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話戴瑩、劉同 |《我在未來等你》:一場關於「我和我的對話」

2019-09-10     一點劇讀

文 | 翟笑千

「你不用焦慮你現在的工作,一切都會好的」、「麵包會有的,愛情有沒有還得看你的努力」、「你要堅持,相信我」……當37歲的你遇見了17歲的自己,你會對他/她說什麼、做什麼?

37歲的大學老師,工作生活各方面都不順利,還要被家裡逼婚,能回到自己17歲的他想改變自己的人生,但沒想到他並非成為了年輕的自己,而是成為了自己的高中班主任。這個有關「我和我的對話」的故事,讓知名青年作家劉同全心身地投入了進去。

白天寫劇本、晚上寫小說,之後是2017年9月小說《我在未來等你》出版、2018年3月劇集《我在未來等你》開拍、8月項目殺青、11月補拍雪景、2019年9月9日正式上線。

見到《我在未來等你》原作者兼該劇監製劉同,以及愛奇藝副總裁、自製劇開發中心總經理、《我在未來等你》總製片人戴瑩,是在媒體看片會當天。娛樂獨角獸在和兩位交談過後,獲悉了該項目三年來的種種不易與特殊之處,了解了其背後的諸多趣事,也看到了「青春市場」一扇新窗口的緩緩開啟。

當37歲遇到17歲,《我在未來等你》如何為青春做加法?

近年來,隨著內容市場的蓬勃發展,青春題材在歷經量少而質佳的1.0時代、量多卻粗放的2.0時代,邁進頻出精品的3.0時代後,垂直細分、「青春+」成為這一市場的突圍邏輯。《我在未來等你》則跳出了以往青春題材的局限,嘗試以中年人的視角回望青春。

37歲的郝回歸,就像這個年齡段人群的縮影,他們大多獨立,或許沒有成家也沒有太成功的事業,也會常常感到困惑與迷茫,如果能重回青春,他們是要重新來過,還是正視自己現在的生活?17歲的劉大志,年輕、勇敢、無謂且樂觀,但學習和生活都有不如意的地方,他們的青春該怎樣度過,又該樹立怎樣的人生觀和價值觀?

「《我在未來等你》到最後,都會做一個比較好的解答。」正如戴瑩所言,《我在未來等你》與以往青春題材最大的不同在於,它並非是單面性地展現正青春人群的成長狀態和心態,該劇首次以「對話式」方式實現了人物從高中時期到中年階段的年齡跨越。

所有經歷過或正值青春的人或許都會和劉大志一樣,在逐漸接近社會化的過程中對「名牌」產生莫名的好感與執念。17歲的劉大志一心想得到的禮物就是一雙Nike鞋,當時的他無法擁有,而37歲的郝回歸回到過去後卻可以用自己賺到的錢實現當時的小心愿。儘管他已不是17歲,可穿上鞋子的那瞬間,滿足感絲毫不減。

而劉大志,雖然沒有得到Nike鞋,但卻被媽媽獎勵了一件名牌夾克,一面Nike一面 Puma的假名牌。郝回歸無法阻止「假名牌事件」的到來,但他明白這件事對劉大志造成的心理創傷,所以當劉大志被一群同學圍觀並嘲笑時,作為班主任的他身穿同款衣服出現了。一個人是丟人,兩個人卻是肆無忌憚的勇氣。

人到中年的郝回歸和正值青春的劉大志,代表了兩個不同年齡段的思維方式和心態,「兩個自己」從以師生身份的互懟到在彼此身上獲取力量、得到成長,是一次自我和解的過程,更是直面生活這一正向價值的傳遞。同時,加入了「雙視角」解構方式的該劇,也巧妙地以陪伴式的療愈節奏融合了親情、友情、愛情等更多元化的元素。

「雖然故事背景是1998年,但時空只是一個外殼,真正引起大眾共鳴的是情感和人物,30多歲的人群和年輕人群正是《我在未來等你》要擊透的兩個人群。」戴瑩一語成讖,通過受眾市場反饋不難發現,每個年齡段的人群都能從中看到自己的身影,年輕人看到的是青春共情,成年人找回的則是記憶共鳴。

劉大志、微笑、陳小武、丁璫、陳桐五人之間的友誼,劉大志與微笑、陳小武與丁璫之間,友情以上戀人未滿的青春懵懂,以及劉大志與媽媽、微笑與父親、陳小武與父親之間的親情互動……人生的至真至善與至美,都藉由主角的「雙視角」以及內心獨白的方式,擲地有聲地鋪展在觀眾面前。

「曾經認為青春迷茫彷徨、一無是處,甚至想問為什麼要拍青春片。拍完這個劇之後逐漸意識到,沒有青春的迷茫和彷徨,就沒有現在的堅定和勇敢」。李光潔的這番話,似乎也道出了《我在未來等你》這部青春劇對於觀眾而言能夠達到的最大現實意義:對自己、他人與生活的和解、釋懷與珍惜。

