,他被藝術大專院校的影劇科錄取,開啟了自己的電影之路。
「不曉得為什麼,一導戲,大家就會聽我的。導戲時,我會去想些很瘋狂的事,而且真的有可能就給做出來了。我那麼容易上手,也許這就是天分。」
李安第一次上舞台,強烈的燈光灑下來,面對燈光後和黑暗中的觀眾,就感受到命運的力量。
他覺得:
「是戲劇選擇了我,我對它無法抗拒。」
可父親卻覺得,他是不務正業。
大學二年級暑假,李安環島巡迴公演,一到嘉義,李安開始緊張,因為快回台南了。
踏進家門,他的父親一看李安黑瘦模樣,在飯桌上就開訓:「:什麼鬼樣子!」
李安把筷子往桌上一放,走回房間,把自己鎖在房內。
這樣的情形,即使在李安小有成就時,也沒有大改變。
1993年,《喜宴》獲得金熊獎,父親建議李安可以改行了。
後來拍完《理智與情感》,父親還不甘心:
「小安,等你拍到50歲,應該可以得奧斯卡,到時候就退休去教書吧!」
直到2000年,李安因為《臥虎藏龍》而獲得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獎,他回台灣呆了五天。
並且,向台南一中捐獻了100萬,並發表演講。
這才使得傳統的父親,正視並尊重李安的熱愛。
拍完《綠巨人》後,李安感到身心俱疲,他想休息,不再碰電影。
可是父親難得地,給予了李安第一次鼓勵。他說:
「那你沒有辦法,只有披上盔甲繼續往前沖,停下來你會很難過的。」
李安的不安分,和他的父親成了完全的反面。
當年邁的你,和年輕時的自己對峙。
你會堅守不安的熱血,還是安分的克己呢?
我想,努力用自己的執拗,改變所有的不支持、不理解,才是最正確的路。
不論別人希望你成為誰,你只需要記住:
你要成為你自己。
被解救的李安
有人說,李安的父親差點將他的天分和夢想「活埋」。
當年,父親送他去國外讀書,是為了讓他當大學教授。
可是李安去了美國以後,卻更加「變本加厲」地不安分了。
在紐約大學期間,李安拍了五部電影,二年級拍的《蔭涼湖畔》曾獲金穗獎及學校的獎學金。
受到肯定的李安再接再厲,用盡手邊一切資源籌拍了《分界線》。為了這部畢業作,他自己打工、女友林惠嘉贊助,共花了一百多萬台幣。
到了最後階段,還差八千多美金,他就從惠嘉的帳戶里直接提了來用,那時她在伊利諾伊大學當助教。
李安在自述書《十年一覺電影夢》中寫道:
「奇怪的是,我一點愧疚感都沒有,事後我跟她說起這件事,她也僅只哦地應了一聲,表示知道了。」
李安挺有意思,他不忌諱說出吃了老婆六年「軟飯」的事。
1985年,李安準備回台灣發展,可是臨走前他的這部畢業作品,獲得了紐約大學影展最佳影片和最佳導演兩個獎項。
於是,他被留下來,與美國最大的經紀公司之一簽約。
這期間,他不停地寫劇本,改劇本,一耗就是一兩年。
第二年,妻子惠嘉畢業後找到工作,搬去和他同住。剛開始半年,因為要獨自承擔一家三口的開支,她似乎挺不下去了。
那時,他們最奢侈的事就是去吃肯德基。
用李安的話說,就是:
「她真的很難過,都不想活了。」
李安在家一呆,就是六年;惠嘉還是日復一日,堅持下去了。
她常常鼓勵李安:
「他不拍片像個死人,我不需要一個死人丈夫!」
所以,如果李安在忙著寫劇本,她就不去管他,但如果看到他呆坐在那裡,就會讓他找事做。
還特意強調,不一定要是賺錢的事。
李安和妻子過去的這段故事,被傳為佳話。
人們歌頌著惠嘉,說是她拯救了李安。
可她本人,卻對「妻以夫貴」不以為然,她一語道破:
「我只是不管他,leave him alone.」
其實,不管就是最好的支持。
人世間,難得這份真情。她不管你是否富貴,不管你是否給了她夠好的婚禮、夠大的房子和夠殷實的生活。
她只管,眼前這個人,是不是還堅持著自己的熱愛。
不然,她為何要和一個平淡無奇的靈魂共度餘生呢?
人生得一知己,實乃幸事。
妻子對他的恩情,讓他們相愛了一生,更讓李安,在電影夢裡愛了一生。
試錯的李安
從影30多年來,李安的成績有目共睹。
他拍電影,很少考慮觀眾的喜好。他當時迷戀和關注什麼,就去挑戰什麼。
光是電影題材上,李安就表現出了驚人的實力。
比如探討父子關係、家庭倫理的「家庭三部曲」,《推手》《喜宴》《飲食男女》;
再比如非同尋常的愛情議題,《斷背山》《色戒》;
又比如《少年派的奇幻漂流》,把奇幻拍出了哲學意蘊。
李安六十多歲了,卻越來越迷惑。
那段時間,他對青春的逝去,純真的喪失感興趣,所以拍了《比利·林恩的中場戰事》。
李安說:
「拍電影這件事上,我是一個貪心的人。面對新的挑戰,雖然會害怕,但還是沒法抗拒。」
他敢於嘗試,即使試錯了。
自從拍在《比利·林恩的中場戰事》中小試牛刀,進入了120幀的技術世界,李安就樂不思歸了。
他沉浸其中,於是就有了現在的《雙子殺手》。
不過,目前《雙子殺手》微博大V推薦度64%,豆瓣評分7.1,評價尚可。
國外的評價就很值得玩味了,爛番茄觀眾評分84%,影評人只有25%。
上次《比利·林恩的中場戰事》上映時,國外有些影評人就頗不客氣,說高幀率的電影喪失了「電影感」——哪怕美國至今連一塊能放3D+4K+120幀/秒的銀幕都沒有。
要知道,GC虛擬出來的人物,連頭髮都根根分明,效果十分震撼。
它真實而流暢,只是,對很多人來說,對新技術的抗拒幾乎是本能反應。
李安在努力做著電影事業的變革,即使不受歡迎,即使65歲的他仍會有這樣的疑問:
現在只有我一個人這麼拍,是我有問題,還是世界有問題?
都不妨礙他,繼續走自己的彎路。
就像《雙子殺手》里50歲的威爾·史密斯試圖把人生經驗傳授給23歲的克隆版自己,被後者拒絕了:
「我要自己走彎路,不用你告訴我怎麼做。」
開發新技術,是李安的執念。
有一些理想,有一些虛妄的念頭,不是那麼壞的事。
人生若無悔,那該多無趣?
但願你,不論25、35,還是65,都能永葆赤子的追夢心。
倘若失敗,也不過是重頭再來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