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的日常生活基本上受時間的支配。即使沒有鬧鐘、日程表、月曆的存在,我們仍然能夠在一定程度上感受和調整自己的生活,因為我們體內有一種無形的「時鐘」在發揮作用。這個無形的「時鐘」我們稱之為生物鐘,也叫生物節律、生物韻律。
生物鐘來自我們大腦組織的一小塊部位,位於視神經上方,被稱為視交叉上核。這個核團是掌管一切的計時器,機體的生物鐘就受它的調控。它搜集了所有來自視網膜的光信息,並將其通過神經衝動和激素傳遞到身體有關部位。
並不是所有人都遵循同樣的生物節律。有些人像百靈鳥一般,喜歡早起早睡;相反,「貓頭鷹」型的人則早上睏乏晚上清醒。這些不同的作息習慣主要由基因決定。作息習慣處於極端狀態的人往往患有一種少見的、但是可治癒的疾病,稱為睡眠時限提前綜合徵。症狀表現為在傍晚即想入睡,而在凌晨即覺醒。現在已經知道,這種疾病由一種叫做PER2的基因突變所致,而這種基因正是能夠控制視交叉上核節律調定的基因之一。
瑞士蘇黎世大學的研究者認為,如果在清晨接受強光線刺激,生物鐘可以提前;但部分人群的生物鐘非常「頑固」,不能夠被輕易改變。這也許解釋了為什麼會有一些人對於時差變化更為敏感,特別難以適應輪班制的工作。
年齡也會對生物鐘產生很大影響。老年人通常睡得少、醒得早。研究發現,一種存在於老年人血液中的因子,可以調定皮膚細胞的晝夜節律性,使之形成傾向於「百靈鳥」型早起早睡的生物鐘。這個發現暗示,可能通過藥物方法調節不同的晝夜節律習慣,使睡眠習慣由「貓頭鷹」型變成「百靈鳥」型,反之亦然。這不僅對老年人有用,對於輪班工作的人,以及有睡眠障礙的人也有利。
英國泰恩河畔一所高中的學生在過去一年中進步顯著:缺勤率下降,考試成績屢創新高。這些進步並非源於教學質量的提升或者是更加嚴格的校規,而是因為校方將早上開課時間從9點推遲到10點。學校課程時間的改變是為了與學生的生物鐘同步。十幾歲的學生往往喜歡當夜貓子,晚上熬夜,白天睡懶覺。但這一切並不能完全歸咎於學生,而是由於青少年的睡眠激素——褪黑素分泌存在生理性的推後現象,導致了他們體內的生物鐘也自然而然地向後推了幾個小時。因此,學校將開課時間推遲從而與學生的生物鐘同步,以避免上課的時候學生們的大腦還處於半睡半醒之間,他們的學習效率也因此得以提高。
相反,生物鐘紊亂的時候,人類甚至所有生物就容易患病、衰老或死亡。據說,歐洲一種威士忌的商標是一位長壽老人的頭像。當時,英國國王想見見這位長壽老人,就請他到皇宮作客,以吃喝玩樂熱情款待。誰知,由於生活規律的改變,一星期後老人不治而亡。