而在這樣一部以人物為主要推動力的文本中,演員起到的作用自然是不容忽視的。

李光潔與郝回歸、費啟鳴與劉大志,不是初選卻是優選

「郝回歸這個角色並不是一開始要找李光潔,因為我們覺得他根本沒時間,也擔心他太快拒絕我們。」劉同的擔心並非毫無原因。當時的李光潔剛與愛奇藝合作了動作懸疑劇《悍城》,且在該項目之前的《和平飯店》、《林海雪原》、《毒戰》、《我的經濟適用男》等影視劇早已讓他在業內獲譽無數。

而讓劉同沒想到的是,李光潔收到劇本後很快就回覆說要見面聊一聊,見面前,為了壯膽的劉同乾脆把自己灌醉。但更沒想到的是,兩人一見面,李光潔就發出了繼續喝酒的邀請,「同哥,我真的好愛你們這個本子啊。」合作很快敲定。

在《我在未來等你》劇中,李光潔所飾演的37歲的高校單身教師「郝回歸」,面對心愛的人卻始終不敢表白,因被母親逼婚而隨便找了人假結婚。當回到少年時期,看到17歲的自己「劉大志」,並成為劉大志的班主任後,他開始重新了解並面對那些自己遺忘的、錯過的、或不曾注意的事情,也開始獲得真正的成長。這樣一個有挫敗感和不順意,也有閱歷和成長的人物,在李光潔的演繹下鮮活而真實。

作為一個角色的兩個年齡段,郝回歸在成長的同時,劉大志同樣在收穫。有趣的是,劉大志差點錯過了他的演員,費啟鳴。

「費啟鳴是誰?」當戴瑩推薦費啟鳴時,劉同正在因劉大志選角的事而忙得焦頭爛額,且出於對費啟鳴的不了解,劉同一開始並沒有太過重視。「但見了面還挺讓我意外的。」

第一次試戲,費啟鳴沒戴眼鏡、放得很開、台詞一字未錯,第二次試戲依然謙遜、真誠、努力且不出錯。事實證明,選擇費啟鳴的決定是正確的。年輕且此前毫無經驗的費啟鳴非但沒有「掉鏈子」,反而將「劉大志」真實地帶到了觀眾面前。

單純善良、調皮搗蛋,一往無前且重情重義,費啟鳴所演繹的劉大志就像每個人學生時代都會遇到的一位同學,他平凡真實卻又時不時發出光亮。在回憶了費啟鳴的表現後,劉同認可道,「和他接觸後我也知道了年輕的短視頻創作者有多不容易,狒狒真的很棒。」

從小說、劇本、拉合作,到選角、拍攝、殺青,再到定檔、上線以及宣傳,在「小未來」終於交給觀眾去驗收的那一刻時,劉同最想說的是和所有主創人員的一句「謝謝」。

歷時三年,一場 「我和我的對話」

很多人熟知劉同是從他的那本日記《誰的青春不迷茫》開始,但2012年的劉同卻陷入了對自我的無限惆悵。

「誰都沒有想到那本日記銷量那麼好,但我把以前的日記全部拿出來之後,覺得怎麼那麼做作和矯情。」彼時的出版社編輯向他提議,既然這樣,不如把想對以前的自己說的話寫在書的後面。

「你不用焦慮你現在的工作,一切都會好的」、「你要堅持,相信我」……30歲的劉同在和曾經的自己進行了漫長的對話後,第一次萌生了將這一感動記錄下來的衝動,「如果我能夠寫一個這樣的故事該多好,寫一個能夠和自己對話的故事。」

這個有關「我和我的對話」的構想,劉同直到2017年才找到機會去將它完成。

2017年初,劉同帶著未成型的故事和內容梗概,在一家湘菜館裡和戴瑩進行了首次會面。

「當時劉同這本書還沒有真正開始寫,他說了自己想法後問我們感不感興趣,很快就達成了共識。」戴瑩回憶到,雖然雙方對項目的談話只有五分鐘左右,但基於劉同想法的好玩有趣,以及故事題材的創新,當場拍板下定。「我們在青春領域一直希望能夠不斷尋求創新,也在想下一部青春題材的內容應該怎麼去做突破,劉同的『小未來』正是我們想要的。」

得到愛奇藝的支持後,劉同繼而去找了磨鐵圖書有限公司創始人沈浩波,進展依舊順利,「聽完創意之後,沈總就說如果要寫小說就支持我。」

有了愛奇藝和磨鐵的雙方保障,劉同才有信心回到光線。內容創作者之外,他的另一個身份是光線影業副總裁,日常要負責光線所有電影宣發工作的劉同,想要做自己的項目並不容易,不僅時間和精力是擺在面前的門檻,公司老闆是否能夠支持同樣重要。好在經過一番努力和爭取,光線傳媒總裁王長田最終鬆口,「好吧,你做吧,我們支持你。」

在之後幾年的時間裡,白天寫劇本,晚上寫小說,小說完成並出版後,一邊宣傳小說一邊修改劇本……小說和劇本從無到有又同時進行,影視項目拍攝、殺青、定剪、調整、籌備物料和歌曲,這些共同交織為劉同過去兩年忙而不亂的生活節奏。

《我在未來等你》的定檔很突然,但劉同卻為這一刻等待了許久,「創作了3年,歷經了無數的心理鬥爭,也見過了許多美景,終於能把小未來交出來了。」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k/HqCBIW0BJleJMoPM2kea.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